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亞君 陳丙春
摘 要:研究心理干預對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產生的影響,為制定康復方案提供參考。方法:隨機選取60例腦卒中患者, 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兩組患者均按照常規(guī)給予康復治療,在此基礎上,實驗組應用心理干預。于治療前后采用焦慮自評量表(SAS)比較心理評分指標變化,采用改良Barthel 指數評定量表比較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恢復情況。采用卒中專用生活質量量表(SS-QOL)比較兩組患者生活質量。結果:治療后,兩組患者SAS 評分顯著優(yōu)于治療前(P<0.05),并且實驗組評分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P<0.05),改良 Barthel 指數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生活質量評分顯著高于治療前(P<0.01),并且實驗組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P<0.01)。結論:與常規(guī)康復治療訓練相比,加入心理干預的康復治療訓練更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
關鍵詞:腦卒中;心理干預;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生活質量
近些年來,腦卒中發(fā)病率呈現逐年上升的趨勢,成為當今危害人類健康的主要疾病殺手之一。而怎樣盡快促進腦卒中患者的各項功能恢復和生活獨立,改善腦卒中患者的生活質量則成為對腦卒中疾病研究的趨勢和目標。本次研究中,給予對照組應用心理干預,效果顯著,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將60例齊河縣中醫(yī)院2019年9-10月發(fā)病入院的腦卒中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實驗組,各30例。其一般資料見表1-1。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接受常規(guī)康復治療訓練,實驗組在此基礎上接受以音樂治療和認知行為治療為主要手段的心理干預。30min/ 次,1次 / 天,5天 /周,共治療12周。治療結束后,比較兩組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
2.1???? 對照組
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①被動運動及 ROM 訓練。②主動運動。③步行訓練。④ADL 訓練。⑤語言功能訓練。⑥情景模擬系統(tǒng),智能上下肢訓練系統(tǒng)等儀器治療。30min/ 次,1次/ 天,5天 / 周,共治療12周。
2.2???? 實驗組
進行常規(guī)康復治療結合心理干預,具體措施如下:
(1) 音樂治療:根據患者的需求,選擇適合患者的音樂。要求患者在音樂播放時放松呼吸,認真傾聽,按照音樂的節(jié)奏擺動身體或打拍子,有能力的患者可以與所選音樂進行合奏。20min/ 天,1次/ 天,5天 / 周,共治療12周。
(2) 認知行為治療:①在治療開始前通過治療性學習講座、逐個談話等方式,幫助患者進行認識上的重建。②針對患者的不良心態(tài)和情緒,以示范、勸解等方法改變患者的情緒;③家庭作業(yè)在日常生活中將引起自己抑郁、焦慮等負面情緒的事件由患者本人進行記錄,且寫下當時的認知,獨立分析自己的認知。在30min/ 天,1次 / 天,5天 / 周,共治療12周。
2.2數據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得數據采用 SPSS22.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 t 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3?? 結果
3.1????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心理評分指標變化及比較
治療前,實驗組與對照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實驗組療效果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見(表2-1)。
2.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變化及比較
治療前兩組患者改良Barthel 指數比較,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
2.3????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評分變化及比較
治療前,兩組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心理干預后實驗組的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見(表2-3)。
3討論
綜上所述,心理干預結合常規(guī)康復治療訓練可以積極促進腦卒中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動能力提高和生活質量改善。心理干預會使患者對腦卒中擁有更加切合實際的了解和認識,把腦卒中造成的心理情緒障礙影響降低到最小程度,從而使患者更加積極投入到康復訓練中去,增加患者對治療師的親切感和信任感,建立良好的醫(yī)患關系,從而得到腦卒中患者在功能康復治療訓練時的積極配合,最終促進腦卒中患者日常生活活動能力及生活質量的提高。
加入心理干預的康復治療訓練更有助于日常生活活動能力的恢復及生活質量的提高,可以為康復方案的制定提供一定程度上的參考。
參考文獻:
[1] 何伋,路英智,李滸等主編.神經精神病學辭典[M].南海出版公司.2008.第626頁.
[2] 朱春梅,徐樹平,潘生英,等.音樂療法在腦出血意識障礙患者中的應用研究[J].護士進修雜志,2019,34(2):166-168.
作者簡介:
程亞君(1998年-),女,山東省淄博市,本科,研究方向:康復醫(yī)學。本文通訊作者:陳丙春,山東協(xié)和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