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晨旭
摘 要:習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5周年大會講話中,強調全黨要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四個自信”,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十九大報告中也明確指出,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發(fā)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建設全黨全國人民的文化自信,十九大報告指出,根本上就是要建設具有強大凝聚力和引領力的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使得全體人民在理想信念、價值理念、道德觀念上能夠緊緊的團結在一起。
關鍵詞:新時代;文化自信;中國智慧;中國方案
對于今天面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樣一個光輝燦爛未來的中國人來講,我們自信地宣稱,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意味著近代以來,久經(jīng)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意味著科學社會主義在21世紀的中國煥發(fā)出強大生機活力,在世界上高高舉起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不斷發(fā)展,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為解決人類問題貢獻了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
一、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中國智慧
1、和合共生觀念
中國傳統(tǒng)智慧中非常重要的一個理念叫做和合共生。和合共生,其實是中華民族的一個核心價值追求,也可以說是中華文化的思想精髓。中華文化一向是崇尚和諧的,中國和文化可以說是淵源流長,它不僅僅是一種價值追求,而且它已經(jīng)外化體現(xiàn)在各個層面的一系列的觀念,這些觀念包括天人合一的宇宙觀、協(xié)和萬邦的國際觀、和而不同的社會觀、人心和善的道德觀等等。這種觀念,代代相傳,不但深深植根于中國人的精神中,而且深深體現(xiàn)在中國人的行為上。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觀念
除了和合共生這個核心價值理念之外,中國人在處理人與人、國家與國家、社會與社會之間的關系的時候,還有一種非常重要的處理人際關系的原則,叫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觀念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是處于中心位置的,在論語中反復強調已所不欲勿施于人,無論是在解釋人還是待物最核心的概念的時候,孔子都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八個字來解釋它,所以已所無欲勿施于人,其實代表的就是儒家這種推已及人、仁愛待人的一個處事原則。我們不向外輸出中國的模式,我們永遠不稱霸,我們不會把自已的模式強行的去推廣到世界上其他的地區(qū),我們愿意在一種互相尊重,互相學習,然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原則之下去處理世界各國之間的關系。
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對于今天的世界來講,正是因為有了和合共生的理念,有了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這樣的一個處事原則,所以我們今天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議。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最早是在2015年的時候,當時習總書記在參加第70屆聯(lián)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的講話中提出來,習總書記在講話中說,和平、發(fā)展、公平、正義、民主、自由是全人類的共同價值,也是聯(lián)合國的崇高目標。當今世界各國相互依存,休戚與共,我們要繼承和弘揚聯(lián)合國憲章的宗旨和原則,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這個概念,這個倡議已經(jīng)被聯(lián)合國的一系列重要文件收納其中,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可。而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價值基礎其實就是中國傳統(tǒng)和合共生這樣一些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中構建新型國際關系中的一個體現(xiàn)。所以人類命運共同體概念代表了今天我們對于構建新型國際關系的一個思想武器,這確實是來自中國的智慧,去為人類的一個和諧、合作、共贏的未來提供思想基礎的中國智慧。
二、堅定文化自信,提供中國方案
在2018年的七一講話中,習總書記直接回應了西方學者所提出的歷史終結論說法,他說歷史沒有終結,也不可能被終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不是好,要看事實,要看中國人民的判斷,而不是看那些戴著有色眼鏡的人的主觀判斷,中國共產(chǎn)黨人和中國人民完全有信心為人類對更好社會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國方案。
1、協(xié)商政治
協(xié)商政治的思想基礎和價值基礎,其實還是中國的核心價值和合共生這個核心價值領域,從這個價值理念出發(fā),才可能生長出協(xié)商政治,這樣的政治方案。中國政治文化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和”,所謂君子和而不同、和為貴等等,都是廣為人知的。而“和”在中國人看來是政治的最高境界,是國泰民安的基本表征?!昂汀钡膬仍诰窬褪呛椭C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沖突。和諧以共生共長,不同以相輔相成。所以中國傳統(tǒng)政治文化中的和諧精神,對于中國的政治實踐發(fā)展來講,影響既深且巨。
當代的政治實踐中,中國的和平共處原則不僅被運用于中國的外交,形成了人所共知的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這樣的外交戰(zhàn)略,實際上在中國國內的政治建設和制度建設中也有著豐碩的成果。具體的成果一是表現(xiàn)在我們的多黨合作制和政治協(xié)商制,另外一個就是體現(xiàn)在我們創(chuàng)造性的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一國兩制的制度設計,實際上今天為當代世界中面臨同樣問題的國家地區(qū),已經(jīng)提供了一個可資借鑒方案。正是因為有這樣的實踐成果,我們今天有信心說,我們已經(jīng)能夠給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發(fā)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獨立性的國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選擇,也就是說今天的中國方案已經(jīng)具有了世界意義。
2、“一帶一路”制度
“一帶一路”從倡議到今天穩(wěn)步的推進,已經(jīng)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尤其是“一帶一路”沿線的周邊國家,已經(jīng)真切地感受到這個社會制度的設計,給他們帶來了諸多的收益。那么“一帶一路”這樣的倡議這樣的實踐,從最基本的價值基礎上來講,它倡導的是一種和平合作,開放包容,互學互鑒,互利共贏的絲路精神,這是它最基本的價值基礎。在這樣的一個價值觀念價值基礎之上,我們提倡的是“三共”,共商合作大計、共建合作平臺、共享合作成果。所以“一帶一路”是一個讓沿線國家各民族各地區(qū),各國家來共享發(fā)展成果的一個制度方案。在三共的基礎上,我們提倡的是“五通”,政策要溝通、設施要聯(lián)通、貿(mào)易要暢通、資金要融通、民心要相通。“五通”的“一帶一路”,是為一個建立和平的、繁榮的、共同發(fā)展的世界要作出巨大貢獻?!耙粠б宦贰睂嶋H上就是和平之路、繁榮之路、開放之路、創(chuàng)新之路、文明之路。
參考文獻
[1]蔣好書,《文化走出去要有用戶思維》人民日報,2017-11-07
[2]金正連,《文化自信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體系中的坐標與邏輯》,《新視野》,201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