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芬
[摘要] 農村學校家庭教育普遍缺失,家校關系脫節(jié)嚴重。為突破這一現(xiàn)狀,班主任要積極尋找家校合作的多維路徑,激活家長搭檔,搭建學習平臺,融合豐富活動,逐漸形成強有力的家校合作教育場,最終實現(xiàn)家長、老師、孩子在班集體中的共成長。
[關鍵詞] 家校共育;關系;支持;歸屬
兩年前,筆者從城區(qū)調往農村學校交流支教。不久我便發(fā)現(xiàn)農村學校很多孩子的家庭教育是缺失的,很多家庭與學校的關系是脫節(jié)的。那么如何激活家長搭檔,構筑農村學校家校融合新景象?雖然較之城區(qū)這一工作難度更大,但對促進農村孩子的成長發(fā)展,提高農村學校的教育教學質量,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一、建立親善關系,激活合作意識
家校共育的前提是家校之間良好的合作關系,有了良好的家校關系,才能順利開展家校合作,真正達到家校共育的目的。農村家長很少主動和老師交流,他們保守、被動。為此,筆者主動出擊,積極構建親近友善的良好關系,具體落實在一個“懂”字。
首先,班主任要懂家長的心思。所有家長都有一顆熱切希望孩子健康成長的心,農村家長內心更渴望自己的孩子能通過學習知識來改變將來的命運,更希望與學校、老師建立平等、尊重、相互信任的關系。
懂他們就要學會尊重他們,與家長交流的態(tài)度貼心誠懇,讓他們覺得班主任好說話,有“自己人效應”。懂他們還要能理解他們生活的難處,以及在教育子女中面臨的困惑,多體諒,適時予以幫助。例如,開學初筆者通過調查、走訪,了解班級學生的家庭生態(tài)情況,布置任務做到有的放矢,不給家庭增加負擔;借助班級釘釘群的功能開設了一個“問題貼吧”,家長對學校、老師、孩子教育上,有話說的時候就可以在上面留言,筆者做到傾聽留言,盡可能解決。
其次,讓家長懂班主任的心思。在家長面前班主任坦誠“亮劍”,帶著家長讀懂班級、老師,消除他們對學校教育的陌生感,激發(fā)他們共同參與教育的熱情,班級工作才能得到他們的認可和支持。
第一次家長會,筆者做了精美的PPT,向家長宣講了自己在班主任崗位20多年的一些體會和思考,向家長介紹了班級文化建設的重要性和所帶班級的班級文化標識的意義。我的目的是讓家長明白班級建設的思路、班級的培養(yǎng)目標以及為了達成這個目標家長應該承擔的義務——支持、合作、助力,激發(fā)共育的意識。
多年的班主任經驗證明,當你用心投入班級,替孩子著想的時候,家長們會發(fā)自內心地認可你、接受你,并且全心全意地參與班級的事情。為此,筆者定期在微信群、班級釘釘群里播報班級活動,讓家長們了解孩子們的精彩表現(xiàn);會借用公眾號“俞班那些事”記錄日常與孩子相處的點點滴滴。透過這些微鏡頭,讓家長看到孩子的校園生活,感受到學校、老師為了教育孩子付出的努力。
二、提供積極支持,更新教育觀念
家長有了合作的意愿后,最重要的是提高合作的質量,那就是幫助家長更新教育觀念,提升家庭教育的品質。為此,班級根據(jù)家長們的需求,搭建平臺提供學習支持,主要啟動了“3+1”家長互動課程,即“一周一本親子讀物推廣”“一月一次主題沙龍交流”“一學期一次專家引領”,外加“不定期組織聯(lián)合家訪”,融自主閱讀、相互交流、專家引領、實地考察為一體,多種形式、多種渠道促動家長展開學習。具體做法如下:
一周一本親子讀物推廣,筆者每周一在班級群里推薦一本電子書,家長通過識別二維碼就可以打開閱讀,非常便捷。由偶爾家長發(fā)出的幾句感想,到筆者與他們共同交流探討,再到群內的主題討論,一本書成為家校共建的基礎和紐帶。
每月一次的主題沙龍,主要用來組織家長聚聚聊聊,互相啟迪育兒智慧。活動采用自愿參加的方式,每期報名不超過12位,活動地點設在教室或有情調的茶室。沙龍形式很自由,不給家長任何壓力,交流的話題有來自閱讀的,有來自生活的,使得家長之間互相學習和借鑒。
一學期一次專家引領,這由學校的家長課堂安排,邀請親子教育專家開設一堂專題報告課,高屋建瓴,引領家長更新、提升家庭教育理念。聽完講座后,筆者會在群里組織家長討論一番,盡可能讓家長把講座內容與家育的實際情況相結合,發(fā)揮日常的指導作用。
“聯(lián)合家訪”,針對部分育兒存有較大困惑的家長,邀請他們一起參與家訪活動,走進家庭教育經驗豐富的學生家庭小坐聊天。家長在學習中不斷提升智慧和增加教育力的同時,他們跟學校的合作越發(fā)共頻、越發(fā)和諧有力。
三、找到集體歸屬,體驗共育樂趣
在農村,很多家長對學校存有敬畏心,家長和學校之間如同隔著一堵無形的墻,隔墻也隔開了心。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歸屬和愛的需要”是人的重要心理需要,只有滿足了這一需要,人們才有可能“自我實現(xiàn)”。家校愉快合作的前提是要讓家長擁有班集體的歸屬感,讓他們感覺到自己就是班級的重要組成部分。
實現(xiàn)這一步,筆者主要依托的是一門親子課程——“爸媽小課堂”,以此來加強家長與班集體的情感建設,加強家長與孩子的情感建設,加強家長與家長之間的情感建設。
或許有老師會疑問:農村學校親子課堂能開展起來嗎?筆者經過實踐,總結3點:第一,親子課程的開設要有前置工作的鋪墊,要在家長有共育意識的前提下進行;第二,尋找農村家長身上的教育資源,開發(fā)有農村特色的親子課程;第三,漣漪式擴展運作,由內而外一層一層地擴展受眾面,和一部分家長先做起來,做精彩了自然吸引更多的家長參與。
例如,班級的“一畝三分田”親子課堂,挖掘家長的農耕教育資源,在班級的一塊自留田上做文章。一學期前后有五批家長走進學校,帶領孩子進行開墾農田、播撒種子、日常維護、收割蔬菜等活動。家長們不擅長口頭教學,就手把手教孩子。勞作中孩子們有什么問題,他們總能憑借自己的經驗做解答,常會贏得孩子的贊美。
又如,校外的“家庭聯(lián)誼”親子活動,將親子活動拓展為家庭與家庭之間的聯(lián)誼,共同組織校外的拓展活動?;顒佑砂謰屩悄覉F牽頭,擬定方案后在家長群公布,家長自愿報名參加,這一活動形式深受家長和學生喜歡。偶爾結伴外出,或去春游野炊,或參加一次公益活動,家長們湊在一起交流生活,談論孩子,感受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和親子關系。幾次活動下來,我們有家長感嘆:“俞老師,以前不懂得和其他家長交流,現(xiàn)在覺得大家在一起走動走動挺好的,漲了知識,多了朋友。”
農村學校的家校共育更在于班主任的積極主動構建。如果說,“建立關系”是家校共育的起點;那么“提供支持”是帶動農村家長成長的發(fā)展點;“找到歸屬”則是家長充分融入班集體的關鍵點?!叭A共建”,搭建豐富而生動的互動平臺,共享教育資源,逐漸形成班集體強有力的教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