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健
摘要:近年來,互聯網成為公眾釋放愛國情感的聚合器,孕育了愛國主義教育的新機遇。但對于言論自由,互聯網的暢所欲言、觀念無秩序等現象對愛國主義的弘揚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因此,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將陣地從現實延伸至互聯網,在網絡輿情下開展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灌輸論;運用新媒體技術和各種途徑來提高青少年愛國主義體驗教育的質量。
關鍵詞:網絡輿情;愛國主義;新時代愛國教育
愛國主義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中之重,同時也具備一定的時代性;我們應“深化愛國主義教育研究和愛國主義精神闡釋”,通過新的方式和創(chuàng)新方法來增強教育效果。中共中央政治局在2019年9月24日召開會議,審議《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中共中央總書記習近平主持會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必須增強‘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使愛國主義成為全體中國人民的堅定信念,加強對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培育青少年愛國主義精神。
在新時代教育背景下,與大眾最為直接的一項社會變遷就是網絡運行的大眾化,許多網絡受眾通過網絡進行知識獲取,互聯網的虛擬空間模式逐漸完善。對現實世界產生了一定的影響。由此可以看出,在新時代的愛國主義教育必須從現實延伸至網絡,讓愛國主義充盈網絡空間。
一、網絡輿情是如何形成的
網絡輿情則是網絡受眾通過互聯網上不同客戶端的社交平臺為橋梁進行個人觀點和想法、思維等表達的一種形式,當前網絡輿情的重點則會側重民情、社會問題、國民經濟、軍事政治等方面,當然網絡受眾的思想與意見的表達也是現代網絡輿情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尤其是有關愛國主義教育方面的網絡熱議;愛國主義形式的網絡輿情會吸引青少年群體在實際生活及網絡中積極參與討論,這種形式會大大推動網絡輿論發(fā)展,進而引發(fā)社會正面或負面效應。
二、愛國主義在青少年網絡輿情中的具體表現
1.網絡輿情體現愛國主義訴求表達的客觀性與多樣性
隨著互聯網的逐漸普及與推廣,網絡體現了開放性、隱蔽性等特點;其特殊的使用快捷方式深受青少年的喜愛與認可。許多青少年通過電腦、手機等其他設備連接互聯網,在線進行實時的網絡圍觀、微博話題發(fā)起、建立超話等網絡活動。他們在網絡上自由和匿名的表達言論,提出個人看法與見解,充分的發(fā)揮了信息選擇和創(chuàng)造;話題分布廣泛,可以涉及到生活方面還可以關注國民經濟與我國的政治外交等領域;通過不同形式的愛國主義思想的宣傳,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青少年的網絡閱讀量,也有助于青少年積極投身參與討論中,表達了自身對祖國的熱愛和對未來的無限憧憬中。
2.網絡輿情形成愛國主義思想交流的互動性與反饋性
在青少年網絡環(huán)境中,青少年們對于祖國統一、民族團結、國防安全等方面具有十分強烈的參與度,他們積極參與發(fā)表言論、進行正能量評論等過程中與網友們形成了及時性的線上互動與積極交流,部分熱議話題出現爭議時還會互相進行探討、爭論和辯解。網絡受眾之間的互動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使不同的觀點進行快速的表達和及時反饋,通過網絡受眾之間的互動推進了網絡輿情的發(fā)展。
3.網絡輿情折射愛國主義教育文化的社會性與獨特性
青少年受到來自不同方面的網絡輿情影響,在對事物判斷上也會有一定的改變,進而也會影響行為習慣。網絡上的信息層出不窮,有積極的也就有負面的,例如:“八榮八恥”的榮辱觀教育議題,它成為青少年積極推廣愛國主義教育精神的重要途徑,但與之相反,許多網絡輿情也在一定程度上散布不良信息,例如:“法輪功”天安門廣場自焚事件,邪教組織提出的“退黨報平安”的違反政治言論,在一定程度上都會影響到青少年對社會價值的評判,甚至會給青少年們帶來困惑。一方面,社會中的各類思想、道德規(guī)范、行為舉止等都可能成為青少年們網絡輿情的導火索,具備了網絡輿情的社會性特點。另一方面,網絡輿情又與校園文化緊密相關,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青少年網絡輿情的獨特性。
4.網絡輿情顯露愛國主義情緒宣泄的非理性與偏差性、
我們都清楚,青少年普遍年齡偏小,對事物的判斷大多時候很難做出正確選擇,其自身也十分容易受到環(huán)境與社會的影響,雖然我們大力提倡國民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但青少年的愛國主義高漲情緒有時候在表達情感時容易表現為盲目、從眾,其自身分析問題時缺乏理性,很容易情緒化。教育者要在這種情況下充分發(fā)揮疏導和積極指引,根據網絡輿情的性質、形態(tài),通過對青少年的引導,對青少年網絡輿情進行有效調控,使得青少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及情感得到合理正確的表達。
三、網絡輿情下對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應對策略
互聯網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占據了不少的時間,青少年們通過網絡平臺進行愛國主義情感的表達已逐漸成為一種常態(tài),在一定程度上也體現了我國社會時代的進步;與此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弊端。網絡輿情具有復雜性和難控性,也給青少年們的愛國主義教育帶來了不良影響。因此我們在順應時代發(fā)展的同時也要對網絡輿情進行不斷的探索并找到相應對策。
1.利用新媒體技術創(chuàng)建“網絡領袖”角色
自媒體時代并不意味著信息傳播過程中中介作用的消失,反之,在信息高速運轉和信息量供大于求的情況下,網絡受眾更傾向于通過“網絡領袖”來接收有效網絡信息。對于青少年們來講,由于缺乏社會經驗,思想單純的同時判斷能力也相對欠缺,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與判斷,在青少年面對網絡上的海量信息時更容易接受“網絡領袖”的觀點和思想;我們以微博為例,許多明星、專業(yè)人士等都會通過官方認證,這些“意見領袖”大多數坐擁百萬級甚至更多的粉絲,因此言論必定會受到大眾關注,青少年因個人喜好對“意見領袖”產生好感,對其發(fā)表在網絡上的言論加以信任和贊同,在真相面前,由于許多外界環(huán)境及網絡的影響帶動下,網絡上的“意見領袖”觀點很容易被左右動搖,這樣就加重了網絡輿情的混亂。因此,作為教育工作者,我們不僅要重視課堂教育還要及時緊跟時代步伐,要學會辨識“網絡領袖”的意見觀點是否有利于青少年身心發(fā)展及身心健康。目前我們教育工作者在此領域經驗不足,有待提高。
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進行自身專業(yè)修養(yǎng)的提高,首先要樹立正確的三觀,政治信仰堅定,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當然這也是一名人民教師的基本要求;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利用自身能力進行網絡辟謠,幫助青少年們正確認清事實,與此同時要抓住青少年的心理注重互動性。只有線上和線下同時開展工作,才能在新形勢下增強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性。
2.提高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
通過愛國主義理念對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宣傳還遠遠不夠,我們需要切合實際出發(fā),采用理念與實際相結合的形式,這樣才能在不同的方法中提高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的質量,不再是嘴上功夫;所以我們通過體驗教育在青少年開展愛國主義教育成為一種很好的途徑。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對不同地點愛國主義基地的參觀,對老一輩愛國主義事業(yè)奉獻的事跡進行弘揚與歌頌,還可以參觀戰(zhàn)役紀念館等不同形式進行體驗教育,目的在于提高青少年的愛國主義意識,讓他們感受到祖國的繁榮與昌盛都是來之不易的,讓他們學會珍惜當下的美好生活。
其次,要通過組建“網軍”讓青少年在網絡輿論斗爭中體驗愛國情懷,使網絡宣傳工作具有了強烈的青年味和網絡感,成為網上宣傳正能量的重要力量。約1000萬人規(guī)模的青年網絡文明志愿者,成為自覺抵制網上負能量、營造網絡健康環(huán)境的生力軍,成為廣大青年體驗愛國主義教育的有效途徑。
四、結論
建設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新時期愛國主義教育的主題,也是青少年在思想政治教育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愛國主義是我國民族的血脈相承,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精神。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網絡信息的大量爆發(fā),我們思想教育工作者要根據網絡信息的即時性特點,積極主動的參與網絡輿情當中去,有效的傳播社會主義精神和愛國主義精神;引進先進的思想文化,抵制盲目過激的愛國思想,這樣才能有效的幫助青少年在健康的網絡環(huán)境下進行參與,使其對祖國的熱愛從感性到理性的不斷升華。
參考文獻:
[1]方成元.加強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時代主旋律[i].孩子天地,2016,000(008):P.19-.
[2]張蒨玲.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現狀調查與研究[C]//北京教育學院朝陽分院教科研年會.2010.
[3]解文凱.新形勢下的中國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問題及其對策研究[D].太原科技大學.
[4]習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體學習時強調:大力弘揚偉大愛國主義精神為實現中國夢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報,2015-12-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