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情感在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中起著催化、強化的重要作用。深入了解心理學有關情感的理論,從情感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出發(fā),分析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探討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實現路徑具有重大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關鍵詞:情感;思想政治教育;作用;路徑
情感既是加強師生溝通、產生思想共鳴的重要前提,也是增強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吸引力和說服力的有效路徑。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的情感關系集中表現為教育客體對教育主體的信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具有信任,則兩者之間就有積極良好的人際情感關系;如果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之間不具有信任,則兩者之間的人際情感關系一般,只有角色的關系,沒有人際交往之間的情感關系。反之,則兩者之間的人際情感關系是消極和惡化的。據此,情感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情感與思想政治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guī)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1]這種實踐活動是基于具有主觀能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主體和客體,所以情感在這個過程中就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根據馬克思主義的需要理論,情感具有消極屬性和積極屬性。情感一般表現為喜悅、幸福、厭惡、仇恨等。當人們對某種事物或觀點持反對態(tài)度時,就會產生厭惡、仇恨等體驗;當人們對某種事物或觀點持贊成態(tài)度時,就會有喜悅、幸福等體驗。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在促進教育客體身心發(fā)展、提高教師自身素養(yǎng)以及優(yōu)化教育教學過程等方面起著巨大的作用。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要注重運用情感以及情感教育等的理論。
二、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的作用
人的思想品德形成過程實際上是在一定外界環(huán)境條件的影響下人們內在的知、情、信、意、行諸要素辯證運動、均衡發(fā)展的過程。情在這個過程中起著催化、強化作用。
1.緩解和潤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過程是一個充滿復雜矛盾的過程,不僅包括教育主客體自身的矛盾還包括教育主客體與其他要素的矛盾,其中基本矛盾是一定社會的思想品德要求與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水平之間的矛盾。要想順利推進思想政治教育,就必須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矛盾,特別是解決好基本矛盾。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情感是道德信念、原則和精神力量的核心和血肉,沒有情感,道德就會變成枯燥無味的空話,只能培育偽君子?!盵2]其強調了情感在培養(yǎng)高素質人才中的重要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要想達到培養(yǎng)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的建設者和可靠的接班人的目的,就必須解決好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基本矛盾。而情感由于其特殊的功能在這個過程中能夠緩解和潤滑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矛盾,推進思想政治教育順利進行。
2.親其師,信其言,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傳統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以單向的“你講我聽”、“你打我通”的灌輸模式和填鴨式教學為主,教育主客體之間缺乏情感的交流,致使兩者之間情不通,理不達,情感相悖。實踐表明,建立在情感基礎上的教育主體和教育客體之間的溝通,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擺脫了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達成情感上的互通與認同。學生“親其師,信其言”,進而“樂其言,學其行”,促使其積極內化教育主體傳授的內容并外化為自己的行為習慣。教育主客體之間積極的情感關系會促使教育客體在情感上認同教育者,思想行為上趨同教育者,發(fā)揮教育者的身教力量,從而增強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
3.增強教育主客體交往溝通的頻率和深度,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
情感溝通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能夠使受教育者在寓教于樂的環(huán)境中接受教育。建立在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上的情感溝通,能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間互相交換彼此的觀點、意見和情感體驗,增強教育主客體交往溝通的頻率和深度,并在此基礎上促成彼此間的了解與認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實效。通過滲透著愛與關懷的教育,教育者能充分了解和理解受教育者的情感與需求,受教育者能真切地觀察和體驗到教育者的行為舉止和情感情緒,雙方在這種情感溝通中彼此認同,互相理解,從而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
三、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的實現路徑
“教育把育德作為核心和靈魂,是其健康發(fā)展的根本保證,而德育把情感培養(yǎng)作為其核心追求目標,則是構建有魅力德育的關鍵所在?!睋?,情感對思想政治教育教育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所以,探討構建思想政治教育主客體積極情感關系的實現路徑就成為邏輯的必然。
1.平等公正的對待所有教育對象,做他們的朋友
高校師生關系不同于小學、初中、高中階段的師生關系,它力求在雙方平等的基礎上建立一種近乎朋友間的交往與認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要了解和理解教育客體的情感與需求,傾聽他們的心聲,平等公正的對待所有教育對象,與之建立亦師亦友的朋友關系。大學生有自己的獨立人格,渴望被尊重,需要被關愛,迫切希望融入學校和班集體。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尊重大學生的人格,一視同仁地對待每一個大學生,對他們推心置腹,以誠感人,做他們的好朋友。誠如黑格爾說過的,感情的東西經過心靈化了,而心靈的東西也需借助感情化而顯現出來。
2.真誠的關心和幫助教育對象,始終維護他們的長遠和根本利益
馬克思指出:“人作為對象性的、感情的存在物,是一個受動的存在物;因為它感到自己是受動的,所以是一個有激情的存在物,激情、熱情是人強烈追求自己對象的本質力量?!痹诖髮W生思想政治工作中,教育者要傾注感情,將愛的付出放在首位。教師只有通過愛的付出,才能激發(fā)學生情感,使學生動之以情,然后曉之以理。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應該讓每一個學生都能感受到自己是學校、老師心中的重要一員,傾以真心、注入真愛,使每一個學生都體會到老師的關愛與關心。但是,學生不只局限于從理論上接受教育,更需要以情感教育的理論來解決他們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實際問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對大學生的情感教育不能僅停留于表面的口號,而應與滿足學生的情感需要相結合,切實維護他們的長遠利益和根本利益。
3.嚴于律已,以身作則,取信于教育對象
思想政治教育的感召力既來自講道理,更來自教育者的以身作則和率先垂范。無數實踐說明,世界上最有力的論證莫如實際行動,最有效的教育莫如以身作則。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它所傳輸的觀念體系“附著于情感化的人格身上,……教育者的資格與教育成效決不在于其道德知識的淵博性,而在于有無情感、人格與技能?!币虼耍谒枷胝谓逃楦袦贤ㄟ^程中,對于教育者而言,既要擺事實,講道理,更要以身作則和率先垂范。
4.加強文化道德和人格修養(yǎng),以睿智、可親、可愛、可敬的人格形象提高親和力和吸引力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良好的效果,一靠真理的力量,二靠人格的力量。在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對象在與教育者的交往中首先感受到的是教育者的情緒情感而不是他們的學識。受教育者是否接受政治理論與道德思想的影響主要取決于他們的情緒感受。教育者良好的情緒素養(yǎng)可以有效她實現德育的情緒化,便于教育對象理解和接受教育內容.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情感溝通過程中,情感溝通能使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在平等的心與心、情與情的無間隔溝通中,使教育者高尚的人格魅力、淵博的知識素養(yǎng)以及精湛的業(yè)務能力等被大學生感知,從而從情感上對其產生信賴感和認同感,并模仿和學習教育者的這些良好品德。這就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教育者要加強文化道德和人格修養(yǎng),以睿智、可親、可愛、可敬的人格形象提高親和力和吸引力。
參考文獻:
[1]陳萬柏,張耀燦主編.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4.
[2]盛妍妍,蘇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及其啟示[J],時代經貿,2008年4月,第100期,第196頁.
作者簡介:田茂嬌(1988-),女,苗族,貴州施秉人,講師,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