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軍
摘 要:小學體育教學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的意志,協(xié)調學生各方面的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開展科學的體能訓練可以使小學體育課程更加符合小學生成長的需求,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培養(yǎng)學生終身體育鍛煉的意識,從而為學生今后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基礎。
關鍵詞:小學體育;課堂教學;體能訓練
1、小學體育課堂現(xiàn)存的問題
1.1、教學目標不清晰
由于新課改下,傳統(tǒng)教學觀念和新的教學思想發(fā)生一定的沖突。很多教師對教學目標的設定存在混淆的情況,不能完善的落實新課改,在一定程度上上達不到提高學生體能訓練的教學模式。比如:很多老師以跑步的教育作為學生體能訓練提升的重要教育手段,卻沒有清晰的認識到跑步范圍過于龐大,學生的大腦發(fā)育不完全思考問題簡單,很容易在范圍過大的教育中對問題理解不夠深刻。一些教師在教育的過程中不注重文章本身反而一味的追求運動反應的內涵和傳播的思想,將其強行灌注到學生的大腦中。
1.2、教學過程中引導問題
雖然體能訓練教學對于任課教師來說相對輕松一些,但是學生仍然面臨著考試的壓力,課堂時間不充分。教師應當在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學生的課堂時間分配,在無法保障學生的學習時間情況下,學校應當注意在課時安排上給予教師一定的便利以提高體能訓練中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法教育的成果,促進教學課堂有效展開。與此同時,小學在核心素養(yǎng)教學方法教育上的資源不夠充足也成為了阻礙小學體能訓練方法教育有效開展的掣肘之一。
1.3、教學方式問題
一部分體育教育工作者在教學的過程中秉持著原有的傳統(tǒng)思想,不能隨著時代的進步而改變課堂模式,營造一個新的體能訓練氛圍。將現(xiàn)代信息科技手段引入體能訓練相結合,將會大大提高體能訓練的趣味性。將現(xiàn)代科技手段與體能訓練相結合,能夠大大的提高學生體能訓練的效率,在新課改背景下體育教師要深刻的認識到科技作品時代產物的力量。
1.4、體能訓練舉措效率低
小學體育鍛煉中的身體素質條件身體素質訓練處于小學階段體育鍛煉的基礎階段,因此小學體育教師對體育鍛煉方法沒有足夠的了解嚴重破壞課堂的發(fā)展。因此,小學體育課中的體育鍛煉不符合教學標準,體育課的教學方法簡單,體育鍛煉就不會發(fā)揮重要作用也成為了體能訓練的掣肘。
2、科學引導,激發(fā)學生體育鍛煉的興趣
小學體育教學中的體能訓練主要包括體力耐力訓練、柔韌性訓練、肢體平衡訓練等項目。這些項目能夠促進學生身體各個方面機能的發(fā)展,從而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的體能訓練中,教師必須要遵循以人文本的原則,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引導,并采取多樣化的訓練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體育訓練的積極性,從而促進體能訓練的順利開展[1]。例如:在對“個體耐力和反應力”等體育素質進行訓練時,教師就可以借助跳繩、呼啦圈、毽子等輔助教學工具。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興趣將學生分成不同的興趣小組,比如:跳繩小組、呼啦圈小組、踢毽子小組等,然后選出一位學生作為小組的組長,負責監(jiān)督小組成員體能訓練的情況。教師在這一過程中則需要在小組之間進行巡視,并對他們進行正確的指導。最后,教師可以讓相同興趣小組通過競爭的方式來對他們的體能訓練結果進行檢驗。通過這樣的方式不僅可以有效激發(fā)學生對體能訓練的興趣,還能夠讓全體學生都參與到體能訓練當中,從而提升體能訓練的有效性。
3、游戲教學法
小學階段的學生由于年齡較小,活潑好動,對于各種游戲非常的熱衷。因此,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就可以充分利用小學生的這一年齡特征,將體能訓練和游戲相結合,做到寓教于樂,讓學生更好地感受體育訓練的樂趣,培養(yǎng)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小學階段的體育訓練主要是為了增強學生的體魄,提高學生的合作能力。因此,在實際的體能訓練當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一系列團體合作的項目,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身體素質,鍛煉學生合作學習的能力。例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喊數(shù)抱團”的團體游戲,這樣一來可以讓學生在游戲的同時鍛煉了四肢,并且還能有效調動學生課堂參與的積極性,從而為之后的體育訓練做好充足的準備。
4、通過科學的教學方式,優(yōu)化體能訓練教學
在小學體育教學中,教師要想提升體能訓練的有效性,那就必須要積極更新自身的教學觀念,采取各種科學的新型的體育教學方法,以此來優(yōu)化體能訓練,提升體能訓練的水平。啟發(fā)式教學和分層教學是目前體育訓練中最常見的教學方式,其中啟發(fā)式主要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適當?shù)膯l(fā)來引導學生自主的進行體能訓練,以此來充分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在啟發(fā)式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不斷地對學生的思維能力進行開發(fā)。例如:在實際的體能訓練過程中,教師可以先為學生示范標準動作,然后讓學生對教師的動作進行分解,這樣一來就能夠在學生的腦海中對該動作形成一個大致的形象,接著教師在對該動作進行詳細的講解,讓學生了解其中的注意細節(jié)。最后,教師可以讓學生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分組訓練,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可以從其他學生的身上發(fā)現(xiàn)自己的優(yōu)缺點,并及時改正,從而促進學生的相互進步和共同發(fā)展。
而分層教學法是基于學生個體差異性的基礎上所提出的一個新型的教學方法,教師需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素質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并根據不同的小組制定不同的體能訓練目標,從而真正地實現(xiàn)因材施教。例如:在對“耐久跑”這一體能訓練項目進行訓練時,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身體素質對學生進行分組,并為不同層次的小組制定不同的訓練目標,比如:身體素質較強的小組,教師則可以要求他們完成1000米的跑步訓練,而身體素質較差的小組,教師則可以要求他們完成600米的跑步訓練。在下堂課當中,教師可以為身體素質較差的小組適當?shù)脑黾佑柧毜膹姸龋瑥亩龠M學生的不斷進步。
5、結語
小學階段是學生身體發(fā)育的重要時期,小學體育課堂中的體能訓練對于增強學生的身體素質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小學體育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注重對學生的體能訓練,并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采取科學的體能訓練方式,激發(fā)學生對體育鍛煉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體育鍛煉的積極性,從而提升學生的體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毛東濤.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方式的分析與闡述[J].科普童話,2016(22).
[2]馮綺虹,張儉榮.小學體育課堂體能訓練的有效措施[J].田徑,2017(6):37-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