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進芳
摘要:法治新聞融合了社會性、可讀性、故事性,是人們喜聞樂見的新聞題材。但是隨著報紙等傳統(tǒng)媒體的式微,法治宣傳報道也面臨著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難題。本文就法治報道如何在新媒體傳播環(huán)境下實現突圍進行了簡單論述。
關鍵詞:新媒體時代:法治新聞: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
在新媒體時代,受眾以終端數、點擊率、上網時長等充滿生機的數據狀態(tài)存在著,這些數據中包含了受眾的思想、情感、趣味、修養(yǎng)、期望、理念等生動的因素,是一組有靈魂的數字。使用與滿足理論最能解釋新媒體時代的受眾,使用媒介是主動的,也是有目的的,他們希望借助媒介來滿足自己對各類信息的心理需求或社會需求。他們不再是一些被動的、等待傳者通過媒介用信息來裝滿的容器,而是帶著明顯的需求目的來尋找信息的。
一、全媒體時代下法制新聞報道存在的問題
1.報道同質化現象嚴重,難以突顯媒體特色。
針對法治事件,往往會有權威機構召集新聞媒體舉行新聞發(fā)布會,通過統(tǒng)一渠道來發(fā)布相關信息,同時也會給媒體發(fā)通稿來進行宣傳,不免就會出現各家媒體針對同一事件的稿件相同或者相似,作為受眾而言,就會出現審美疲勞,從而影響對媒體自身以及作者作品的看法,若類似的同質化報道較多,長此以往,受眾者就會喪失對媒體自身的信心從而降低關注度。
2.文章內容枯燥乏味,報道難以引起讀者共鳴。
國家出臺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數不勝數,但在寫文章時又不能過多運用法律條例,否則就會造成文章內容枯燥乏味,因此如何寫好法制類新聞報道就顯得難上加難?,F實生活中,很多人所從事的工作并不是與其所學專業(yè)對口的,同樣,法治新聞媒體人也有此種情況,其深厚的法律知識以及隨著社會發(fā)展所出現的新事物等都需要通過不斷學習來獲得。其以前自身所儲備的信息面已不能適應當前變化發(fā)展的社會,由此帶來的后果便是報道所策劃的選題不會引起讀者共鳴。
3.新媒體平臺僅是對傳統(tǒng)媒體文字簡單的輸入輸出。
很多傳統(tǒng)媒體已經認識到以流量取勝的新媒體傳播方式的優(yōu)勢,由此也衍生出了一系列當下活躍的微信公眾號、今日頭條、一點資訊以及抖音等平臺,但這些新媒體平臺的運營并沒有發(fā)揮出各個平臺自身的優(yōu)勢,而僅僅是對傳統(tǒng)媒體文字做了簡單的輸入輸出,并沒有根據不同新媒體平臺來做相應調整。
二、新媒體時代下法制新聞報道的策略創(chuàng)新
1.科學合理地利用新媒體
對于報紙法治新聞的傳播工作而言,其發(fā)展必須與新媒體密切結合,通過新媒體這一有效渠道,使受眾廣泛參與進來,從而擴大法制宣傳的范圍。一個有效的舉措就是在手機客戶端播放互動性強的法治欄目,通過各種方式,如微課、微信群等,聘請高資歷的專家學者等在線答疑,給有法律需求的人們提供免費的服務和幫助,開展實時互動。同時,可以通過微信社交平臺促使人們學法和用法,最終實現普法。
《天津政法報》“天津衛(wèi)APP”對于案例也加強了主題化的策劃報道,例如《套路貸,“貸”你傾家蕩產一一全國首審“套路貸”涉黑案公開宣判》這一稿件地策劃中,不僅寫出了“套路貸”案件的基本情況及危害性,還將公訴人復雜的辦案歷程以及作案團伙的發(fā)家史詳細地描繪出來,特別是“無盡惡循環(huán),借款5萬元賠套百萬房”“團伙揭秘,手段殘暴作案瘋狂”等情節(jié)的復雜性如小說一般抓住了讀者的眼球。就這樣,精心策劃之下使得報道內容集中、主題突出,又有具有新聞性,這便是法制類報紙與新媒體相結合形式下信息整合的妙處所在。
2.提供深層次的閱讀體驗
新媒體傳播形式的改變,改變了讀者對信息閱讀的體驗,尤其是碎片式閱讀,使事件被分割成點狀。如何巧妙地把“點狀”新聞還原成讀者愛看的新聞篇章,則需要進行內容和形式的包裝。
就內容而言,一定要觸及事件的本質或者核心。法治新聞需要不斷地進行層層深入的挖掘和解剖,從多角度、多側面對案情背后的社會成因、社會環(huán)境、犯罪嫌疑人的心理因素等進行剖析,以冷靜、客觀的理性思維去探析事件發(fā)生的癥結,對其中涉及的法律條款、審判程序的法律知識作理性解讀。形式上要對文字、圖片、視頻的運用恰到好處,講究藝術性的呈現,給讀者以視聽的新感受,適應現在新媒體傳播的方式。
3.以點帶面,增強服務意識
在運用新媒體進行法治宣傳時,對執(zhí)法依據、司法程序、案情分析、定罪量刑、適用法律、裁判法理等內容的解釋要體現專業(yè)性、精準性,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能充分感受到公平正義。所以哪怕是制作一個短視頻,也要在法律術語、法理精神、適用法律等方面拿捏準確,不能為了點擊率而滿足于淺薄的娛樂;要以專業(yè)的深度去為群眾解惑,為民眾普法。對于普通商業(yè)類自媒體來說,如何精準地釋法、準確地運用法言法語言說法理,更是需要下足功夫。
例如齊魯晚,報周一至周五,每天都有兩個《日子》版,重點處理各種與公眾生活密切相關的典型事例案例,進行集束整合歸納,成為讀者維權的寶典,社會反響較好。可以說,只有注重受眾體驗,增強服務意識,才能培養(yǎng)受眾的閱讀習慣,并形成閱讀期待與依賴,法治新聞的普法作用才能真正落到實處,深入人心。
三、結論
法治新聞報道要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則,從專業(yè)的角度進行分析,同時加強對新媒體的利用,注重新媒體報道的優(yōu)勢。媒體要正確地使用互聯(lián)網進行法治新聞的傳播,對大眾進行正確的法律觀念引導。從法入手,弘揚社會正能量,增強社會大眾的法治意識,實現社會法治化,這才是法治新聞報道的使命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