宗希濤
(紅河州第一人民醫(yī)院 云南 蒙自 661199)
腦動脈瘤指的是患者腦動脈內腔額度局限性異常擴大,造成動脈壁的一種瘤狀突出,腦動脈瘤一旦破裂會導致嚴重的蛛網膜下腔出血,該情況具有發(fā)病急、病情變化復雜的特點,患者會感覺劇烈頭痛,頻繁嘔吐,大汗淋漓,體溫升高等情況,甚至會出現(xiàn)意識障礙,昏迷等情況[1]。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主要通過微彈簧圈將動脈瘤進行填充,對進入瘤囊內的血流進行阻斷,該方法能有效預防動脈瘤破裂出血情況。我院處于紅河州屬于亞高原地區(qū),為進一步了解個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腦動脈瘤破裂病人的臨床效果,現(xiàn)對我院收治的100例腦動脈瘤破裂患者進行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結果整理如下。
本次研究的對象為我院2017 年5 月—2019 年5 月我院收治的100 例腦動脈瘤破裂患者,將其隨機分為兩組,分別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各50例患者。觀察組中男性有28名,女性有22名,年齡在32 歲~60 歲,平均年齡為(48.79±3.62);對照組中男性有26 名,女性有24 名,年齡在31 歲~60 歲,平均年齡為(49.54±3.79)。兩組患者在一般資料上,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本次研究已通過我院倫理委員會批準,告知患者及家屬,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對照組患者采用常規(guī)治療方式,主要對患者進行開顱手術,將患者腦內出血引出,從而達到控制患者病情的效果。
觀察組采取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患者入院后采取降顱內壓與血壓、預防血管痙攣和上消化道出血、維持酸堿、水、電解質平衡等基礎治療,根據患者情況選擇介入栓塞治療,所有患者均選擇全麻,采取Seldinger 技術進行穿刺插管,選擇右股動脈作為手術入路,經DSA 檢查后,選擇適宜的電解脫鉑金彈簧腔圈沿著微導管置入動脈瘤內,進行栓塞,等到瘤腔內栓塞完畢后,在此期間需要確保載動脈血流流動通暢,同時給予患者全身肝素化,預防血栓形成,術后對患者抗腦血管痙攣和抗血小板聚集等對癥治療。
對比兩組患者的臨床療效、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中出血量、并發(fā)癥情況等。
本次研究使用SPSS18.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進行處理,其中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 檢驗,結果以P <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情況比較(例)
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情況比較()
表2 兩組患者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情況比較()
組別 例數(shù) 手術時間(min) 滿住院時間(d) 手術中出血量(ml)觀察組 50 45.32±1.25 5.42±1.35 258.25±1.35對照組 50 78.51±1.58 12.54±1.95 358.54±1.85 t- 116.49 21.23 309.65 P- 0.00 0.00 0.00
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fā)癥情況比較(例)
腦動脈瘤是神經外科比較常見的一類疾病,該疾病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及致死率,中老年人群為主要的發(fā)病人群[2]。有研究表明,該疾病在腦動脈瘤未破裂前,患者無典型癥狀,增加診療難度[3]。目前臨床上針對該疾病治療主要采取手術治療,但是引流手術無法達到預期效果,術后并發(fā)癥風險高,因此手術治療受到選擇限制[4]。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是目前治療腦動脈瘤破裂的主要治療方式,主要通過栓塞動脈瘤使其神經壓迫癥狀得以解除,促進患者神經狀態(tài)改善[5]。本次結果顯示,觀察組的臨床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的手術時間、住院時間、手術中出血量情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觀察組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 <0.05);表明對亞高原地區(qū)的腦動脈瘤破裂病人采取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
綜上所述,針對亞高原地區(qū)的腦動脈瘤破裂病人采取經血管內介入栓塞治療的臨床療效顯著,能有效縮短患者的手術時間與住院時間,減少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患者生活質量,促進疾病康復,值得臨床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