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雅凌
摘 要:研究半鄉(xiāng)土社會的糾紛解決與規(guī)則適用,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具有重要意義。以實證分析方法,在對一起民事糾紛的成功調解進行多角度分析的基礎上指出,法律在半熟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中,通過將其內容轉化為民間法的道德情理表達出來和借助民間法的說理方式,能更好地發(fā)揮作用。法律因其確定性、規(guī)范性、程序性、可預期性和強制性等特征,為民事糾紛的解決查清相關基本事實,繼而提供一個糾紛解決的大致方案,發(fā)揮出一種主導性前提性的基礎和(潛在)強制保障作用。民間法則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揮自己富有人情味的靈活性說理優(yōu)勢,在情感上理順和修復雙方之間的“熟人”關系,對糾紛的圓滿解決和雙方日后相安無事起著“點睛之筆”的功效。
關鍵詞:國家法律; 民間法; 半熟人社會; 糾紛解決
中圖分類號:C95 - 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 - 621X(2020)05 - 0093 - 08
一、問題和材料的提出
隨著市場經(jīng)濟發(fā)展和現(xiàn)代文明推進,熟人社會性質的鄉(xiāng)土中國的社會結構、生活之道都發(fā)生了較為明顯的變化。1在這個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碰撞的轉型期半熟人社會,既有互惠型熟人間依良善風俗等民間法之治留下來的鄉(xiāng)土化深厚烙印,2也有法治文明撲面而來下“依法辦事”的城市化趨向。3如何迅速有效解決多發(fā)頻發(fā)的矛盾糾紛,4關系到法治社會建設和鄉(xiāng)村社會持續(xù)健康發(fā)展,也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重要體現(xiàn)。無規(guī)矩不以成方圓。任何正當法律制度和司法實踐的首要目的都應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促進社會和諧、達至一種制度上的社會正義[1]。那么,權威的國家法律和靈活豐富的民間法在半熟人社會的糾紛解決過程中各自發(fā)揮怎樣的作用,如何發(fā)揮作用,它們之間又有怎樣的關聯(lián)?理清并解決這些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和理論意義。
本文擬通過分析一起發(fā)生在湘南農(nóng)村的民事糾紛5的成功調解來對此進行一些探討。之所以選擇湘南某村落的這起民事糾紛,是因為湖南地處全國中部,從發(fā)展程度來看,它沒有像東部沿海發(fā)達地區(qū)的農(nóng)村那樣已經(jīng)城市化或城市化程度過高過快,也不像西部農(nóng)村那樣欠發(fā)達和城市化程度過低過慢,而是在沒有區(qū)位優(yōu)勢與過多政策和外力幫助的情況下自然發(fā)展的。這應該更能反映和體現(xiàn)出農(nóng)村社會的一般發(fā)展規(guī)律,從中也更能探尋出鄉(xiāng)土社會下民間法的自然演變和國家法律的日益深入規(guī)律。當然,這也與筆者對該區(qū)域農(nóng)村生活的熟悉和對本文案件的便利了解不無關系。也許有人會質疑,以個案來解釋或說明一個社會或區(qū)域的糾紛解決及其規(guī)則適用是否具有說服力和可信度。對此,筆者認為問題的關鍵不是案例數(shù)量的多少,而是案例是否具有典型代表性,特別是對案例所涉相關內容展開的分析是否符合邏輯和具有科學性。畢竟數(shù)量再多的案例也只是盡可能的接近全部,而不可能窮盡所有和完全反映現(xiàn)實生活,再說個案的微觀視角卻是細膩和深入的,可以從具體而微的細節(jié)折射出宏觀普遍性的東西[2]。也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有學者認為并以實例論證了“世界偏僻角落發(fā)生的事情可以說明有關社會生活組織的中心問題”[3]。
本文所分析案件的案情大致是這樣的。湘南某村農(nóng)民甲(男,49歲)根據(jù)當?shù)貜V播電視局的公開招標,依法取得本村有線電視的管理權。在正常管理過程中,同村村民乙(男,34歲)借故不按規(guī)定繳納相關費用,并蠻橫掄刀將經(jīng)過其房屋的有線電視線路砍斷數(shù)截。甲多次找乙,后又尋求村干部找乙希望私下解決糾紛,但均因乙態(tài)度蠻橫拒不配合而失敗。無奈,甲到當?shù)嘏沙鏊M行了報案。派出所民警驅警車勘察完現(xiàn)場就打電話“命令”乙“明天到(派出)所里交代清楚”。但隨后的幾天事情毫無進展,并且派出所對甲的催問,態(tài)度都是借故拖延。甲見狀就找到并請求其學法律的親戚丙(在校學生)幫助處理此事。丙到派出所了解案件進展時,先說明來意并拿出甲的授權委托書和自己的法律職業(yè)資格證書,隨后把載有乙行為所觸犯的相關法條的法律文本禮呈在辦案民警面前,請求依法及時處理。對此,辦案民警態(tài)度雖有禮貌,但對事件漫不經(jīng)心介紹后,找諸如工作忙和節(jié)假日放假等各種“正當”理由拖延糾紛的處理。雖無直接證據(jù),但經(jīng)綜合觀察,不能排除派出所一定程度上已被乙“溝通”的合理懷疑。見此情形,丙在與辦案民警據(jù)理力爭的同時,多次通過撥打“110”的方式把派出所對本案的“態(tài)度”向縣公安局反映,并要求依法及時解決問題和對乙采取強制措施。很快,民警就要求乙來到派出所并主持調解好了甲乙雙方的矛盾——乙向甲誠摯道歉并對甲相關的最直接損失給以賠償,雙方特別是乙保證不就此事再起糾紛,否則嚴格依法處理。調解結束后乙主動請大家吃飯,席間甲乙雙方相互敬酒,把酒言和。
二、若即若離:半熟人社會的生活之道與博弈角逐
在對本案深入分析前,有必要先行簡要介紹當?shù)厣鐣幕厩闆r和對乙的行為進行一個大致的法律定性。如下所述,這是解決問題的基本前提。據(jù)了解,當?shù)刈鳛榧彝ァ绊斄褐钡那鄩涯昴行?0%以上都外出務工掙收入,家里多半是老人帶著小孩留守,但在春節(jié)、清明節(jié)、春耕秋收等時節(jié)“頂梁柱們”多半又會返回農(nóng)村。隨著在外務工時間和收入的積累,其中大約有一半左右的青壯年會在城里(鎮(zhèn)縣市等)買房并安下自己的小家(其父母因各種原因基本上還是留在農(nóng)村居多)。學者吳重慶把這種“頂梁柱們”不(常)在場和其主要社會關系多在外的農(nóng)村社會稱為“無主體熟人社會”[4]。賀雪峰教授把這種熟人社會向陌生人社會轉變并現(xiàn)在介乎兩者之間的社會稱為半熟人社會。
筆者贊同使用“半熟人社會”。因為一方面雖說“無主體熟人社會”一定程度上形象總結了青壯年男性不在場農(nóng)村社會的性質,但青壯年男性會間歇性或者說周期性返回農(nóng)村,特別是不論他們人在何方其對農(nóng)村都會有事實上的重大影響,所以以“無主體熟人社會”概況當前的農(nóng)村社會有失偏頗;另一方面“半熟人社會”既能體現(xiàn)當前農(nóng)村社會已經(jīng)發(fā)生變化的性質和形態(tài),也能反映出農(nóng)村社會的動態(tài)的變遷過程和發(fā)展方向。一般來說,半熟人社會有如下一些基本特征。
1.因為各自空間距離和交際范圍的擴大,社會異質性增強,人們之間的信息不全對稱,進而導致農(nóng)村社會主體相互間的熟悉程度下降和社會資本的流散。
2.農(nóng)村社會的地方性共識1因為社會變遷減弱甚至逐漸喪失,這就使得以人倫道德為主要內容,以輿論、面子和人情等為表現(xiàn)方式的傳統(tǒng)規(guī)范的約束力降低乃至消失。
3.人們之間的交往和行為邏輯從先前的更注重情感和社會關系的維護與修復,逐漸更趨于精明理性和利益計算[5]。
4.因為傳統(tǒng)和習慣等力量影響,特別是現(xiàn)實的以后繼續(xù)在同一村落或直接或間接接觸的生活需要,使得人們又不能不維系哪怕是表面上的友好關系。
關于乙行為的法律定性,依我國現(xiàn)行法律規(guī)定,其可能觸犯到3種不同性質的法律。第一,可能是侵犯甲的財產(chǎn)權(甲承包的本村有線電視管理權及其所涉設施),承擔民事侵權責任;第二,可能是觸犯《治安管理處罰法》第三十三條的規(guī)定,受到包括行政拘留在內的治安管理處罰;第三,可能是觸犯《刑法》第一百二十四條第一款的規(guī)定,構成故意破壞廣播電視設施罪。同一行為可能觸犯不同性質的法律,如何定性,關鍵是看乙的主觀故意和客觀造成的危害程度。綜合對全案的了解和下文將進行的分析,將乙的行為定性為民事侵權行為更為妥當。但是在糾紛圓滿解決前,特別是在農(nóng)村社會人們對法律了解不多拿捏不準的情況下,乙行為可能的多重法律后果在客觀上會激勵各主體為謀求自己利益最大化而進行相應的利益角逐和策略應對。
(一)甲:理直氣壯,緊抓法律這根“救命稻草”
對甲方來說,其要求是所受損失得到賠償,挽回面子和消除乙行為帶來的不良影響。因為甲方理性地發(fā)現(xiàn),首先要給乙一個“教訓”,否則他還會再犯,同時客觀上會“激勵”其他人破壞本村的廣播電視設施。但是“教訓”又必須適度,因為都是同村之人,如果得理不饒人,以后雙方將難以相處,甚至結下仇怨。在主動與乙“私了”無果后,甲方尋求公力救濟。報案時,甲對客觀情況進行了沒有限定性的敘述——“乙把村里的有線電視線砍斷,導致信號中斷,用戶們很有意見”,請求派出所“盡快處理”。當然,就算甲有詳細敘述,派出所也不能聽信一面之詞,而應該首先去現(xiàn)場調查清楚,再做定奪。有必要提及的是,派出所(警車、警服)一到現(xiàn)場調查,這在相對封閉的農(nóng)村很快就會造成一種“上面來人了”的氛圍,這多少會給乙一個心理壓力,而這應該可以算是甲的一個初步小勝。民警勘查完現(xiàn)場后,甲方久等毫無結果。此時甲方可以選擇找熟人打招呼,也可以選擇“禮求”派出所處理此事,但是甲方覺得在明顯有事實理由和法律依據(jù)的情況下,“走后門”會多費周折,結果亦難預料,還會有各種不必要的成本付出,特別是甲方堅信在法治中國正必勝邪,不法人士應不敢過分膽大妄為。于是甲方選擇按法律程序依法維權:一方面利用法律對乙行為的多重評價,通過撥打“110”對乙進行刑事控告,并對事實略有“夸大”,1希望以此引起縣公安局的重視;另一方面向縣公安局反映派出所對本案的“態(tài)度”,希望能借此向派出所施壓,促成糾紛盡快解決。事實證明,此舉最大限度地維護了甲的合法權益。
(二)乙:鋌而走險,無法無天終難如愿
乙的心理大概是這樣的,一方面要好好教訓一下甲,另一方面自己又不能因此“有事”,為此哪怕付出一定的(物質)代價都行。因為這樣,在本地特別是本村很快就能樹立起自己的“威望”。乙雖只有小學文化,但因常年在外做生意,在當?shù)貞撍闶怯绣X的能人了。他財大氣粗,在外也應該有些“門路”,看甲不順眼,借故砍斷其管理下的有線電視線路,要以此教訓甲,樹起自己的“老大”形象。其實,乙肯定是(大致)了解自己的行為不當甚至違法的,但是他之所以敢這樣做,除了一時的沖動,多少還是有著自己的理性算計。他大概料定甲對他無計可施,退一萬步講,就算甲有“能耐”,他也可以拿錢擺平,不使自己“有事”。換句話說,為了在村里樹立起自己老大和強勢的角色,他寧愿多花精力和代價求助于派出所等外力,也不愿意向甲低頭,輕易與甲和好。所以當甲找乙甚至通過村干部找乙欲“私了”時,乙態(tài)度蠻橫、拒不配合。在乙的眼里,法律雖有威懾力,但是他相信憑自己的“能量”可以“依法”規(guī)避,而自己如果能化解法律于無痕,不僅最大化證明了自我“實力”,在本地對自己更會有重大的“社會影響”。事物是變化發(fā)展的,乙也是理性而精明的,當派出所頂不住壓力時,他又馬上改弦易轍,放下姿態(tài),積極賠償?shù)狼覆⒄埑燥埮c甲修好,以最大限度化解和減少對自己的風險。
(三)派出所:劍走邊鋒,行走在法律的邊緣
對派出所來說,處理矛盾糾紛是其職責之一。但是與一切有權力者可能濫用權力一樣,派出所大權在握,又往往地處山高皇帝遠缺乏監(jiān)督的地方,特別是面對“沒有多大本事”的當事人時,其極個別辦事人員很難抵住利用手中的權力謀求私利的誘惑而去積極進行權力尋租。1他們很清楚,只要不把事情鬧大,“沒有多大本事”的當事人一般是不能拿他們怎么樣的,再說有些事情可能是潛規(guī)則,早已成了公開的秘密,當事人耳濡目染應該習以為常了,而且他們往往會找到一些冠冕堂皇且“說得過去”的理由。如本案中的派出所民警在開車去現(xiàn)場勘查完后開口向甲索要“兩百元的交通(油)費”,在被乙“溝通”后,以“有許多其他緊急任務要處理”等事由對甲的正當請求一而再再而三推遲處理。然而,處理矛盾糾紛畢竟又是其法律職責之一,相關民警基本的法律常識應該也是有的,所以在面對丙的據(jù)理力爭,特別是縣公安局的“過問”,不得不盡快處理此事。因為如果再消極應對就可能直接關系到自己的政績、前途、甚至“飯碗”了。兩害相權,只有“舍車保帥”。盡管如此,派出所對甲乙雙方還是好交代的。對甲而言,派出所手上的事情的確也比較多,以此延遲一些時日處理不會明顯的違法違紀,哪怕其真正的原因是另有原因。特別是后面的糾紛解決還要仰仗派出所秉公處理,所以甲是不會也不敢“責問”派出所的故意拖延。有“見識”的乙更是“懂味”的,因為其本身就無理或者說已經(jīng)違法,能否安全抽身還要依靠派出所利用其自由裁量權和影響 依法“從輕發(fā)落”,再說有了這次接觸,乙就與相關民警熟了,而這于他以后也是有好處的。
三、同心共力:糾紛解決的規(guī)制適用努力
通過以上的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在半熟人社會的農(nóng)村,單靠原有的傳統(tǒng)規(guī)范已經(jīng)無法解決現(xiàn)有的矛盾糾紛?!叭魏我环N非此即彼的解決方案僅僅具有形式邏輯上的有效性,現(xiàn)實生活的發(fā)展往往遵守的是辯證法或者實踐理性。正是面對這兩種非此即彼的悖論,共產(chǎn)黨在司法實踐中找到了一種新的出路:這就是法律調解” [6]。調解是在中立第三方的主持下,充分尊重矛盾雙方當事人的意愿而達成合意的一種糾紛解決辦法。它具有定分止爭,又不(過分)傷害和氣的功效,這對鄉(xiāng)土社會的糾紛解決具有特殊的意義。解決矛盾糾紛須得遵行一定的規(guī)則,法律當然是現(xiàn)代文明社會規(guī)則中的一種,但因為社會生活“糾紛具有的特定的豐富性和多樣性,還沒有標準化” [7],意欲達致糾紛的妥善有效解決,在充分發(fā)揮國家法律基本保障作用的基礎上,還必須要積極借助和利用內生于鄉(xiāng)土社會的民間法規(guī)則。
(一)法律的基礎性保障和主導作用
公權力介入妥善解決糾紛的一個主要手段和標準是“以法律為準繩”。熟人社會的矛盾糾紛一般能依據(jù)作為地方性知識的民間法較好解決,但是半熟人社會因為地方性共識的減弱乃至消失,其糾紛的解決將更多的依賴法律的作用。法律作為現(xiàn)代社會文明的主要行為規(guī)范,因為其先定性、規(guī)范性、穩(wěn)定性、程序性、權威性和國家強制性等特質,在半熟人社會及其多元糾紛解決和社會治理中應發(fā)揮主導作用,提供基礎性的(潛在)保障作用[8]。
1.依托法律給各方主體提供一個大致確定的結果預期。法律內容的先定性確定不僅為當事人在行為前提供了基本遵循,而且為當事人在行為后提供了可預期的結果,這種“對號入座”式的導向讓人感受到法律“對事不對人”的一體公平。法律的程序性規(guī)定,要求在糾紛的處理過程中按步驟、依程式、重證據(jù),時空條件的設置與安排會最大限度緩解當事人的情緒,引導當事人理性解決糾紛。因為時間的一維性和裁決者對糾紛的非親身經(jīng)歷性,對案件事實的查清需要借助證據(jù)規(guī)則的運用,來還原案件事實的真相,以達到厘清事實,區(qū)分對錯的目的。法律的先定性、程序性和糾紛解決通過證據(jù)的可直觀感受性等特征,使之與其他規(guī)則相比,在查清和還原案件事實以及提供糾紛解決結果等方面,更具有理性和確定性。具體到本案,派出所先是驅警車到村里現(xiàn)場搜集證據(jù)了解情況,后又要求雙方當事人到派出所進行協(xié)商,丙找到并提供的乙行為所觸犯的法條等,這種形式和場所的選擇,以及法律對違法行為處罰的明確規(guī)定,使雙方當事人能感覺到公權力對該糾紛處理的重視。經(jīng)歷這樣的過程,乙行為的大致后果因為事實的還原和法律的先有規(guī)定,就會更為確定,也會讓雙方當事人更為慎重對待和易于接受。
2.通過法律規(guī)范各方主體行為,引導糾紛解決走正道。讓人有一個說理的地方,能和平有效處理矛盾糾紛,這是社會文明的標志和推動力量。法律不僅能對糾紛的解決提供一個大致確定的結果預期,還能規(guī)范當事人的行為,引導正確的糾紛解決途徑。具體到本案,對甲來說,他可以根據(jù)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理直氣壯地請求派出所依法及時處理糾紛,而無需私力維權和報復乙,也不用“走后門”去“禮求”派出所。弱勢的甲之所以可以理直氣壯,首先是因為他有理,理直才能氣壯,同時因為他是通過正當?shù)姆赏緩骄S權,且有明確的法律依據(jù),也就是說有法律和法律背后的國家為其撐腰。對乙來說,盡管他強勢且可能有“后臺”,但是因為其行為先已被法律明確禁止,且有具體的處罰規(guī)定,這種在法律上的“對號入座”多少會給乙一個潛在的威懾,使得乙不無懼怕,進而不敢過分膽大妄為。因為違法不僅可能是打破了最低限度的社會正義,如果因此引起眾怒將使他在其“小社會”里會生活得不自在;而且還違背了國家的意志,而國家的強大和所掌握的暴力機器,是任何一個個體都難以比擬和不得不有所懼怕的。對派出所極個別民警來說,盡管其可能已被“溝通”,但是因為公正處理矛盾糾紛是其法律職責所在,加之不公正處理可能會給自己帶來的巨大風險,外在還有懂法的丙據(jù)理力爭和縣公安局的施壓,這使得他們不得不小心應對。特別是社會和媒體對公權力濫用的敏感性關注,1使得有理性的公職人員一般不會為了他人的利益而“奮不顧身”,盡管其可能有一些眼前的利益。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因為對法律和(半)熟人社會的了解,丙在其中發(fā)揮了十分關鍵的作用。其在亮明身份和擺出法條依據(jù)后,一方面推動并監(jiān)督各方,特別是派出所和乙在法律的范圍內積極行動,另一方面還要拿捏火候以防完全依法辦事在糾紛處理過程中的僵持和糾紛解決后甲乙雙方在同一個村落相處的“尷尬”。在法律的規(guī)范、引導和強制要求下,各主體雖有自己的打算,但都基本在法律的框架范圍內推動著糾紛的解決。
3.法律的強制威懾作用,確保糾紛解決的順利進行和有效落實。法律因其固有的權威性和國家強制性,首先能讓矛盾雙方坐下來進行“談判”,這為雙方糾紛的合意解決提供了可能。2本案中乙的行為先是甚為囂張,但是面對民警要求其到派出所接受調解的“命令”和對其在調解過程中傲慢態(tài)度的嚴厲批評,乙不得不慎重對待。這不僅是因為派出所民警的要求與批評合理合法,而且是因為其背后有著難以抗拒的強制力。因為法律對各方特別是乙行為的評價和其可能帶來的法律后果,使得違法者乙先已處于一個被動地位,其若想“順利脫身”,對糾紛的解決須先得拿出一個積極配合的態(tài)度。其次,對糾紛的具體解決方案,乙也必須表現(xiàn)出知錯就改的誠意。本案中乙在博弈失敗后,對甲的直接損失予以賠償并當場兌現(xiàn),向甲賠禮道歉、還主動請大家吃飯和敬酒,并保證以后不再因此生事。乙的積極態(tài)度得到了甲方的認可,最終促成糾紛的順利解決。乙的態(tài)度之所以前后相差如此之大,最主要是因為有代表法律的公權力強制及其威懾存在。糾紛解決過程中民警的在場和強調,加之最后調解協(xié)議中蓋上的派出所公章等,這些帶有強制性的法律行為和符號使得乙不得不認真對待糾紛的處理。再次,法律的強制力也確保了糾紛解決方案的及時有效落實。協(xié)議達成后,如果乙無故拒不履行,其不講誠信已首先理虧,更會給甲特別是派出所民警留下不良印象,接下來的依法處理會讓他因此多少有些心理擔憂和懼怕,所以乙在當場就進行了道歉并支付了全額賠償款。盡管法律在以上的過程中可能自始都沒有直接發(fā)揮出強制作用,但是它內含潛在的強制力無不威懾著膽大而欲妄為者乙,迫使他依法“就范”,從而有力保障和落實了糾紛的圓滿解決。
(二)民間法的和合修復作用
民間法是獨立于國家法之外的,人們在社會生活中根據(jù)長期的生活實踐與經(jīng)驗,為某種社會權威和組織確立的具有一定社會強制性的人們共信共行的行為規(guī)范。民間法生長在民間,體現(xiàn)于鄉(xiāng)民長期的生活、交往、勞作及其利益沖突中,表現(xiàn)為禮俗、習慣、人情、族規(guī)等,具有鄉(xiāng)土性、地域性、自發(fā)性、內控性、靈活性等特征。1相較于國家法律,民間法深植于民族的精神觀念之中,更貼近民眾的社會生活,并為人們所接受。同時半熟人社會因為人們之間尚有的熟人性質和還有繼續(xù)共同生活下去的需要,所以在國家法律提供糾紛解決大致框架的基礎上,民間法對糾紛的圓滿解決和社會關系的修復以及司法公信的確立都有著特殊的意義。
1.法律內容借力民間法的道德情理論證。國家法律與民間法同為社會行為規(guī)范,都來源于社會生活,兩者都應人的需要而為人所創(chuàng)設,有著諸多的共通之處,同時因為國家的認可,民間法還是國家法律的重要來源之一。所不同的是國家法律體現(xiàn)了國家的意志,得到了國家強制力的保障;而民間法是社會共識,主要靠道德、輿論與風俗等軟約束得以執(zhí)行?;趦烧叩耐葱裕饔煤凸δ芤欢ǔ潭鹊幕パa性,國家法律的許多內容能夠運用民間法的道理表達出來。所謂入鄉(xiāng)隨俗,把國家法律的內容轉化為民間法的道理,即進行道德上的正當性與合理性論證,能更好地化解緩和國家法律的生硬強制性,也更容易為老百姓所接受。當然,在諸如判決書等正式的法律文書中,民間法的內容一般都是通過“情節(jié)特殊性”“事出有因”“民意”等相對模糊的語言繞過國家法的書面概念和制度,再經(jīng)由司法人員的自由裁量權“做工作”達成“共識”,最終使民間法能在國家法的規(guī)則體系中找到自己的依據(jù)[9]。
在本案的調解中,甲方詳細陳述了乙砍斷有線線路和多次找乙及通過村干部找乙欲“私了”都因乙的蠻橫而無果的基本客觀事實。然后,甲方強調其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才找到派出所,意在說明走到這一步是為乙所迫的無奈選擇。之所以如此強調這個簡單事實,一是為了讓派出所對事情特別是對乙的態(tài)度有一個全面的了解,二是在情理和道理上要讓包括乙在內的各方認識到理屈的是乙,進而起碼使其在道德上處于劣勢地位。乙強勢而蠻橫,甲有理卻處于弱勢,在情理和道德上博得民警的同情,使甲在糾紛解決的一開始就處于道德上的優(yōu)勢地位。在具體的調解內容上,甲方回避直接使用法律責任的字眼,而是將之轉化為“做事要對得起自己的良心”“有錯就改”“對甲的損失乙于情于理都應該給予適當補償”,因為“雙方是一個村的人,以后還要相處(乙的父母沒有隨他進城,而是一直住在農(nóng)村)”之類的情理規(guī)勸和道德說教等。在整個過程中,法律運用了民間法中的情理道德和擺事實講道理這樣的日常權力運行技術,獲得了各方的認可,也使乙在心理上更好接受,進而為最大限度圓滿修復雙方關系提供了可能。
2.法律運作借助民間法的說理方式?!叭饲槊孀訖C制發(fā)揮作用所依賴的關系不是一種固定的結構性的社會關系,而實際上是一個具體場景中的關系” [10]。不同的權力運作有著不同的場景安排,其效果也不盡相同。國家法律的運作(如審判)講證據(jù)、分勝負,注重程序和儀式的規(guī)范性,這種講究雖能彰顯國家法律的嚴肅與權威,但卻理性中帶有冷漠,不易讓老百姓感覺親切和樂于接受。半熟人社會仍不同程度存在“情面原則”“鄉(xiāng)情原則”“不走極端原則”等鄉(xiāng)土邏輯[11]。這使得人們之間一旦出現(xiàn)糾紛時,為保證以后的相處和長遠利益,不得不考慮對破壞了的關系網(wǎng)絡的修復與生存結構的重組[12]。民間法的說理方式是一個教育的過程,重視人的教化、形式靈活而講求妥協(xié),易被人們接受。諸如馬錫五審判之類的方式深入群眾、手續(xù)簡單、不拘泥形式、注重當事人關系修復,在基層半熟人社會的民事矛盾糾紛解決中能發(fā)揮獨特的作用。
以本案為例,在派出所的主持下,雙方在稍顯輕松的圓桌會議室進行了“談判”,談判中丙論輩分以“叔叔”稱呼乙,把乙掄刀砍線的違法行為說成是乙的沖動行為,并強調乙此舉對甲造成的損失,且有違甲乙兩家昔日的友好交情,特別說明如果乙意識到并改正錯誤,甲方絕不認死理去追究其法律責任。這種友好和相對輕松的氛圍緩解了雙方的緊張關系,讓乙自覺理虧,進而有利于糾紛的解決。
(三)法律與民間法的共同作用原理
無規(guī)矩,則不以成方圓。國家法律與民間法的區(qū)別,使得兩者在發(fā)揮作用上的機理和側重都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民間法希望人們做好人,能和諧相處,國家法則要求人們不做壞人,能相安無事即可。民間法主要是以權利來引導人為善,而國家法則主要是以義務和責任來禁止人為惡。權利是一種不確定性的指引,義務則是一種確定性的指引。民間法的處罰也具有隨意性和主觀性,而法律的處罰具有正式性和客觀性。這些特性使得民間法可能更具有彈性、模糊性和人情味,而國家法律多有確定性、可預期性和冷峻味。在半熟人社會的糾紛解決中,為發(fā)揮各自的優(yōu)勢以取得修復社會關系的良好效果,司法人員常常是通過有選擇性或交叉性地適用民間法和國家法,最終形成一種“模糊的法律產(chǎn)品” [13]。
在公權力介入的矛盾糾紛解決中,因為法律的確定性和可預期性,公權力機關首先會借助國家法律來還原案件事實(在法律上)的真相,在厘清是非和區(qū)分對錯的基礎上,依據(jù)法律的明確規(guī)定給矛盾雙方當事人提供一個相對確定的糾紛解決方案。然而,因為法律的理性和原則性太強,使得它提供的預期結果理性而冷峻,不一定為當事人完全接受,也不利于半熟人社會當事人日后的相處。如何做到讓各方滿意,這就需要借助民間法內含的人情道理及其說理方式來以理服人。因為半熟人社會的熟人性質和互惠的現(xiàn)實利益考量,使得鄉(xiāng)土性成為農(nóng)村社會矛盾糾紛處理的底色和大前提,進而要求糾紛的解決達到一種“和為貴”的目的。
簡單地說,在半熟人社會民事糾紛的解決過程中,國家法律為糾紛的解決先是查清相關的基本事實,繼而拿出一個糾紛解決的大致方案,同時在整個過程中提供一種(潛在的)強制性保障;民間法則在這個基礎上發(fā)揮自己的說理優(yōu)勢,在情感上理順和修復雙方之間的熟人關系,為糾紛的圓滿解決和雙方的日后相處做出進一步努力。在這個過程中,國家法律發(fā)揮的是一種主導性前提性的基礎和保障作用,民間法則進行進一步的補充和完善,起著“點睛之筆”的功效[14]。兩者的有機結合促成了半熟人社會民事矛盾糾紛的圓滿解決。以建房和裝修為例,打個不太恰當?shù)谋扔?。國家法律在半熟人社會民事矛盾糾紛解決中的作用,就相當于是新房初建成時的框架結構粗坯,民間法的作用就相當于是在新房粗坯上的精裝修。新房最后是否結實、美觀和舒適,既要有粗坯四梁八柱的牢固夯實,也要有后期精裝修的布局潤色。本案中,乙的行為被定性為違法行為,在其進行賠償后,還可能被依法拘留甚至追究刑事責任,這就為雙方的糾紛解決提供了一個大前提和框架,但是最后的處理結果是在充分考慮國家法律的原則和民間法精神的基礎上,選擇為“賠禮道歉,賠償損失,保證不再犯”。這個結果照顧了雙方的面子、人情和利益,特別是為雙方日后相處基本修復了原已破裂的關系,收到了良好的社會效果。
四、結語
基層是社會的根基,是法治社會建設的主要場域[15]?,F(xiàn)代化進程中的半熟人(農(nóng)村)社會正逐步呈現(xiàn)出一種“工具性的圈層格局”。在這個格局中,核心家庭是以內在的血緣人倫親情為基礎,而核心家庭之外主要是一種外在工具性的利益關系[16]。在這個轉型期的半熟人社會中,鄉(xiāng)土社會舊有的以民間法為主要內容的糾紛解決機制還沒有完全退隱,而且作用仍然強大,法治文明卻已經(jīng)撲面而來,并且日益發(fā)揮出主導性作用。在兩者的碰撞中,既有嚴肅的國家法律對民間法的沖擊與改造,也有靈活的民間法對國家法律默默地抵制和反作用。為避免如費孝通先生所說“法治秩序的好處未得,而破壞禮治秩序的弊端卻已經(jīng)發(fā)生”[17]的情況發(fā)生,半熟人社會的(民事)糾紛解決,應在遵循國家法律基礎性和主導性作用的前提下,有效發(fā)掘和合理利用民間法中豐厚的人倫資源,并整合兩者優(yōu)勢,構建出一個復合有效的半熟人社會(民事)糾紛解決模式。
參考文獻:
[1]? 蘇力.法治及其本土資源[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1996:28.
[2]? 王亞新,等.法律程序運作的實證分析[M]. 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433.
[3]? 羅伯特C.埃里克森.無需法律的秩序——相鄰者如何解決糾紛[M].蘇力,譯.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16:1.
[4]? 吳重慶.從熟人社會到“無主體熟人社會”[J]. 讀書,2011(1):21.
[5]? 賀雪峰.新鄉(xiāng)土中國[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6 - 10.
[6]? 強世功.權力的組織網(wǎng)絡與法律的治理化——馬錫五審判方式與中國法律的新傳統(tǒng)[M]//強世功.調解、法制與現(xiàn)代性:中國調解制度研究.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1:221.
[7]? 蘇力.送法下鄉(xiāng)——中國基層司法制度研究[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0:192.
[8]? 封麗霞.大國變革時代的法治共識——在規(guī)則約束與實用導向之間[J]. 環(huán)球法律評論,2019(2):36.
[9]? 田成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D].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156.
[10]強世功.法制與治理——國家轉型中的法律[M].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259.
[11]陳柏峰.從鄉(xiāng)村社會變遷反觀熟人社會的性質[J]. 江海學刊,2014(4):101.
[12]栗崢.鄉(xiāng)土社會的糾紛解決[J].法學論壇,2010(1):152.
[13]田成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鄉(xiāng)土社會中的民間法[D]. 北京:中國政法大學,2005:156.
[14]謝暉.論民間法與糾紛解決[J]. 法律科學,2011(6):35 - 45.
[15]陳柏峰.中國法治社會的結構及其運行機制[J]. 中國社會科學,2019(1):79 - 81.
[16]譚同學.當代中國鄉(xiāng)村社會結合中的工具性圈層格局[J]. 開放時代,2009(8):121 - 123.
[17]費孝通.鄉(xiāng)土中國·生育制度[M]. 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8:58.
[責任編輯:吳 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