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源
摘 要:漏泄同軸電纜是一種既能作為傳輸電磁信號,又能作為天線向外界環(huán)境發(fā)射和接收電磁波的無線通訊裝置。因為其具有場強覆蓋均勻、損耗小、電磁污染小、環(huán)境適應能力強等優(yōu)點,漏纜常被應用在地鐵、礦井、隧道等閉域或半閉域無線通信中,因此對于提高地鐵信號漏纜施工工藝及效率的研究是十分有前景的。
關鍵詞:漏泄同軸電纜;地鐵信號;施工工藝
1? 引言
由于漏纜在地鐵中的廣泛使用,施工過程中有關漏纜出現(xiàn)的問題也隨之增多。在前期施工過程中,如果不對漏纜施工工藝做嚴格要求,在運營階段問題暴露帶來的安全隱患和經(jīng)濟損失是無法估量的。以往的漏纜施工工藝的高低都是現(xiàn)場技術人員的專業(yè)素質以及施工使用工具的熟練度決定的,本文將從漏纜施工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問題以及相應的解決方法、新型工具對漏纜施工工藝的提升兩方面進行簡單的討論。
2? 漏纜簡介
漏纜全稱為漏泄同軸電纜(Leaky Coaxial Cable ,LCX),是一種通過外導體所開槽孔向空間輻射能量,從而與其他收發(fā)設備進行電磁信號交換的無線通信裝置。漏纜的結構由按照一定規(guī)律排布,具有周期性或非周期性開槽孔的外導體絕緣介質以及內導體組成。不同于普通射頻同軸電纜,漏纜可以將沿纜傳輸?shù)碾姶挪ㄍㄟ^外導體上的槽孔向外漏泄,每個槽孔都可以作為輻射源向外輻射電磁信號,此時一系列有規(guī)律性的槽孔就相當于形成一個天線陣,這樣的結構既可以滿足電磁波信號沿漏纜的軸向傳輸,又可以在其徑向輻射出滿足需求的電磁能量。同理,漏纜也可以作為信號接收裝置,進而實現(xiàn)與其外部空間的全方位雙工無隙通信
3? 工藝提高
3.1 施工常見問題及解決方案
漏纜外導體壓縮變形:
施工、整改制作漏纜接頭時,如果操作不當、操作不規(guī)范或者暴力安裝,很容易出現(xiàn)圖3這樣的情況。一旦出現(xiàn)這種情況,漏纜在接頭處會出現(xiàn)障礙點引起駐波峰值,導致整條漏纜的傳輸性能變差[2]。
解決方法:
鋸掉變形部分,重新制作接頭;考慮到接頭處較多,這個問題最好是在施工的時候就注意制作接頭時嚴格按照作業(yè)規(guī)范進行操作,減少接頭變形出現(xiàn)的幾率。
漏纜布線扭曲:
施工時如果從兩頭往中間敷設漏纜,在加上一些施工人員的踩踏,會導致漏纜出現(xiàn)嚴重扭曲的情況,首先視覺上不美觀,另外這樣的敷設也會讓漏纜固定不牢,不利于漏纜的長期使用,最后過分的彎曲還容易使漏纜損壞。
解決方法:
漏纜在敷設時標志作業(yè)化;按順序從端到端敷設;漏纜施工人員在布線時不得踩踏漏纜。
饋線接頭問題:
由于內導體剪的太短/太長、外導體沒有擴口等原因造成在饋線斷開處有很高峰值,這樣會直接導致該饋線所連接的天饋系統(tǒng)無法使用。
解決方法:
主要以預防為主,在最初施工時就應該嚴格按照安裝說明書制作接頭(內導體長度為8-10mm,外導體用工具擴口),否則只能重新做接頭。
3.2 漏纜施工新型工具
在以往漏纜的接續(xù)、做頭和成端的施工過程中,常使用的工具有鋸弓、美工刀和斜口鉗等,但由于漏纜的特殊性,在施工過程中常由于工具的局限性導致施工工藝水準較低,尤其體現(xiàn)在對漏纜切割作業(yè)中。由于鋸弓本身的局限性,在對漏纜切割的施工過程中,無法做到對漏纜的平穩(wěn)切割從而導致漏纜橫截面粗糙,影響漏纜性能。
在漏纜接續(xù)施工中還有一項是對保護套的切割,以往切割方式是使用美工刀根據(jù)施工人員經(jīng)驗切開規(guī)定長度的保護套,但往往由于施工人員技術水平參差不齊,導致切壞內部開槽外導體、保護套切割長度過短/過長等問題出現(xiàn)的幾率較高,嚴重影響了施工的效率。
新型工具的研發(fā)很好的解決了上述問題,新型工具結合漏纜切割以及保護套切割于一體。新型切割工具使用刀片環(huán)切方式進行切割,將須切割漏纜端的標識線先用美工刀切去,再將漏纜置于新型切割工具的切割孔之中,沿同一方向轉動切割工具末端的手柄直至漏纜切割完畢,取下工具,再用斜口鉗將保護套剝除即可完成切割作業(yè)。使用新型漏纜切割工具切割后的漏纜橫截面整潔齊平,無銅屑和絕緣泡沫等殘留,連接器安裝后有更好的駐波、互調等電氣性能。
4? 結語
本文對地鐵信號漏纜施工過程中易出現(xiàn)的工藝問題進行分析和使用新型工具切割漏纜的優(yōu)點做簡要介紹,后期再加強技術人員對地鐵信號漏纜施工經(jīng)驗的總結及施工方案的改進,通過問題分析加后期改進提高技術人員的專業(yè)能力從而提高地鐵信號漏纜施工工藝的標準和效率。
參考文獻:
[1]王麗娟.寬帶漏泄同軸電纜的設計與實現(xiàn)[D].西安電子科技大學,2015.
[2]張昕,楊曉冬,郭黎利,等.適用于閉域或半閉域空間無線通信用泄漏電纜研究[J].哈爾濱工程大學學報,2005,26(5):672-674.
[3]黃滿興,林海燕.漏泄同軸電纜的新近發(fā)展[J].光纖與電纜及其應用技術,1994(6):1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