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堃
摘要:構建情境教學,從教師實施層面讓學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承民族精神。關于我國優(yōu)秀古典小說、戲曲、人物傳記等題材的教學篇目,可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學生研讀文本后,查閱相關資料、視頻,排演舞臺劇。關于詩詞,可采用開朗誦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最后,將演講、辯論融進日常教學,常規(guī)化,系統(tǒng)化,幫助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關鍵詞:思政進課堂;立德樹人;課本編訂;語文早讀;情境教學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6年12月明確提出:“思想思想政治理論課要堅持在改進中加強,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fā)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xié)同效應”。[1]
目前,中職教師已達成共識:“思政進課堂”是“全員、全程、全課程”的育人形式,它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需要將各課程的思政教育功能挖掘出來,真正達到育人的本質目的。
因而,現(xiàn)階段我中職教師認真踐行著教育指導方針,將“思政進課堂”思想貫徹進課堂教學的重要目標中。但“思政進課堂”的具體課堂實施措施仍未有細則規(guī)定,因而,不同課程,不同專業(yè)教師的具體方法也不盡相同?,F(xiàn)以中職語文為例,提出相關改進措施。
一、規(guī)范中職語文課本的編寫、篩選,從教材層面指導語文學科“立德樹人”的必修內容。
語文課程,一直承載著繼承、發(fā)揚我國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重要意義。中職語文課程目標也明確指出:“語文課程要引導學生接受優(yōu)秀文化熏陶,提高審美情趣,形成良好的個性、健全的人格,促進職業(yè)生涯的發(fā)展?!盵2]
國家重視語文學科的教育,已將小學、中學階段的語文教材,全部由教育部組織編寫,并統(tǒng)一使用。語文教材的編寫直接關系到學生的成長發(fā)展,這直接決定著語文課堂的內容及“立德樹人”的重點指向。
因而,重視中職語文教育教學,應以“規(guī)范中職語文課本的編寫審定”為切入點,真正讓語文的學科教育成為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編定或篩選適合中職生發(fā)展的語文教材,同時,教材中有鮮明的“立德樹人”思想,這是語文教師需傾力而為的。
二、巧妙利用時間,合理安排內容,從學校層面將“思政進課堂”的推進更充分化。
中職學校以專業(yè)課學習為主,大模塊的人文教育時間相對于技能訓練來說較少。因而,學校層面,合理規(guī)劃安排好時間進行“思政進課堂”的推進。
我校已全面開展“早讀經典誦讀”活動,即利用語文早讀并將經典誦讀作為日常教學的重點方面開展下來。目前,各教學系的學生都已陸續(xù)背過《弟子規(guī)》等經典篇目,極大地促進了學生對古典文化的學習熱情,并從中繼承我國優(yōu)秀的民族文化基因,以在生活各方面提高自己的修養(yǎng)。
學??梢岳^續(xù)從晚自習挖掘實踐,與早讀相呼應,安排更多適合學生朗誦的經典文章,從而使“思政進課堂”始終貫穿到校園中。
三、構建情境教學,從教師實施層面讓學生切身感受民族文化的精髓,傳承民族精神。
中職語文課程中有豐富的人文知識和實踐資源,本身中包含豐厚的“思政思想”。在日常教學中,要根據實際利用好這些課堂資源,讓學生熱愛我國文化,以文化為牽引進行“立德樹人”教育。
作為一名語文老師,可在語文教學中踐行的“思政進課堂”方式有以下幾種:
1、關于我國優(yōu)秀古典小說、戲曲、人物傳記等題材的教學篇目,可采用分組教學的形式,學生研讀文本后,查閱相關資料、視頻,排演舞臺劇。
例《竇娥冤》、《林黛玉進賈府》、《孔雀東南飛》、《詩經·氓》等篇目,里面包含著諸多人格精神和價值導向,如果一味講解文意,進行文本教學,對于中職生而言就過于枯燥;且形式也流于說教。所以,我將全班分成若干個組,根據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每個組負責排演其中一個情節(jié)。每組規(guī)定一名負責人作為“導演”,“導演”安排“演員”“劇務”等內容。這樣,每位同學都參與其中,切身感受到“課文文本”里所包含的情感,并將這種情感帶入到自身“角色”扮演中,真正內化至學生個體。
學生扮演完“竇娥”“劉蘭芝”等形象后,更加獨立、頑強,有了正確的價值取向;同同時,他們更痛恨“張驢兒”“氓”的形象,對負面的社會現(xiàn)象有了明確的揚棄態(tài)度。“思政進課堂”的思想從而巧妙、深刻地融進學生的成長中。
2、關于詩詞,可采用開朗誦比賽的形式進行教學。
無論是古典詩詞,還是現(xiàn)代詩詞,都是陶冶學生情操的重要語文資源。作為中職語文老師,更應該發(fā)揮學生主體意識,帶動學生學習熱情,提升學生鑒賞美的能力。
具體實踐措施是:將詩歌的朗誦教學作為實踐教學的主體,以《我愛這土地》為范例。課堂學生和教師共同通過網絡資源,自主搜索適合本詩朗誦的背景音樂。學生在尋找背景音樂的過程中就已確定了詩歌的感情基調,同時,邊找邊讀,以找到完全貼合的音樂。在找到的那一刻,學生就已經完全陷入到成功的喜悅中。在此基礎上,學生將各自找到的背景音樂共享至班級,從而教學資源不斷擴大,學生可用來升華朗誦的支撐也越來越強大。這就為開展朗誦比賽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同樣,正式朗誦比賽時,也要加強學生的參與感,除比賽選手參與外,由學生選出學生評委也與教師共同打分。
這種情境教學的方式,真正可以挖掘詩歌本身所帶來的情感熏陶,使學生切身感受優(yōu)秀文化的滋養(yǎng),從而達到“思政”情感進課堂的目的。
3、將演講、辯論融進日常教學,常規(guī)化,系統(tǒng)化,幫助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
將語文教學中的情感、精神系統(tǒng)化,每次課前五分鐘進行主題演講。從學生對“國家”“集體”“個人”三方面應具備的精神內核為出發(fā)點,提前布置演講主題,使每個學生參與其中,以此,“思政進課堂”的形式將更活潑,與語文教學也更貼切。
結語:
綜上所述,教師編訂篩選相關教材;學校巧妙利用時間、合理安排內容;教師采用貼合學生心理特征的情境教學手段,全方位、多角度、靈活活潑地貫徹實施“思政進課堂”思想,將可以更好的完成“立德樹人”的育人任務。
參考文獻:
[1]?周基,田瓊,盛明強.工程管理概論“課程思政”教學改革與實踐探索【J】,教育觀察,2018,7(17):101——103
[2]?中職語文課程標準,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
(作者單位:石家莊工程技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