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琳
無論是秉持新聞是“事學”還是“人學”的觀點,絕大多數新聞作品總不可避免地有“人”的存在。人物類報道在新聞作品中一直占據著相當重要的地位。無論是文本層面的人物報道還是視聽層面的人物類新聞報道作品,都始終觀照人類的生存發(fā)展、人類的抉擇與命運、人類的情感表達,并試圖挖掘這個時代人物的特性。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是視聽層面人物類新聞報道作品的一種,多以歷史人物或具有典型性的人物為采訪對象,用歷史的眼光和社會的態(tài)度來講述人物的一切,并以此來“映照歷史人物的現實意義或現實事件的歷史關照”①。簡單來說,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就是通過運用不同的表現材料和細節(jié)處理,凸顯人物的內在品質,傳達人物的精神。
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在報道對象的選擇上側重于時代的核心人物。他們或在歷史進程中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或影響事件的發(fā)展變化,或其思想對后世影響深遠。因此,這類新聞作品的主題選擇主要是為了突出人物的重要性?!妒兰o行過——張學良傳》這部紀錄片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它共分為四集,這四集從不同側面、不同角度講述了張學良的一生。紀錄片從張學良回憶兒時的東北講起,穿插著“九一八”事變和西安事變到被蔣介石囚禁最后被移送臺灣,道盡了張學良的一生。正如這部紀錄片介紹的那樣:“張學良的第一部口述史,是了解中國近代史的最佳素材。影片全長四小時,掀開中國近代悲劇英雄的一生?!边x題人物即張學良的口述給紀錄片增加了歷史的真實感,通過他的一生來展現近代社會的風貌,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和研究價值。
“敘事視角是一部作品或一個文本看世界的特殊眼光和角度。”②視角決定了什么被看、什么不被看。正如托多羅夫所說:“我們從來不曾和原始的未經處理的事件或事實打交道,我們所接觸的總是通過某種方式介紹的事件?!雹垡虼?,一個作品所采用的敘事視角不同,其最終的呈現方式也不同。法國結構主義批評學家熱拉爾·熱奈特根據敘事信息受限制程度的高低,在《敘事話語》一書中提出了三分法:零度焦點敘事、內焦點敘事、外焦點敘事。其中,零度焦點敘事指敘述者不受限制,如同一個無處不在、無所不知的上帝觀察一切。內焦點敘事屬于限制性視角,它以作品中的人物視角進行敘述,敘述者可以是事件的參與者,也可以是事件的旁觀者。外焦點敘事又稱為純客觀視角,這也是一個敘述者權力受限制的視角,敘述者像一臺攝像機一樣記錄事情的發(fā)生和人物的行為,敘述者不能對事件本身進行評判,也無法對人物的心理活動進行猜測?!妒兰o行過——張學良傳》采用的就是全知視角的零度焦點敘事。以它的第三集《西安事變》為例,我們從上帝視角可以看到張學良和楊虎城擁有怎樣的愛國情懷,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fā)動的“兵諫”的前因后果,周恩來赴西安談判的結果是怎樣的,蔣介石后來是怎樣對待張學良和楊虎城的。我們如上帝一樣洞察著西安事變的全過程。
對于人物傳記類新聞作品而言,如果說表現材料是其血肉的話,那么敘事結構就是骨架。敘事結構將不同的表現材料串聯起來,按照一定的順序展現給觀眾,塑造豐滿的人物形象?!妒兰o宋美齡——東方與西方》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從宋美齡的成長經歷講起,到她在海外求學直至回國后與蔣介石相識并成為第一夫人。該片在宋美齡二戰(zhàn)期間在美國發(fā)表巡回演講時達到高潮。與張學良的“口述歷史”不同,這部人物傳記類作品用旁白、史料和訪談三者相結合的形式展現了第一夫人宋美齡的成長歷程。與《世紀行過——張學良傳》不同的是,該片選取的訪談對象提供的是觀點和對史料進行補充性說明,而非像張學良口述一樣提供事實性信息。在《世紀宋美齡——東方與西方》中,對宋美齡在美國巡回演講運用了大量的圖像和視頻資料,便于觀眾更好地理解當時的歷史背景,對當時征服了東西方的第一夫人有基本的了解。
對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而言,有了敘事結構這個骨架后,如何向里面填充材料才能使人物的形象更豐滿?如何處理細節(jié)才能使其更好地為主題服務?在材料的調動上,必須綜合運用多種表現方式來為人物刻畫服務。正如上文提到的那樣,《世紀宋美齡——東方與西方》用旁白、史料和訪談相結合的形式架構起整部片子。它在介紹背景時運用了史料,包括用大量的圖片資料來展現宋氏家族,用大量的影像資料來描述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還對宋美齡在韋爾斯利女子大學的表現、宋美齡與蔣介石結婚、宋美齡在美國國會的演講、宋美齡與羅斯福交談等片段場景進行再現;同時,把主要訪談對象鎖定為研究學者、作家、媒體人等,包括蔣介石前機要秘書、臺大政治系教授、哥倫比亞大學歷史系教授、衛(wèi)斯理安學院的檔案管理員、資深媒體人等。這部紀錄片在對宋美齡的刻畫上力求客觀平衡,最大程度地對宋美齡其人進行還原,以凸顯人物的內在品質。一個比較典型的案例是“倒宋派”和“保宋派”關于宋美齡使用的絲綢床單的爭論。“倒宋派”認為宋美齡是貴族化的第一夫人,她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身份和地位,在為國家奔走呼號的時刻,仍然出手闊綽,生活奢侈,她在美國僅半年就花掉了將近一百萬元美金。她使用的絲綢床單正是她奢華生活的象征?!氨K闻伞眲t將宋美齡使用絲綢床單解釋為:她當時患有蕁麻疹和帶狀皰疹,在當時的醫(yī)療條件下尚無法根治,醫(yī)生建議不要使用棉質織品,所以宋美齡才會一直自帶絲綢床單。這種小的沖突使得人物的形象更加鮮明。在人物的刻畫中,因為矛盾點才更加鮮活。這部紀錄片在制作中并未向“保宋派”或“倒宋派”任何一方傾斜,而是選擇將兩方觀點一一呈現,對宋美齡的評判則留給觀眾?!妒兰o行過——張學良傳》的第三集《西安事變》通過旁白主導情節(jié)向前推進,通過訪談提供材料支持的方式來刻畫人物。該片用了很多的意象來表現:權力的妙高臺、政治的千丈崖、東北大學校碑、楊虎城家門前的柿子樹,無不與人物的命運息息相關。此外,該片也運用了大量的語言描寫來刻畫人物形象,如,在談及自己的出生時張學良說的“我能活我都很奇怪”;在談及剿共問題時,張學良說的“剿共我也不主張剿,都是中國人,咱們打什么呢”。張學良直白樸實的話語讓觀眾更直觀地了解了人物的所思所想,同時又因為樸實的話語具有親近性,能迅速拉近與觀眾的距離,使人物形象更鮮活。
“如果說印刷媒介給讀者帶來的是視覺的抽象,并引發(fā)他們對事物(對象)進行理性的深思和權衡,那么電視媒介給觀眾造成的則是感官的直陳,進而引發(fā)他們對事物(對象)投以情緒的感染?!雹苄侣勛髌凡皇羌兇獾爻尸F事實本身,它有時候會不可避免地帶有某種隱形的傾向性。對于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而言,如何利用鏡頭語言說話,如何通過對敘事節(jié)奏的把握、技巧的使用和細節(jié)的處理,在尊重史實、客觀真實地呈現人物生平的同時,又能隱于作品背后,使創(chuàng)作者的情感在講述事實時不自覺地流露,進而引起觀眾的共鳴,對于每個創(chuàng)作者來說都是不得不考慮的問題。作品的情感表達不是對某個事實隨心所欲的渲染情緒,也不是毫無溫度的情感說教,這就需要創(chuàng)作者對作品的情感表達要把握好度,既要曉之以理,又要動之以情。情感表達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意象、鏡頭語言、解說詞、音樂或借他人之口傳遞情感等。《世紀行過——張學良傳》運用了很多的意象,鏡頭推進和解說詞也十分得當。以“楊虎城園子里的柿子樹”為例,畫外音解說“止園中的柿子樹結滿柿子,但是澀得不能吃,就像這個園子的主人的命運一樣,硬到最后風雨飄零”,通過柿子樹來昭示楊虎城的命運。短短的幾句話,不足二十秒的柿子樹的鏡頭,將楊虎城的形象刻畫得惟妙惟肖,使觀眾無形中受到這位愛國將領的情緒的感染。
《世紀行過——張學良傳》片段
對于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來說,作品的人物、主題、敘事視角及結構、材料和細節(jié)處理、情感表達等幾個方面互相協調發(fā)揮作用,才能創(chuàng)作出更好的新聞作品。一部好的人物傳記類作品,兼具史學家的嚴謹、文學家的筆力和哲學家的深度,這就要求創(chuàng)作者要具備歷史認知、文化審美、思想教化的功能。同樣,一部好的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能夠帶人穿越歷史,揭開人物隱藏在歷史滾滾車輪中的神秘面紗,通過傳記類新聞作品,觀眾與人物在歷史中相逢,使得觀眾可以在歷史中把握人物,以史為鑒,從而知得失,從作品中獲得深刻啟迪。
注釋:
①李妍禎.人物傳記類視聽新聞作品要點賞析[J].科技傳播,2015(10):186+183.
②黎明潔.新聞寫作與新聞敘述:視角·主體·結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47.
③[法]茨維坦·托多羅夫.詩學[M].懷宇 譯.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1994:60.
④張軍華,王曉勇.當代電視新聞傳播的新特征[J].當代傳播,2005(04):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