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由于交際雙方的語言水平、文化背景存在較大差異,因此跨文化交際失誤的現(xiàn)象屢有發(fā)生。本文通過真實的跨文化交際失誤案例分析,從價值觀念、情感表達方式、社會禁忌、詞匯文化內涵四個方面分析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原因。再結合跨文化交際的實際情況,結合筆者的實踐,給在孔子學院工作的老師提出一些例如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了解異國文化等建議,幫助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順利進行跨文化交際。
關鍵詞:跨文化交際;失誤原因;啟示;建議
一、引言
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再加上最近幾年“一帶一路”戰(zhàn)略的提出,中國和各國之間的來往越來越頻繁,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相互接觸的機會也越來越多。這要求我們要必須具備高水平的外語交流能力和跨文化交際能力。但在實際生活中,很多時候由于交際雙方或一方深受本族文化價值觀念、思維習慣等影響,導致在交際過程中出現(xiàn)跨文化交際失誤。本文從價值觀念、情感表達方式、社會禁忌、詞匯文化內涵四個方面入手,分析因文化背景不同而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的原因,并為跨文化交際實踐提供一些參考建議。
二、跨文化交際失誤案例分析
(一)價值觀念差異
所謂價值觀,就是在一個文化場域內,人們認為什么是對的,什么是錯的;什么是美的,什么是丑的;什么是善的,什么是惡的;什么是該堅持的,什么是該拋棄的;什么是正常的,什么是荒謬的;什么是人們期望的,什么是被人們唾棄的等等。也就是說,每一種文化都是一種獨特的系統(tǒng),而價值觀是它的內核。所以赫夫斯泰德曾指出:價值觀是喜歡某種事態(tài)而不喜歡另一種事態(tài)的大致向。
價值觀存在于無形當中,卻一直在指導人們的言行舉止。價值觀其實就是人們的行為規(guī)則,是人們的思維方式,是人們認知的準繩,是人們處事的哲學。
案例1:2017年7月,筆者帶領阿塞拜疆的學生去安徽大學參加夏令營活動。同時參加夏令營的營員還有來自于日本、俄羅斯、秘魯、烏克蘭等國的學生。雖然筆者帶的學生只有七個人,但是好像在夏令營期間“出問題”的也總是這七個學生。由于別國的營員都由本國老師帶隊,負責管理,所以各種工作開展很順利,但是這幾個阿塞拜疆學生卻總想給我制造一點“麻煩”,弄得筆者很不愉快。
夏令營的第二天,安徽大學組織我們去宏村參觀,統(tǒng)一參觀完畢以后,有兩個小時自由活動的時間。當離集合時間還有五分鐘的時候,日本的營員和秘魯?shù)臓I員已經集合完畢,接下來,是烏克蘭的營員和俄羅斯的營員,到了規(guī)定時間,阿塞拜疆的營員僅僅回來一人。所有的營員和帶隊老師都在等待阿塞拜疆的營員回來。筆者和幾個志愿者分別從幾個方向去尋找營員,用了四十分鐘終于找齊了所有的阿塞拜疆的營員。筆者非常生氣,問他們?yōu)槭裁吹搅艘?guī)定時間不回來集合,營員們嬉皮笑臉的說因為忘了時間。甚至還有的營員很不理解:你為什么生氣?如果你們不想等就可以先走,我們可以自己打車回到住處……
從這個案例我們可以看出:中國社會的群體取向和西方國家的個人取向。中國人提倡凡事以大局為重,個人利益在家庭利益、集體利益、國家利益面前在必要時可以忽略,可以舍棄。并且,中國人在處理個人與集體的關系時習慣于忍讓,力求個人身心和整個環(huán)境相適應。中國人在很多時候會站在對方的立場上考慮問題,盡量努力不給別人制造麻煩。因此,力求大同、隨大流成為了中國人的處事信條。因此大部分中國人謙虛謹慎,倡導集體主義,強調愛國主義,一切以集體和國家的利益為重,甚至可以為了集體和國家付出生命。而西方哲學家則認為:社會制度產生于社會秩序建立之前的為個人利益而行動的個體之間的交往之中。因此西方強調個人主義。很多時候,西方人容易表現(xiàn)出來標新立異、放任個性自由發(fā)展的的性格特點,不滿足于物質利益的享受,還包括個人意志以及自我實現(xiàn)的追求。
案例2:巴庫國立大學孔子學院每年都會舉辦漢語歌曲大賽。每一次的比賽都能吸引很多當?shù)貙W生參加,甚至會有電視臺來采訪參與比賽的學生們,因此所有參加比賽的選手們都會很認真的準備比賽。在2017年的漢語歌曲大賽比賽中,筆者輔導的學生準備用歌曲《隱形的翅膀》參加比賽。在抽簽時,學生抽到了比較靠后的位置。比賽進行到快到她的時候,她突然告訴筆者說要換歌曲。筆者不解,她說已經有三個學生唱過這首歌曲了,并且分數(shù)越來越低,她想換另外一首歌曲。可是另外一首歌曲難度很大并且她從未在公開場合表演過。筆者認為,雖然唱原來準備的歌曲不會太出彩,但她已經很熟悉了不會在比賽時出現(xiàn)突發(fā)狀況,但是學生堅持要換歌曲,無奈只能同意她的要求,并告訴她要做好最壞的結果的準備。結果,雖然出現(xiàn)了幾句忘詞的問題,但是拿到了較高的分數(shù)。比賽結束后她高興的告訴筆者說她的冒險是值得的。
中國人的群體取向決定了中國人“求穩(wěn)”的心態(tài),主張“順其自然”,“安分守己”。而西方人崇尚個人取向,傾向于“求變”,表現(xiàn)在實踐當中就是不斷打破常規(guī)、不斷創(chuàng)新。
(二)情感表達方式差異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東西方在情感表達上也存在較大差異。例如,西方人表達感情的方式更加直接、濃烈,而中國人表達感情時相對來說更加含蓄、委婉。西方人表達意見時不會顧及周圍人的感受,而中國人通常會顧及“面子”的問題。例3:馬上快要HSK考試了,所以筆者在孔子學院上課時能明顯感受到學生的學習熱情高漲。但是在一天下午快要上課時,筆者的胃病犯了,疼痛難忍。但是一想到這個班一周就兩次課,就吞下藥片,趕緊跑到班里去上課。到了教室以后,學生們已經在等了。有學生看出筆者的異樣,就問筆者怎么了,筆者如實陳述了自己的病情,原以為學生可能會表達關心,噓寒問暖。結果學生只說了一句“希望你早日康復”,然后就說:“我們開始上課吧!”筆者心里其實非常難過,認為學生沒有把筆者的健康看得很重要。等過了一段時間,再談起這件事,學生說:“老師我們當然覺得你的健康很重要,但是既然你已經到了班里,我們就以為你可以忍受疼痛。在我們這里,身體實在不舒服是可以請假不用來上課的。”
這個例子中,筆者在學生面前透露病情,以為自己生病還來堅持上課能夠體現(xiàn)老師態(tài)度認真負責。但是外國學生卻認為,如果可以忍受病痛的話就去工作,如果不能忍受就去看醫(yī)生或者在家休息。這個例子就是因為中外情感表達方式差異引起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很多時候中國的老師會覺得國外的學生處理事情冷冰冰、不懂得感恩。那國外學生會覺得,周圍人的噓寒問暖不能治病,說些客套話還不如快快上完課,老師就可以去休息了。因此,如果在跨文化交際時不明白中外情感表達方式的差異,就會在交際中感受到所謂的“人情冷漠”,對周圍人感到失望。
(三)社會禁忌差異
中外在社會禁忌方面也存在很多差異之處。西方國家一般很注重隱私權的保護,姓名全稱、年齡、婚姻狀況、聯(lián)系方式、家庭住址以及家庭成員等等這些,都會被西方人有意識的保護。同時,因為社會價值觀的導向問題,很多西方國家的人也通常不會觸及到交際的“雷區(qū)”。但在中國,我們對于隱私權的保護意識沒有那么強烈,尤其是在處理社會各類事件中,通常都要登記姓名、年齡、聯(lián)系方式、家庭住址等這些基本信息。最近幾年,中國人的隱私意識有所增強,但很多人仍然認為告訴別人這些基本信息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案例4:在剛剛參加巴庫國立大學孔子學院工作時,筆者要從事孔子學院的行政工作,負責接待和登記有意學漢語的人。有一次,在接待一個由希臘移民到阿塞拜疆的女孩時,發(fā)生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當筆者讓她登記聯(lián)系方式時,她不愿意登記,筆者解釋說這是為了以后通知她事情方便一些,她說她要登記郵箱,用郵箱聯(lián)系孔子學院。然后當?shù)怯浰慕逃尘耙苑奖惆才沤o她上課的老師了解她的基本情況時,她又表示這些問題需要當面向老師說,她不想要在登記表上登記。最后無奈,她只登記了名字和郵箱,其他的信息筆者都一無所知。
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個學生強烈的隱私保護意識。在以后的接觸中,筆者發(fā)現(xiàn)這名學生學習速度快,并且對中國、對漢語很感興趣,也逐漸和她成為了朋友,后來問起她這件事情,她表示說她對待所有有可能泄露隱私的事情都非常謹慎。西方國家的孩子從小接觸的教育就是這樣,隱私權保護意識強烈。除了個人信息之外,甚至就連身體健康狀況也被他們認為這是該被保護的隱私之一。
案例5:在一次上課之前,一名和我關系很好的學生告訴筆者他因為身體不舒服不能來上課。筆者出于關心學生的目的就問他生什么病了,他告訴筆者說拉肚子了。然后在上課時,恰好碰上系主任查課,他問筆者為什么少了一名學生,筆者如實匯報有一名學生因為拉肚子沒來。這是班里學生開始竊竊私語,系主任嘴里嘟囔了幾句當?shù)氐恼Z言便走開了。筆者注意到了班里的異樣便問學生們有什么問題嗎?學生們說:“老師你只需要告訴系主任他請假了就可以了,我們不希望自己生病的事情被那么多人知道?!惫P者連忙道歉表示自己不知道這個情況。但心里卻一直嘀咕:生病這件事也算隱私嗎?
從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只要涉及到個人的信息,西方國家的人們都會非常敏感,有關個人的一些事情能不說就不說。但是在中國,除非是非常重大的疾病,這些感冒發(fā)燒拉肚子的小毛病我們經常會告訴別人,不認為這是觸犯到了個人隱私。
(四)詞匯文化內涵差異
漢語經過幾千年的演變,很多詞匯除了有字面意思,還有它的引申含義,在很多場合可以表示出不同的文化內涵。同樣,世界上也有很多語言存在這種現(xiàn)象。因此在交際中,如果沒有把握好中外詞匯文化內涵的差異,也會造成跨文化交際失誤。
案例6:在給班里學生講授動物詞匯時,筆者認為這也是給學生們普及中華傳統(tǒng)文化最合適的時機,于是,便給學生們講了有關中國十二生肖的知識。同學們很感興趣,因為在阿塞拜疆也有生肖這回事,然后很多學生就問筆者他們如果在中國應該屬什么。然后筆者就告訴他們:你屬老虎,他屬兔子等等。然后有一個女生告訴筆者:我能不能換屬相,我覺得兔子很臟!別的學生也附和說:對!我們都認為兔子很臟。筆者連忙解釋:在中國兔子被認為是靈活、聰明的動物。為了岔開話題,筆者就問他們:你們可以推算一下自己的父母屬什么?然后學生們很認真的在做推算:爸爸屬馬,媽媽屬羊……放學以后我看到有人在社交平臺上發(fā)了一條信息說:我的媽媽是一只漂亮的雞,我的爸爸是一只漂亮的狗……看到這些筆者都快崩潰了,因為他們不知道這些詞在中國還有別的意思,不應該這么表達。當筆者想要給學生解釋時,就看到有人在他的信息下評論說:不應該用雞形容自己的媽媽,因為在中國,雞還有別的不好的意思。隨后我看到學生刪除了這條信息動態(tài)。
這個例子中我們可以看出,因為不理解漢語詞匯背后的文化內涵而造成的跨文化交際失誤。在中國,我們認為龍是祥瑞的化身,而通常國外的人認為龍是邪惡的;同樣,很多外國人認為雞這種動物很守時、很靈活、很漂亮,卻不知道在中國,雞因為和“妓”同音,還有別的意思。
三、對漢語教學與跨文化交際的啟示
目前,在很多孔子學院工作的考試當中,有不少是學外語出身,因此,在跨文化交際這方面是存在不足的。因此,老師們要通過不斷的學習來提高跨文化交際意識。老師們要多了解外國文化,對于一些生活中常見的現(xiàn)象,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同時,盡量不去觸碰外國人的文化禁忌。在授課時,盡量搞清楚哪些東西可以講,那些東西不可以講;哪些東西可以重點講,哪些東西可以粗略講。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語用能力,讓學生明白一些詞匯在中國文化中的特殊內涵,避免學生出現(xiàn)跨文化交際失誤。鼓勵學生了解異國文化,在越來越多元化的文化背景下,讓學生用更包容的心態(tài),對待和自己不同的文化習俗。接納和尊重別國文化的同時,也不忽略自己本國的文化的博大精深。在國際社會交往中保持清醒的頭腦,明辨是非,保持正確的立場。
參考文獻
[1]吳禮敬,許俊農.多元文化教育理論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結構調整[J]合肥師范學院學報,2014,32(1):97-100.
[2]曲政,俞東明.功能語體·跨文化交際·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3(3):38.
[3]李炯英.中國跨文化交際學研究 20 年述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2(6):89.
[4]朱勇.跨文化交際案例與分析[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37.
作者簡介:梁二川(1992.4—),性別,男,民族,漢族 籍貫,河南省扶溝縣人 職務/職稱,助教 學歷,碩士研究生 單位,新疆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 研究方向 漢語國際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