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德國著名作家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歷時約二十年完成的一部優(yōu)秀的作品,被譽為德國成長小說的典范。它是歌德在經歷意大利旅行之后由《威廉·麥斯特的戲劇使命》改編而成,這表明歌德脫離了狂飆突進時期的氣氛,而達到了古典主義的境地。本文從主人公威廉·麥斯特的可塑性以及其成長道路和成長因素方面,結合十八世紀的文化背景,分析了作者和諧的古典人文主義成長理念。
關鍵詞:成長理念;和諧;人文主義;人性
作者簡介:馬貝(1987-),女,漢族,陜西榆林市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德語語言文學。
[中圖分類號]:I10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2139(2020)-29--02
歌德的小說《威廉·麥斯特的學習時代》是德國成長小說的巔峰之作,于18世紀末問世,共由八卷組成,前五卷主要敘述了主人公的戲劇之旅,第六卷“一顆美好心靈的自白”為過渡,最后兩卷講述了他在塔社的社會實踐。身為商人之子的威廉·麥斯特,是個滿懷理想、充滿朝氣的熱血青年,他不滿于市民階層的平庸和唯利是圖,希望通過戲劇藝術來實現(xiàn)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但一系列的經歷和冒險告訴他,只靠戲劇藝術無法實現(xiàn)目標。陷入迷惘的威廉四處漂泊,接觸種種世態(tài),加入了由開明貴族組成的高尚團體-塔社,成為不斷追求人性完美和崇高社會理想的社會實踐者。在這個理想社會里,每個人都可以在保留自己的個性的同時,互相尊重,互幫互助;每個人都有遠大的理想,同時又都是不善空談的實干家。這意味著主人公完成了成長的目標,實現(xiàn)了自我為中心與社會為導向、內在與外在相結合的全面的成長理念。當然,在成長的道路上,他也經歷過愛情、迷惘、失望,也有過過失,這一切成就了他的成長。
一、威廉·麥斯特自身的可塑性
成長小說,又被稱為教育小說,這里的成長或者教育不是指學校里面的學習,而是從廣義的角度指主人公通過各種各樣的生活經歷最終所達到的內心的一種成熟狀態(tài)。這部小說的故事發(fā)生在1780年左右。在中世紀,上帝和宗教統(tǒng)治著一切,人類是被動和無知的,在精神上依賴上帝,同時也享受上帝的庇護并屈服于命運。與中世紀相比,德國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啟蒙運動之后進入了一個新時代。隨著人類的解放和理性的發(fā)展,人們開始探索世界,思考自己和世界的聯(lián)系及生命的價值問題。他們不再僅僅依靠上帝,而是相信自己可以通過獲取知識和生活經驗來塑造自己和實現(xiàn)自我價值。個人應對自己的生活負責的想法變得越來越重要。人們逐漸認識到他們爭取教育和實現(xiàn)自我的新任務,以便將生活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是18世紀的文化背景。作為小說的主人公,威廉·邁斯特是這個新時代人們的典型代表,他不管是在戲劇領域,還是在塔社都是朝著這個目標努力。他雖然出身市民階層,但他充滿理想,一心想逃離市儈的氛圍。
歌德在詩歌《神性》中明確地表達了他對人性的向往:高貴、善良和樂于助人。歌德筆下的主人公威廉就具備這樣的品質。他高尚、善良、樂于助人、勇敢、寬容和正直。在第一次旅行中,他遇到了梅麗納和他的女友,他們的戀情不被家庭和社會所接受,私奔失敗然后被帶到了法院。威廉同情這對戀人的遭遇,被他們炙熱的愛情所打動,幫助他們和父母達成諒解,有情人終成眷屬。最后還資助梅利納先生成立了一家劇院。在第二次旅行中,當他看到走鋼絲表演團中有人用鞭子狠狠地抽打小孩時,他瘋了一樣尖叫:放開那孩子! 并花費30個塔勒從他們手中救下了這個孩子。
二、主人公的成長之路
威廉·邁斯特的成長過程主要分為兩個階段。在第一階段,他試圖通過戲劇藝術來完成他實現(xiàn)自我的理想。他在給他的朋友維爾納的一封信中以18世紀的文化背景為出發(fā)點表達了自己對教育或成長的理解。不幸的是,真實的劇院生活與他想象的大不相同。威廉最終意識到,他無法在舞臺上贏得他的理想教育。所以他很失望地離開了劇院。向劇院告別之后,他加入了由開明貴族組成的高尚團體-塔社,事實上,塔社一直在關注他,并在他感到困惑時提供了幫助。他和塔社的成員們志趣相投,一起參加社會實踐,探求人性的完美和崇高的社會理想。這是威廉成長的第二階段。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經歷代表著他具備教育的潛質以及性格的養(yǎng)成,他將不斷努力進行自我教育和自我價值的實現(xiàn)視為自己的任務。這符合18世紀的知識分子追求善和美的精神狀態(tài)。他的戲劇活動有助于他實現(xiàn)與自我相關的內在的成長。但是,如果人們想實現(xiàn)人文主義理想,則首先必須通過實際行動與世界保持聯(lián)系。社會實踐才會使人真正高尚、樂于助人和善良,因為社會實踐意味著社會內部人們之間的積極互動。威廉最終轉向了代表理性和社會實踐的塔社,他的視野開闊了,他專注于整個社會,實現(xiàn)了成長的目標??傊?,他的成長進程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自我教育發(fā)展為以社會為導向的教育,從內到外,從藝術領域的成長發(fā)展到生活領域的成長。他的教育過程也可以稱為社會化過程。
三、人文主義理念下的成長因素
顯然,主人公威廉·邁斯特自身所具備的可塑性是他成長的必要條件。盡管如此,外部因素在他的教育和成長中也起著重要作用。他的各種經歷對于他的逐步成長是必不可少的。藝術的洗禮、愛情的啟迪、人生的苦旅以及塔社對他的引導促成了他實現(xiàn)教育的理想。
威廉·邁斯特的戲劇經歷代表了他經受過藝術的洗禮。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就對木偶戲很感興趣。他可以以無限的熱情反復閱讀劇本,將其記憶,自己改寫并與朋友一起演奏。他還負責裝飾,為木偶縫制衣服,甚至扮演導演的角色。他一直努力成為一名合格的演員。最后,他還改寫了莎士比亞的戲劇《哈姆雷特》,并擔任導演?!豆防滋亍返某晒ρ莩龃砹怂麘騽∩牡母叨取T诖似陂g,他關于演員和戲劇的思想也得到了發(fā)展。這種發(fā)展體現(xiàn)了他的內在教育。從席勒的“美學教育”的意義上來說,主人公與藝術的相遇必將對他的成長做出重大貢獻。通過藝術人們才可以更好地識別美。古典主義認為美在于人類的和諧。顯然,威廉已經意識到和諧與整體性的重要。
小說主人公在外游歷,意味著在空間和情感上都遠離父母。因此,尋找新的情感紐帶、情感經歷也是成長和教育的重要因素。威廉的愛情道路上出現(xiàn)了五位女性:瑪麗亞娜、費麗娜、伯爵夫人、特蕾絲和娜塔莉,經歷并收集了不同的戀愛經歷。歌德通過不同的女性形象清楚地表明了威廉的成長之路。這五位女性在威廉的教育道路上扮演著不同的角色,出現(xiàn)在威廉成長的各個階段,都對他和他的成長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同時,每個女性形象都具有特殊的意義。最終,威廉的新娘納塔莉體現(xiàn)了內在和外在的和諧,她們的婚姻不僅基于愛情,而且還基于實際生活,威廉的愛情之路圓滿了。
威廉也從錯誤、迷惘、失望等人生苦旅中不斷地進步。他最大的錯誤就是,把成長的希望寄托在劇院里。他想逃避資產階級庸俗的生活,并通過努力成為優(yōu)秀的演員,建立德國國家劇院。但是結果證明他的目標和愿望只靠藝術是無法實現(xiàn)的。他想通過戲劇表演來實現(xiàn)自我成長,并教育觀眾,而其他劇院同事只想通過討好觀眾來維護自己的利益。遇到麻煩時,他幫助了每個同事,但是他們依然都很自私,總是自以為是,甚至欺騙威廉。最終他逐漸對劇院、觀眾和他的同事感到失望。愛情中他也有過自己的過錯和各種情緒。他不信賴瑪麗亞娜。當他看到諾伯格給瑪麗亞娜的信時,他確信瑪麗亞娜背叛了他,沒有給她解釋的機會就離開了。這直接導致了瑪麗亞娜的悲劇,生下孩子不久就死了。顯然,威廉在成長道路上犯了錯誤,經歷了困惑和失望。但是重要的是他從中學到的東西以及如何對待它。
在18世紀,宗教由于啟蒙運動而喪失了絕對權力。人們開始思考如何實現(xiàn)在我價值和改造社會。萊辛和席勒堅信戲劇可以代替宗教來教育人類。所以許多人試圖通過戲劇改善社會條件。這就是威廉獻身于劇院的原因。但是這種嘗試最終沒有成功。同時,另外一些人成立了協(xié)會,致力于人類進步。這些社團在外面是秘密協(xié)會,而內部則有嚴格的機構設置。他們超越了國家和種族的界限,以人文主義的理想幫助人類社會成長進步。因此,共濟會蓬勃發(fā)展。在小說中,威廉最終轉向塔社,可以說共濟會是塔社的樣本。從威廉小時候開始,塔社就一直在觀察他的發(fā)展。每當重要時刻,塔社的使者都給他提供寶貴的暗示。
四、歌德的成長理念
將《威廉·邁斯特的戲劇使命》”改編為《威廉·邁斯特的學習時代》”反映了歌德藝術理想的變化。在意大利之旅中,他克服了狂飆突進時代,從而達到了古典主義的成熟。古典主義者認為,人們自身具備自我成長的潛力,只要實現(xiàn)理性與情感的和諧,人類就能向更高的人性發(fā)展。這意味著,感官驅動力與理性法則,主觀傾向與責任之間,美與實用之間,內在與外在之間的和諧才是人類的最高理想。在18世紀后半葉,人文主義的教育理念理從整個人為出發(fā)點,既不過度強調啟蒙運動中的理性,也不過度強調狂飆突進運動中的情感。歌德的人文主義理想是人類的和諧之美。從這個意義上說,“和諧”和“全面”這兩個詞在他的成長理念中是非常關鍵的概念。威廉在與劇院打交道時,經常根據(jù)自己的主觀感受行事。他就像來自狂飆突進運動時期的人物。但是塔社開明的時代精神的引導下,他逐漸學會面對現(xiàn)實和理性。這表明他不再只是專注于自我內在的成長,而是面向社會。這意味著他還實現(xiàn)了與自我與社會的和諧,即個人與社會之間,自我與外界之間的和諧。
總之,本文首先分析了威廉自身所具有的可塑性。威廉在成長之路上由最初的熱衷于戲劇事業(yè),到最后投身于社會實踐的這一轉變,說明歌德相信藝術可以提升個人的素質、修養(yǎng)以及對美的感悟力,這符合18世紀知識分子的心理,但同時他更加強調要實現(xiàn)感性與理性、內在與外在的和諧,回歸現(xiàn)實生活。構成主人公成長的因素有:藝術的洗禮、愛情的啟迪、人生的苦旅以及社團的引導。正是這些因素促使他實現(xiàn)了歌德和諧、全面的成長理念。
參考文獻:
[1]Bahr, Ehrhard: Erl?uterungen und Dokumente-Wilhelm Meisters Lehrjahre, (Philipp Reclam jun.,) Stuttgart 2008.
[2]Grimm, Gunter E. / Bogdal, Klaus-Michael: Einführung in den Bildungsroman, (Wi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 Darmstadt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