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明紅
摘 要:漣漪作為一種擴散效應,會對其他的構建元素起到一定影響與推動作用。英語課堂教學中運用漣漪效應,以和諧師生關系為切入點,注重登臺演說、自創(chuàng)小品和分享成果等策略的使用,有利于體現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增強其學習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力。教師應發(fā)揮漣漪擴散效應,活化課堂教學,為建構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堂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英語教學;漣漪效應;傾聽;演說;自創(chuàng)小品;分享成果
中圖分類號:G623.31 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8-3561(2020)27-0086-02
一塊小石頭扔到水面上,能產生一定的波紋并會逐步擴散開來,這便是漣漪的形成。圍繞“漣漪效應”活化課堂教學過程,能夠給課堂帶來不一樣的效果。從建構和諧的師生關系出發(fā),多為學生提供脫穎而出的出彩機會,能夠幫助他們在主動展現自我中產生一定的擴張效應,讓學生在真正表現自我和深入切磋的過程中獲得深刻印象,在實踐操作中產生多維度的認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大膽表達和積極合作,引領他們在主動互動中深化識記,在開放化展示自我中強化運用。
一、俯身傾聽學生:拉近距離
教師作為課堂教學的組織者、引導者和促進者,應給學生創(chuàng)設和諧的教學環(huán)境,讓學生主動學習英語知識。教師俯身傾聽學生,能產生“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能夠更好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因此,教師應主動與學生對話,讓學生在近距離互動中形成“親師信道”之感。例如,在Seeing the doctor這一單元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不妨穿著白大褂走進課堂,讓學生思考教師為什么要這樣做。教師可結合Su Hai和Mike的對話,從“How to see he doctor?”角度進行分析,引導學生仔細閱讀語篇。教師應在學生閱讀語篇的時候,以親切關心的方式針對“If you were ill, how would you see a doctor?”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予以回答。很多學生在回答中能夠主動說出自己看病的經歷。在學生有了初步的感知印象后,教師可建議他們思考“What diseases do you usually get?”“What would you do in such a situation?”,讓他們從中找出自己想要表達的內容。
教師多融入到學生當中,以平等的姿態(tài)主動與他們進行交流,能切實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力,深化學生認知。教師應結合學生的理解,引導他們在主動研讀文本中深化識記,支持他們在主動表達中產生有價值的認知,形成深刻印象。
二、搭臺歡迎演說:示范引導
尊重學生的差異,多給他們提供展示才華的機會,引導他們在主動融入課堂中多提出自己的意見和設想,能夠豐富教學過程。因此,教師應結合課程教學內容,多引導他們結合自身的閱讀理解、互動交流以及發(fā)現積極演說,幫助他們在積極表達中增強運用體驗。例如,在Good habits這一單元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可根據課文表達的“How to keep good habits?”主題內容,讓學生就“What did you read from the text?”“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How are you going to introduce yourself?”等問題登臺演說,使學生主動從相應的話題中總結話題。很多學生在表述中能夠主動提出相應的觀點,如自己能主動根據計劃安排,配合父母做事,自己能甘愿做“綠葉”,主動配合其他同學,愿意為班級出力,形成良好的集體主義榮譽觀……教師可根據學生的表達,讓學生在深化感知中豐富體驗,在自由表達中強化識記。
教師應根據學生的整體學習情況,鼓勵學生多提出自己的設想,讓學生有足夠的表達機會。還應結合學生的自由演講,多深入巡查鼓勵,讓學生在接受指點中深化理解,切實增強學生的語用能力。
三、組織小品扮演:學以致用
學生作為英語課堂上的主角,自身也是漣漪效應的組織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要求多給他們提供自我創(chuàng)造的機會,引導他們在主動融入情境小品中多表現自我,讓他們在主動深入模擬的過程中靈活運用英語,使學生由被動聽學向主動嘗試轉變。例如,在Helping your parents這一單元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可結合“How to help parents do some housework?”的主題,組織學生扮演相關的角色,如dad、mom、I等,并鼓勵學生圍繞wash dishes、mop the floor、wash the car等詞組,思考“What do you usually do for your parents?”“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for your parent?”,讓學生在相應模擬表演中主動深入嘗試。很多學生在進行角色扮演時,能夠結合自己的親身經歷與體驗,圍繞“What did I get from the play?”主動表達自己的意見和觀點,在互動中加深認知。
多給學生自我研讀和構思的機會,鼓勵他們在自選相應的角色中有針對性地深入探知,能夠幫助他們形成多元化感知。教師可結合扮演的角色,引導學生在主動扮演中說出自己的看法,鼓勵他們歸納語言運用方法,使學生在靈活互動交流中深化感悟。
四、分享成功經驗:齊學共進
運用一幫一的方式鼓勵學生相互協(xié)調,相互支持,能夠引領他們在主動探知中深化識記,讓他們在主動說出自己學習心得中形成有價值學習信息。教師應多給學生分享成功經驗的機會,讓他們主動暢談自己的多樣化學習思維方法。例如,在The lion and the mouse這一單元的Story time教學中,教師可要求學生在同桌交流、小組討論過程中圍繞“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the lion and the mouse?”“How are you going to tell the story for your parents?”等進行合作學習,鼓勵他們從整體閱讀、協(xié)作探知和拓展延伸等方面講述自己的經驗和方法。學生通過閱讀對比,圍繞big、small、strong、weak等單詞,從獅子和老虎的客觀情形出發(fā),從友誼的重要性出發(fā),能夠就文本中展現的內容進行探知,并且提出自己學習的經驗。教師可結合學生分享的經驗進行深入指導,讓優(yōu)秀成果全班共享,起到齊學共進的效果。
通過分享經驗方式形成擴散,有利于學生在深入探知的過程中強化理解識記,掌握語用方法。教師可針對學生介紹的學習經驗,多給他們激勵和鼓舞,多運用鼓掌示意、豎大拇指、會心微笑等方式來引導學生進行溝通,使其在真正相互學習中深化運用。
總之,借力漣漪的擴散效應活化課堂教學,引領學生在積極融入教學中展現自我,引導他們在主動走進語境中學習和探知英語,能起到舉一反三的拓展延伸作用。教師應活化教學策略,多給學生提示與引導,切實改變“要我學”的被動學習狀態(tài),增強學生語用表達的靈活性和準確性。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徐曉云.漣漪效應:開啟生動活潑的英語課堂[J].成才之路,2018(29).
[3]喻惠斌.合乎興趣,方可得益——淺談小學英語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和維持學生的學習興趣[J].校園英語,2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