喬麗
溶解是日常生活中與每個人密切相關的一種科學現象,人教鄂教版《科學》教材二年級上冊設計了《把它們放進水里》一課,三年級上冊又設計了《鹽和糖的溶解》一課,這樣的設計體現了溶解概念的學習進階,有利于學生不斷深入地建構和理解溶解概念。以溶解概念的建構為線索展開的探究式教學,不僅能讓學生學習有關物體在水中溶解的知識,還能促進他們的觀察能力、實驗能力、分析能力、思維能力、合作能力的發(fā)展。
最近,在一次教研活動中,有幸觀摩了幾位老師有關溶解內容的課,這些課教學過程不同,教學形式豐富多彩,有的課溫婉,有的課理性,有的課自然,有的課富有激情,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有需要商榷的問題,也引發(fā)了我對溶解內容教學的思考。
一位老師在教學《把它們放進水里》一課時,開課這樣處理:
師:把糖、沙子、食鹽、奶粉、油、泥巴這六種物質放入水中時會有什么現象?
生:糖、食鹽、奶粉在水中迅速不見了,油會浮在水面上,沙子會沉在水底,泥巴消失了一部分,還有一些沉下去了。
生:奶粉沒有不見,如果放時間長了,有些顆粒還會從水中脫離。
生:食鹽、糖在水中溶解了,另外幾種物質沒有溶解。
學生很快說出這些物質放入水中后產生的現象,有些學生還用溶解和不溶解對物質進行界定。接著老師讓學生按照一定的標準,把這些物質分為兩類,學生比較容易地把這幾種物質分為溶解和不溶解兩類。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很好地暴露和利用了學生的前概念,教學的針對性很強。
遺憾的是,這一環(huán)節(jié)的教學到此為止,老師匆忙轉入下一個環(huán)節(jié)的教學。我覺得老師可以繼續(xù)問學生:你是如何理解溶解和不溶解這兩個概念的?通過學生的回答,引導他們討論、質疑、辨析,老師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從而選用適合這個年齡段的教學方法,幫助學生更好地達成學習目標。
另一位老師在教學《鹽和糖的溶解》一課時,引領學生通過具體生動的觀察、操作,深入理解溶解,這點難能可貴,學生對溶解的理解一點點豐滿、完善起來。其中一個教學片段如下:
師:老師這有一杯糖水,它甜嗎?
生:甜。
師:是不是所有的地方都一樣甜?(學生有些遲疑)怎么辦呢?
生:嘗一嘗。
師:這些糖水是老師在課前用礦泉水配制的,大家可以品嘗,但如果面對不知名的液體時,大家能隨意品嘗嗎?
生:不能。
師:每人領一根吸管,想知道各處的水是否一樣甜,該怎么做?
生:各處的水都吸一點嘗一下。
師:可以把吸管下端管口分別放在水的上層、中層、下層進行品嘗,比較一下水是否一樣甜,為了品嘗比較準確,可以多吸一點。
(學生品嘗,教師巡回指導。)
三年級學生雖然知道糖水是甜的,但對于一杯糖水所有的地方是否甜度一樣缺乏認識,也缺乏判斷的方法,這一教學環(huán)節(jié)很好地填補了學生認識的空白,學生在體驗中對糖溶液的“均一性”有了一定的理解。
糖溶解在水中雖然可以嘗到甜味,但難以讓學生有直觀的認識。于是,這位老師又安排了一個觀察高錳酸鉀溶解過程的活動,分三個步驟進行:觀察高錳酸鉀入水前的狀態(tài)—觀察高錳酸鉀剛進入水中時的狀態(tài)—觀察攪拌后水和高錳酸鉀的變化。學生觀察了高錳酸鉀溶解前后的不同,詳細描述了高錳酸鉀溶解時的現象,如像柳絮、像輕煙、像棉花、像白云……
學生描述的各種現象充分說明了他們有很好的體驗,這樣設計能使學生充分地參與活動,獲得很好的體驗。學生觀察到高錳酸鉀在水中逐漸消失的過程,既興奮又有疑惑,探究興趣更加濃厚。
觀察高錳酸鉀的溶解現象,如果用筷子攪拌高錳酸鉀使之消失后,再增加一個環(huán)節(jié),讓學生繼續(xù)觀察一兩分鐘,相信他們會有更多發(fā)現:這種液體很穩(wěn)定,沒有明顯的變化,與泥巴、奶粉、油進入水中靜置后的分層現象有很大區(qū)別。這樣,學生對“物質在水中的溶解”理解得會更深刻。
低年級學生對概念的理解需要老師給予更多的幫助,學生做實驗后觀察到現象(放入水中不見了、各處的水是一樣甜的、靜置后固體不會從液體中分離出來),發(fā)現了證據,能直觀地認識溶解就可以了,對于其他不溶解或很難溶解的物質,只須找出它們與能溶解的物質的不同之處就可以了。
中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比低年級學生有所發(fā)展,可以給他們提供更多的方法和材料,讓他們獲得更豐富的證據,如要求他們在觀察、操作上更加細致,從物質溶解前的狀態(tài)、進入水中的狀態(tài)、攪拌后的狀態(tài)、水溶液的狀態(tài)、顆粒大小、水中分布是否均勻、是否有沉淀、能否用過濾的方法分離等方面進行觀察。還可以把溶質是固體逐步過渡到液體、氣體,如果學生水平比較高,溶劑是固體、液體的也可以涉及,甚至可以讓學生試著觀察生活中的各種溶液,涉及的種類越多,學生理解得越透,掌握得就越好。
學生是課堂的主人,只有充分了解學生在不同階段的認知需求和能力,才能有針對性地開展有效教學,才能幫助學生形成知識體系,就會讓課堂更生動、更豐滿、更有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