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麗敏
【摘 要】目的:調查了解我市消防官兵現場急救技能掌握情況及對現場急救培訓的內容和方式的需求,探討構建地方消防官兵現場急救知識和技能培訓體系的相關對策。方法:采取整群抽樣的方法,全市共329名消防官兵作為調查對象,采用自行設計的現場急救培訓需求調查表進行調查,了解消防官兵對現場急救培訓內容及培訓方式的需求。結果:我市消防官兵最想獲得培訓的項目是心肺復蘇,培訓的方式為面授加網絡;培訓的時間在1周以上。結論:大部分消防官兵缺乏專業(yè)化、規(guī)范化的急救技能,對急救技能培訓的需求迫切;對策:根據消防官兵承擔的任務性質制定有針對性的、分階段、分季節(jié)的培訓內容,培訓方式多樣化、規(guī)范化,以切實提高培訓效果。
【關鍵詞】消防官兵;調查;現場急救技能;培訓;需求
【中圖分類號】R459.7 【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5-0003-01
近年來,我國各種意外傷害、突發(fā)事件和災害事故頻發(fā),給人們的健康和生命帶來極大的威脅。如果在事故發(fā)生的第一時間、現場的“第一目擊者”、能夠對危、重、傷病者進行正確有效的現場救護就可以最大程度的挽救生命、減輕傷殘;尤其是大多發(fā)生在院外的心搏驟?;颊?,急救專家將心搏驟停后的4min~6min稱為“救命的黃金時間”[1];心搏驟?;颊呷舻玫郊皶r有效的心肺復蘇急救,生存概率將提升近4倍。然而,由于急救車配備不足、甚至交通擁堵等原因,醫(yī)護人員到達現場的平均時間通常超過挽救生命最有效的“黃金時間”,導致在急救人員到達前,患者因救治不及時已經臨床死亡。因此,當發(fā)生危、急重癥時,對患者的救治須由傳統(tǒng)的院內急救轉為現場急救。消防人員是公眾場所發(fā)生突發(fā)意外傷害的第一目擊者、秩序維護者與施救者[2];通常是做為第一救助力量到達現場,不管是在時間上還是空間上,對危、重、傷病者,都可以提供第一時間的醫(yī)療救助[3],這也是法律賦予消防部隊的職責?!断婪ā芬?guī)定:公安消防隊、專職消防隊按照國家規(guī)定承擔重大災害事故和其他以搶救人員生命為主的應急救援工作[4],從而減少對傷病者的二次傷害。這意味著地方消防官兵必須熟練掌握基礎急救知識與技能,包括現場進行心肺復蘇、疾病和創(chuàng)傷的評估、呼吸道管理、止血、包扎等,在專業(yè)醫(yī)護人員到達之前對傷者實施及時有效的現場救護,消防官兵的現場救治水平直接關系到災害救援的質量。因此,對地方消防官兵災害救援現場急救能力培訓體系的建立是當前一項重要而緊迫的任務。
本研究以我市消防官兵為研究對象,采用流行病學調查方法,開展救援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需求的研究,為消防官兵災害救援現場急救能力建設提供科學依據。
為了解消防官兵對現場急救技能培訓內容和方式的需求狀況,2019年9~10月,我們對我市329人消防官兵進行了調查。現分析報告如下。
1 對象與方法
1.1.對象
本次問卷調查采用整群抽樣的方法,通過“問卷星”網上發(fā)布問卷,調查安陽消防人員共329人,共收回有效問卷329份。
1.2方法
采取問卷、座談的調查方法,對安陽消防官兵急救技能掌握程度、培訓現狀、培訓需求及意愿等進行調查。
2 結果與分析
2.1一般情況
安陽消防官兵329人,警官29人,士官118人,士兵57人,合同制消防員125人。年齡18~39歲,本科及以上學歷29人,大專80人,中專76人,高中125人,初中及以下19人。
2.2急救技能掌握程度
技能掌握非常熟練的43人,占13.07%;技能掌握一般的233人,占70.82%;對技能未掌握的53人,占16.11%。
2.3急救技能培訓現狀
參加過培訓的206人,占62.61%;未參加過培訓的123人,占37.39%。
2.4需求情況
當被問及如果有機會你是否愿意參加急救技能培訓時,渴望參加并掌握急救技能的272人,占82.67%,55人(16.72%)表示無所謂,僅有2人(0.61%)表示不愿意。
2.5對單項急救技能培訓需求情況
消防官兵最想得到培訓的技能項目依次為: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溺水、固定、氣道梗阻、燒燙傷、搬運、一氧化碳中毒、動物咬傷、電擊傷和其他急救技能,見表1。
2.6培訓方式
在問卷的3個相關急救知識獲取途徑中,329人中希望通過面授獲得培訓的133人,占40.43%,借助網絡方式的22人,占6.69%,同時獲得面授加網絡的174人。占52.89%。見表2。
2.7培訓時間
在培訓的時間上,大多數消防官兵更傾向于在一周及以上的274人,占83.28%,可以進行系統(tǒng)學習技能。而有23人則希望用2天時間,獲得短時培訓,掌握最常見的技能。見表3。
3 討論
3.1地方消防官兵現場急救技能現狀
本次調查發(fā)現安陽消防官兵現場急救能力低下,急救技能掌握非常熟練的只占13.07%;和李志輝等學者的研究基本一致:我軍官兵自救互救基本水平不容樂觀,這往往是導致我國院外急救成功率較低的原因。消防官兵通常是第一時間趕到災難救援現場,對傷病者進行現場緊急救護,其急救技能掌握不熟練,與我國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程度較低有關,究其原因為針對消防官兵的現場急救培訓欠缺。因此,目前我國地方消防官兵現場急救普及工作迫切需要政府部門加大關注支持力度,健全急救培訓支撐體系:盡快完善現場急救培訓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和統(tǒng)一的考核制度;并且能夠使培訓方案及教材規(guī)范化。
3.2地方消防官兵急救技能培訓項目需求
眾多研究顯示:我國公眾對于現場急救知識培訓,需求迫切[6]。與本次調查結果相一致:消防官兵渴望掌握急救知識、現場急救技能的高達82.67%;消防隊伍是救援主力,是災害救援的生力軍。調查發(fā)現,消防人員希望能夠得到培訓包括:心肺復蘇、止血、包扎、溺水、固定、氣道梗阻、燒燙傷、搬運、一氧化碳中毒、動物咬傷、電擊傷和其他急救技能等,這與他們所擔負的地震、火災、溺水、道路救援等任務有關。因此,應根據其所承擔的任務性質,依托醫(yī)學院校、職業(yè)技術學院等機構,制定以心肺復蘇為核心,加上外傷四大技術(止血、包扎、固定、搬運)的培訓課程;指導他們掌握災害、事故現場的安全評估、檢傷分類、能夠評估創(chuàng)傷與疾病、保證肺通氣、維持大腦供血和控制出血,為患者提供基礎生命支持等技能。經行業(yè)相關部門考核合格后,頒發(fā)“急救技術人員”證書;獲得證書后仍需不斷接受繼續(xù)教育,定期參加復訓,以便掌握急救新概念、新技術;來提高消防官兵滅火救援和對各類突發(fā)事件、災害現場的應急救援處置能力。
3.3消防官兵急救技能培訓方式及時間
根據眾多調查,社會公眾獲得現場急救知識的途徑主要有電視專題頻道、報刊、雜志、網絡平臺等[8]。消防人員由于群體差異,受年齡、文化程度等因素影響,對急救知識理解有限,未能取得較好的培訓效果。且本次調查發(fā)現,消防官兵希望獲得培訓方式是面授加網絡。因此,對消防官兵現場急救技能的培訓,建議由醫(yī)學院校專門訓練并有教師資格的急救培訓導師承擔,導師必須隨時了解國際上急救知識及技能的最新標準和信息,能夠根據消防官兵職業(yè)的特點開展理論加實踐操作培訓,可利用仿真人演示,模擬搶救環(huán)境,輔以微信公眾號、手機APP、網絡視頻等方式,使培訓能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在培訓的時間上消防人員絕大多數傾向于1周以上的培訓,建議培訓的時間為7~14天;這與國外的研究一致,法國要求消防人員掌握院前急救技能,接受70h的急救訓練。
只有通過對消防官兵不斷地進行現場急救知識與技能的規(guī)范化和系統(tǒng)化培訓,使其具備科學、高效的院前急救能力,同時將消防部隊的這種能力有機融合到院前急救體系中,才能夠顯著提高我國院前急救水平,縮短危、急、重傷者到達醫(yī)院時間,提高救治效率。
參考文獻
彭迎春,關麗征,劉蘭秋,等.公眾急救知識培訓的探討[J].中國全科醫(yī)學,2008,11(18):1670-1672.
陶秀萍.不同培訓方法在警察心肺復蘇培訓中的成效研究[J].中華災害救援醫(yī)學,2019,7(6):309-312.
林煒棟,吳學華.突出和強化消防部隊現場醫(yī)療救助的職責和能力[J].新安全東方消防,2011(06):70-73.
韓雨,陳向芳,林煒棟.消防部隊現場醫(yī)療救助應成為我國現行院前急救模式的拓展和延伸[J].中華診斷學電子雜志,2016,4(1):33-35.
李志輝,谷向民,何忠杰,等.某部新兵"白金十分鐘"自救互救問卷調查[J].解放軍醫(yī)學雜志,2015,40(10):846-8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