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寨耕
摘 要:《大學》是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首,提出了為人處世、治國安邦的三條綱領、八個步驟和若干方法。此書雖然成書于古代,但是對當今社會仍然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關鍵詞:大學之道;三綱八目;指導;現代社會
《大學》為儒家經典著作“四書”之首,講述的是儒家的政治倫理學說。這個“大學”的意思不是指現在的高等教育機構,而是指“大學問”“大道理”,相對于“小學”而言。所謂“小學”指的是研究字義、音韻、訓詁的學科,是做學問的基礎;而“大學”是討論做人做事、治國安邦的大學問。
《大學》的核心內容在于它提出的三個綱領:“明明德”、“親民”和“止于至善”?!懊髅鞯隆钡囊馑际呛霌P光明正大的品德(即美德);“親民”不是指“親近人民”,“親”通假“新”,“親民”指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止于至善”的意思是,達到最善、最完美的思想境界。
但這三條只是抽象的綱領、方向。為了實現這個理想,《大學》為人們提出了“八條要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這八條就是實現理想的八個方法、途徑,也是由淺入深、由低到高的八個步驟,每一步為下一步的必備條件。欲平天下,先治其國;欲治其國,先齊其家;欲齊其家,先修其身;欲修其身,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誠其意;欲誠其意,先致其知。下面就讓我們依次來討論一下這八個步驟。
首先,格物致知。格物,指窮究事理,明辨實非。致知,就是獲取知識,充實自己。格物致知的意思是,我們要觀察事物(包括物、人、事,下同),了解事物,認清事物存在和發(fā)展的規(guī)律,把握事物的本質(即積累經驗、知識)。遇到問題,弄清問題的根源,然后對癥下藥,徹底解決問題。在當今這樣的信息社會,我們更需要多掌握知識,多了解信息。不僅從書本上學習,還要學會通過互聯(lián)網等現代媒體獲取知識和信息,更要學會從實踐中、從社會上學習。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才能達到“致知”的境界。否則,我們就會被社會淘汰。
其次,誠意?!罢\意”的意思是“使自己意念真誠”?!罢\”自古以來就是做人的至高境界。不僅中國,在西方乃至世界各國,“誠實”都是人們看重的一個重要品質。宋代大儒朱熹說,“誠意”是“自修之首”“進德之基”?!洞髮W》認為,“誠意”做人的關鍵在于“慎獨”。“慎獨”是儒家學說的一個重要概念,指一個人在獨處的時候最容易對自己放松戒備,從而把自己最真實的本性表現出來,如果這時仍然能夠像往常一樣嚴格要求自己,無論人前人后都真實無欺,這樣就算是真正達到“誠意”的境界了。如果一個人意念不誠,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兩面三刀,謊話連篇,早晚會露出破綻,現出原形,被人唾棄。當今社會也有不少這樣的人,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偽裝自我,招搖撞騙,最終害人害己,鋃鐺入獄。
第三,正心?!罢\意”之后,才談得上“正心”。所謂“正心”,就是端正自己的內心,使自己的內心保持中正?!洞髮W》認為,下列五種情況使人做不到“心正”:心有憤怒,心有恐懼,心有逸樂,心有憂患,心不在焉。一,心有憤怒,則不得其正。喜怒哀樂,人之常情,誰都會有,但如果怒火太盛,就會破壞心中和諧,所以我們要克制心中的怒火,控制自己的情緒;二,心有恐懼,則不得其正。無論是圣人、勇士,還是普通人,面對死亡都難免會產生畏懼之心,但如果明白了生死的意義,得其心正,就能做到坦然笑對死亡,文天祥、譚嗣同以及歷代以死相諫的忠臣就是最好的例子;三,心有逸樂,則不得其正。如果一個人沉醉于自己的愛好、偏好,那么他在處理事物時就不能保持中正之心,比如縱情聲色,玩物喪志;四,心有憂患,則不得其正。古往今來,在蕓蕓眾生中,有不少患得患失的人,終日在得與失的羅網里鉆來鉆去,計較眼前的得失,這是成功路上的大礙;五,心不在焉,一切就無從談起。思想不集中,心不在焉,不肯花功夫認真去做,缺乏持之以恒的精神,是學習和做事的大忌?!罢摹辈皇軙r空的限制,對于現代人同樣重要。如果一個人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緒,心懷畏懼,沉迷享樂,患得患失,做事不專注,那么無論他做什么,都不可能成功。
第四,修身?!靶奚怼敝感奚眇B(yǎng)性,培養(yǎng)美德。這是前四條的目的,后三條的基礎,是八條要目的核心?!洞髮W》舉出了一系列美德,如:君子要時時躬身自省;為君者要施行仁政;為臣者要做到恭敬;為父母者要慈愛有加;為子者要恪守孝道;與人交往要堅守信義,等等。這些人性中光明正大的品德不會隨著人類社會的變化而過時。躬身自省,我們現代人任然需要自我反省,反省自己的缺點和不足,這樣才能進步;施行仁政,做領導的應該愛護自己的屬下,屬下才愿意為領導人努力工作;為臣者要恭敬,這里的“恭敬”不僅僅指態(tài)度,也包含“做好本職工作,為領導分憂解難”的意思;恪守孝道,父母辛苦地將兒女養(yǎng)大,所以兒女應該孝敬父母,這是最起碼的人倫道德。連父母都不孝敬的人,你能指望他去愛別人嗎?堅守信義,為人處世、結交朋友,必須言而有信,言出必行。背信棄義非君子所為,只會失去別人的信任,甚至引起別人的反感和厭惡,人際關系會越來越差,最終自食其果。
第五,齊家。家庭是社會的細胞,是社會的基本構成單位,沒有家庭的和睦,就沒有社會的安寧。俗話說:“家和萬事興”,可見齊家的重要性。然而“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每個家庭都有多重矛盾:夫妻矛盾、父母和子女的矛盾、兄弟姐妹之間的矛盾,說明齊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我們每一個人成年后都要成家的,所以學會齊家就具有非?,F實的意義?!洞髮W》認為,齊家的根本和關鍵在于自身的品德修養(yǎng),即前面所談的修身,家之本在身,身正則家齊。也就是說,如果一家之主父親是一個光明正大、正直善良、品德高尚的人,那么這個家里就有了一個現成的榜樣,妻子和孩子們就會無形當中受到榜樣的影響,此所謂“身教重于言教”。很難想象一個不務正業(yè)、品德低下的父親能培養(yǎng)出優(yōu)秀的孩子。
第六,治國。治國與齊家的基本道理是相通的,所以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許多齊家的理念同樣也適用于治國。比如:一,父母慈愛,用到治國上,君王要愛護臣民,以“仁”治國,政府官員要愛護百姓,將軍要愛護下級和士兵,領導要愛護下屬,這樣你才會得到他們的擁護和支持。二,正人先正己。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同樣,官員、領導要求百姓、部下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帶頭。否則,百姓、部下是不服的。三,孝敬父母。推而廣之,在朝廷為官要忠于君王,報效國家;在公司做事,要忠于公司,服從領導;在軍隊當兵,要服從上級,報效祖國。四,兄友弟恭。在單位,在部隊,在學校,同事之間,戰(zhàn)友之間,同學之間,年齡較大的愛護年齡較小的,年齡較小的尊敬年齡較大的,形成一種團結友愛、友好和諧的同事(戰(zhàn)友,同學)關系。
第七,平天下?!捌教煜隆敝傅氖恰白屘煜绿脚d盛,讓百姓安居樂業(yè)”。大學之道認為,要達到“平天下”的目的,根本點在于“以人為本,仁德厚民”。根據這個根本點,《大學》為治理國家的君王和官員提供了一系列具體的措施。例如:一,敬老恤孤垂范以德。意思就是說,要關注弱勢群體,在道德上起到示范作用。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喜歡的,就不要強迫別人接受。三,愛民所愛,憎民所憎。官員們在制定政策時要充分考慮到人民的好惡和需求。四,慎重行事,避免偏差。越是身居高位、手握大權的人,越是要小心謹慎,因為工作中的失誤會給百姓帶來損失、痛苦甚至災難。五,財聚則民散,財散則民聚。如果君王、官員聚財斂貨,民心就會失散。如果君主、官員散財于民,民心就會聚在一起。六,親賢遠佞。這一條說來容易,其實難以做到。因為小人總是百般迎合君王、領導的喜好,讓君王、領導感覺十分愉快、順心,而不顧國家、百姓、單位和職工的利益;而賢明的忠臣、屬下則剛好相反,關心國家、百姓、單位、職工的利益而會勸阻甚至抵制君王、領導不合理的要求。這就需要君王、領導有高遠的目標、寬闊的胸襟和辨別忠奸的銳利眼光。七,切不可做違背人性和現實的事情。有的君王、官員荒淫無道、窮奢極欲、橫征暴斂、魚肉百姓,或者下達違背現實、無法執(zhí)行的政令,這樣只會官逼民反,造成社會動蕩。
參考文獻
[1]道紀居士. 大學全編[M]. 北京:海潮出版社,2016
[2]遲雙明.讀史有學問全集[M]. 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2007
[3]華業(yè).李叔同的凡世禪心[M]. 北京:石油工業(yè)出版社,2008
[4]何佳.立世絕學[M]. 北京:臺海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