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近10年的語文高考試題,第1道論述類文本閱讀一直被學生譽為“最迷惘的試題”,原因有三,首先,文章枯燥無趣且深奧難懂;其次,題目繁瑣細致且殺機四伏;再次,做題時惴惴不安且患得患失。因為他一般會選取社會科學類文章,多數(shù)是最近發(fā)生的,涉及哲學經(jīng)濟學,歷史學,文化學,文藝學,倫理學,教育學等方面的文章,這些文章的共同點是理論性強,個別詞語專業(yè)程度高,相對生僻難懂,從而很難激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基本都屬于學生平時絕不閱讀的文章范疇。
又加之它是整個高考過程中的第一科的第1道題,對于人生中的第一次參加如此大型的考試的同學們來說,此時內心充滿了新鮮和緊張的情緒,在這樣的氛圍包裹之下,閱讀這樣一篇自己從未接觸過領域中的理論知識豐富的文章,考生們自然是越讀越迷茫,越找越耗時。那么我們如何才能在考場中獨具慧眼快速抓分呢?總結這十幾年來論述類閱讀理解題的復習備考經(jīng)驗,筆者歸納出論述類閱讀理解備考過程中的可視化轉換和訓練方式。
一、可視化解題思路概述
所謂可視化(Visualization)是利用計算機圖形學和圖像處理技術,將數(shù)據(jù)轉換成圖形或圖像在屏幕上顯示出來,并進行交互處理的理論、方法和技術。它涉及到計算機圖形學、圖像處理、計算機視覺、計算機輔助設計等多個領域,成為研究數(shù)據(jù)表示、數(shù)據(jù)處理、決策分析等一系列問題的綜合技術。目前正在飛速發(fā)展的虛擬現(xiàn)實技術也是以圖形圖像的可視化技術為依托的。當然,在考場解題過程中,學生沒有可能、也沒有必要拿出計算機來做數(shù)據(jù)建模。筆者所說的閱讀理解中的可視化轉換,是利用計算機數(shù)據(jù)轉換的原理,把繁瑣細碎的文字信息轉換成直觀清晰的“思維導圖”或者“概念圖”。
論述類閱讀理解文章的難度首先體現(xiàn)在論證分析的條理性和思辨性上,而借助思維導圖或者概念圖,可以幫助初學的備考考生把這個復雜的論證過程可視化。同時,在制作上述可視化圖表的過程中,學生對于文章結構、論證關系,甚至長難句內部的關聯(lián)關系、邏輯關系都會得到一個認知的培養(yǎng)和能力的強化。也就是說,思維導圖或者概念圖的制作,在幫助考生解讀文章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起考生的解讀能力。
在具體操作過程中,我們先要對思維導圖和概念圖這兩種可視化工具有一個大致的了解。思維導圖(Mind Map)是1970年有英國人東尼博贊提出的一種可視化學習工具。它是一種將發(fā)散性思維可視化的思維工具,一般以樹狀圖的形式呈現(xiàn),適用于知識脈絡復雜且?guī)в邪l(fā)散性思維的文本分析。概念圖(Concept Map)是美國康奈爾大學的諾瓦克博士于20世紀60年代根據(jù)奧蘇貝爾的有意義學習理論設計出的一種可視化學習工具。它適用于跨層級、復合型、概念多且關系復雜的文本分析。接下去我們以2019年語文高考全國卷中三份論述類閱讀理解文章為例,分別用思維導圖和概念圖對他們進行分析。
二、以2019年全國卷高考論述類為例,演繹可視化解題操作步驟
三、可視化解題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思維導圖模式,更偏重于闡釋文章內在脈絡的發(fā)展和作者創(chuàng)作意圖的推演,比較適合于使用在層級式論證模式中;概念圖模式,更偏重于闡釋概念的完整性和各個概念之間復雜的層級性關系,比較適合于使用在總分論證模式中。在實戰(zhàn)訓練中,這兩種模式都只是思維工具而已,尺有所長、寸有所短,并沒有實際意義上的區(qū)別。需要備考考生根據(jù)個人思維習慣和文本特質決定使用那種模式進行訓練。
在無論使用哪一種模式,都將有利于你建立對文章思路和作者論證方向的把握,能夠幫助你更進一步的精準理解文章內容。同時,在繪制思維導圖和概念圖進行訓練的過程中,還能強化必考考生對于文章脈絡和思維方式的認知和理解,在訓練過程中,建立起自己進行論述類閱讀理解的注意力、理解力和思維能力。
徐巖,福建省龍巖一中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