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是高中生物必修二第四章《遺傳的分子基礎》的第一節(ji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大多數只停留在記住實驗基本過程上,并沒有真正領會科學家在不斷研究中所采用的技術以及設計思路,所以考試時對于出現的題目無從下手。如若我們在課堂教學實踐中,搭起良好的思維階梯,讓學生參與科學家探索的過程,不斷思考,那么對于這部分知識便可以輕松掌握。同時也能夠讓學生獲得成就感,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濃厚的興趣。本文筆者便以如何構架思維階梯,談一談自己在教學實踐中的一些思考。
關鍵詞:思維階梯;遺傳物質;高中生物學
一、 巧設鋪墊,填補教材思維斷層
本節(jié)課課題為《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所以重心在“遺傳物質”這個詞上。遺傳物質是什么?這個問題對于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來說,很容易便可以答出來——“DNA”,但本節(jié)課是探索遺傳物質到底是什么的過程,所以得讓學生跟隨科學家的腳步一步一步地去探索。在課堂開始之前,我采用了這樣的導入方式:生活中經常會遇到這樣一個場景——這孩子跟他爸爸長得真像。那么問題來了,“長得真像”是什么意思?用生物學知識怎么描述?那能不能說他爸爸跟他長得很像?這些問題雖然切入點很小,但卻揭示了遺傳物質的本質。接著我給出遺傳的概念與原因。
遺傳:子代與親代個體之間相似的現象稱為遺傳。
原因:親代通過遺傳物質把遺傳信息傳遞給子代,子代按照遺傳信息生長、發(fā)育,因此子代總有與親代相同或相似的性狀。
學生根據所給內容自由討論后,可以總結出一些遺傳物質的特點,如可遺傳、可控制生物性狀、攜帶大量遺傳信息等等。為什么這個地方我要設置這個環(huán)節(jié)呢?這是為了給后面格里菲思實驗結論的分析作理論基礎。
格里菲思用肺炎雙球菌做完體內轉化實驗后得出結論: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必然存在某種“轉化因子”,可以將R型菌轉化為S型菌。當我們講解到格里菲思結論時,學生必然會有疑問,不是要探究遺傳物質是什么嗎?怎么又多了個“轉化因子”?“轉化因子”和遺傳物質是什么關系?那么這個地方便存在著思維斷層,教材中并沒有特別體現這一點。那么作為教師,我們需要思考“轉化因子”和遺傳物質的關系,當我們認真分析格里菲思做的第四組實驗,我們不難發(fā)現,這個“轉化因子”在行使遺傳物質的功能。分析如下:
事實1:“轉化因子”必然使R型菌出現了莢膜,使得轉化的R型菌能夠抵御小鼠體內免疫系統(tǒng)的傷害,表現出致死的能力,即轉化為了S型菌,發(fā)生遺傳性狀的改變。
結論1:“轉化因子”可控制生物性狀。
事實2:科學家在第四組死亡小鼠體內剝離出了R型菌和少部分發(fā)生轉化得到的S型菌,這些轉化后得到的S型菌后代仍然為S型菌。
結論2:“轉化因子”可遺傳。
事實3:“轉化因子”能夠使R型菌轉化為S型菌。
結論3:“轉化因子”可遺傳并且控制著生物的變異。
結合本節(jié)課開始前分析的遺傳物質的特點,我們很容易便可以分析出“轉化因子”便是遺傳物質的結論。這樣便可以解決學生內心的困惑,也可以讓課堂走向一直圍繞著“遺傳物質”展開。
在格里菲思做完實驗后,書上緊接著介紹了艾弗里實驗,那我們如何做好這一部分的鋪墊工作呢?書上積極思維中提到了一句話:“格里菲思的實驗還不能說明遺傳物質是什么。如果讓你接替格里菲思的研究工作,進一步證明什么是遺傳物質的話,你應該如何設計并實施實驗?”那么根據書上這句話的引導,我將這個問題分散成幾個小問題:
問題1:格里菲思結論中的“轉化因子”具體是什么物質我們知不知道?你還在哪些地方聽過“因子”這個詞?
分析1:“轉化因子”具體是什么誰也不知道?!耙蜃印边@個詞在前面我們有接觸過“致癌因子”和“遺傳因子”。這些詞的共同點就是我們不知道它具體是什么物質,但它確實是存在的,命名方式就是“功能”+“因子”。
問題2:如果你是格里菲思,肯定會想知道“轉化因子”是什么物質,你有什么思路嗎?
分析2:將S型菌各種組分分離提純后,再分別研究他們的轉化作用。
問題3:那么格里菲思為什么沒有進一步展開相關研究呢?是他沒有想到這個思路嗎?
分析3:格里菲思時代不具備分離提純條件,科學發(fā)展離不開技術的支持。
問題4:你是如何認識科學與技術之間關系的,對你有什么啟示?
分析4:科學成果的取得必須有技術手段作保證,技術的發(fā)展需要以科學原理為基礎,因此,科學與技術是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
問題5:如果將S型菌各組分分離提純獲得純凈物后,你將如何設計這個實驗?
分析5:將S型菌各種組分分離提純后分別與R型菌混合,注射到小鼠體內,觀察小鼠死活,使小鼠致死的那一組便是加了“轉化因子”。另外,我們也可以直接將S型菌各組分分離提純后與R型菌混合,放入各組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如果菌落中出現光滑菌落,即表明出現了S型菌,這種組分便為“轉化因子”,也就是遺傳物質。
通過設置以上問題給小組討論,學生自己便能夠想出下一步的設計思路,并且他們的想法與接下來要介紹的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一致,在這個過程中,能夠讓學生獲得學習的成就感并對生命科學研究產生興趣。
二、 層層剝絲,突顯科學探索精神
本節(jié)課旨在學生以生命科學史線路和科技發(fā)展線路重溫科學家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所以在整個課堂教學中,可以按照遺傳學時間發(fā)展順序展開教學。
如對遺傳物質的早期推測中:我們可以先從最初對遺傳物質探索的科學家孟德爾回憶起,19世紀中期,孟德爾在做完8年豌豆實驗后揭示了遺傳學上兩大定律,基因分離定律和基因自由組合定律。證明了生物的性狀是由遺傳因子控制的。后來丹麥科學家約翰遜將遺傳因子更名為基因。20世紀初期,摩爾根通過果蠅實驗證明了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當時科學家已經知道染色體主要由蛋白質和DNA組成,那么,這兩種物質中,究竟哪一種是遺傳物質呢?科學家大多認為遺傳物質為蛋白質,因為氨基酸的多種排列順序可能蘊含著遺傳信息。簡短幾分鐘的介紹,加深了學生對生命科學史的了解,并且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思考問題,激發(fā)學生無窮的探索欲望。
在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中,書上給“S型菌DNA與R型菌混合”這一組實驗加了一組對照實驗:“S型菌DNA與DNA酶混合后與R型菌混合”。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當時艾弗里的實驗肯定不是一次完成的。是先發(fā)現“S型菌DNA與R型菌混合”這一組實驗的培養(yǎng)基上出現了外表光滑的菌落,即S型菌的DNA為“轉化因子”,為了驗證結論的正確性,才設計了這一組實驗的對照組,即“S型菌DNA與DNA酶混合后與R型菌混合”。目的是進一步確定是S型菌的DNA為“轉化因子”。所以在課堂教學中,我們可以先了解下學生的探索思路,如果有不足的地方,可以加以補充,而不是直接將艾弗里實驗展示在學生面前,這樣做的目的是更好地還原探索過程中科學家的心路歷程。
艾弗里體外轉化實驗能夠得出結論:DNA是遺傳物質,而蛋白質等其他物質不是遺傳物質。我們回顧格里菲思體內轉化實驗中,S型菌的DNA為轉化因子。但為什么已經被加熱殺死的S型菌的DNA還能使R型菌轉化呢?我們可以給出一段材料:聚合酶鏈式反應(PCR)原理,讓學生在閱讀材料過程中思考問題。通過思考,學生能夠得知:當溫度升高到90~95℃時,DNA雙鏈自然解開;當溫度回落到60~65℃時,DNA兩條鏈之間的氫鍵自然恢復,即恢復活性。故而加熱殺死的S型菌中的DNA仍然具有轉化活性。
格里菲思與艾弗里開展的實驗都是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那肺炎雙球菌到底如何發(fā)生轉化的呢?轉化的實質又是什么?如圖所示:
通過展示上圖,學生可以清楚地知道肺炎雙球菌是如何發(fā)生轉化的。肺炎雙球菌轉化的實質便是基因重組?!稗D化”一詞在生物必修課本中并不常見,選修中涉及農桿菌轉化技術。在本節(jié)課教材中,“轉化”一詞出現頻繁,所以我覺得有必要在這個地方給學生普及一下“轉化”的知識,為后面學習基因重組和選修內容打下基礎。
我們知道艾弗里實驗設計思路非常好,但由于當時技術條件的不足,艾弗里提取出的DNA,純度最高時,仍然混有0.02%的蛋白質,所以學術界對艾弗里的實驗結論還是很質疑。艾弗里提取出的DNA純度不足違背了他一開始的實驗設計思路:將S型菌各組分分離提純后與R型菌混合培養(yǎng),單獨直接地觀察它們的作用。正是因為艾弗里實驗存在不足,才會引入到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但本著鍛煉學生探索精神的目的,我們可以讓學生對艾弗里提取的DNA純度不夠做出解決措施。學生可能會有以下兩種方案:
方案1:將從S型菌中分離并提純出的DNA進行加熱處理,在高溫條件下,DNA和蛋白質都會變性,當溫度回落后,DNA復性,蛋白質活性不恢復,能夠起到除雜的作用。
方案2:在從S型菌中分離并提純出的DNA中加入蛋白酶處理,蛋白酶可以水解蛋白質。
以上兩種方案是我們學生通過前面所學知識能夠想到的,這些方案的提出我們需要給予表揚,接著我們讓學生思考并討論這些方案的可行性。方案2中蛋白酶可以除去蛋白質,但在除雜的過程中蛋白酶自身就是雜質,所以這種方案不可行。方案1的操作具有可行性,就是學生剛剛接觸的格里菲思體內轉化實驗中的第四組實驗。所以學生能夠想到這個方法說明學生已經學以致用了。學生思考到這個地方求知欲已經上升到高潮,此時我們再來一句過渡語:到底如何將蛋白質和DNA徹底分開單獨研究呢?這一問題將在下面一個實驗:T2噬菌體侵染大腸桿菌實驗中得以解決,勾起學生無限的好奇欲。
三、 結語
以上便是我在《探索遺傳物質的過程》這節(jié)課中的一些教學感想,總的下來便是一句話: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品質,這便是我們應該努力的方向。當然,在實際教學實踐中肯定還存在著諸多不足,但我相信,不斷思考,注意傾聽學生的聲音,一定可以讓生物課堂開出美麗而嬌艷的花。
參考文獻:
[1]周東美,曲桂玲.《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課中生物學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2017(7):74-75.
[2]李珊珊.“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節(jié)的教學設計[J].中學生物學,2018,34(9):7-9.
[3]鐘慧娟.“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一課學生的思維斷層[J].中學生物學,2018(8):26-27.
作者簡介:
江蘇云,江蘇省南京市,南京市棲霞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