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蕾,于化鵬,韓墨,程珊,吳修利*
長春大學食品科學與工程學院(長春 130022)
油莎豆(Cyperus esculeutus)別名油莎草、洋地栗,多年生草本油料作物,原產(chǎn)于非洲東北部,是一種優(yōu)質(zhì)、高產(chǎn)、綜合利用價值很高的糧、油、飼、肥多用型經(jīng)濟作物,具有廣泛的應用價值[1-2]。油莎豆油脂含量豐富(20%~35%),在當前油料作物緊張的社會背景下,推廣新型油料作物尤為重要。油脂的提取是推廣油莎豆油的基礎,常見的油脂提取技術(shù)有機械壓榨法、索氏提取法、水酶法、超聲、微波輔助法[3-5]等,近年超臨界CO2萃取法被應用于油脂的提取,相對于傳統(tǒng)提取方法,超臨界CO2萃取法作用溫度低,可較好保存油脂中活性物質(zhì),并且萃取劑為CO2,具有安全環(huán)保的優(yōu)點。試驗采用響應面法優(yōu)化超臨界CO2萃取油莎豆油工藝,并對油脂進行理化性質(zhì)及脂肪酸分析,旨在為工業(yè)化生產(chǎn)實踐提供理論依據(jù)。
1.1 材料、試劑、設備與儀器
油莎豆:產(chǎn)自云南騰沖;CO2氣體(純度>99.5%):長春巨洋氣體有限公司;其他試劑均為分析純。
GZX-9070MBE型電熱鼓風干燥箱,上海博迅實業(yè)有限公司醫(yī)療設備廠;WJX-A1000型高速多功能粉碎機,浙江永康市紅太陽機電有限公司;7890N-5975型氣相色譜-質(zhì)譜聯(lián)用儀,安捷倫科技(中國)有限公司;HA121-50-0.5型超臨界萃取裝置,江蘇華安科研儀器有限公司。
1.2 試驗方法
1.2.1 工藝路線
油莎豆干燥→粉碎過篩→稱量后裝萃取釜→調(diào)節(jié)工藝參數(shù)→超臨界萃取→分離釜得到產(chǎn)物→油脂干燥→油莎豆油
1.2.2 超臨界CO2萃取法工藝參數(shù)
1.2.2.1 單因素試驗提取油莎豆油
準確稱取過40目篩的油莎豆粉50.0 g裝入萃取釜,考察萃取壓力、溫度、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按式(1)計算油脂得率。
油莎豆油得率=油莎豆油質(zhì)量(g)/油莎豆粉質(zhì)量(g)×100% (1)
1.2.2.2 響應面優(yōu)化試驗設計
在單因素試驗的基礎上,選取萃取壓力(A)、萃取溫度(B)、萃取時間(C)為響應變量,油莎豆油得率為響應值,采用Box-Behnken Design(BBD)原理設計三因素三水平試驗,因素與水平編碼見表1。
表1 試驗分析因素與水平
1.2.3 油莎豆油理化性質(zhì)分析
酸值測定參考GB 5009.229—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酸價的測定》;過氧化值測定參考GB 5009.227—2016《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食品中過氧化值的測定》;碘值測定參考GB/T 5532—2008《動植物油脂 碘值的測定》;皂化值測定參考GB/T 5534—2008《動植物油脂 皂化值的測定》。
1.2.4 脂肪酸分析
1.2.4.1 脂肪酸甲酯化
參考賈曉艷等[6]的方法。
1.2.4.2 GC-MS分析條件
GC條件:色譜柱為安捷倫19091N-113 HP-INNOWax聚乙二醇石英毛細管柱(30.0 m×0.25 mm;0.25 μm);升溫程序為初始溫度80 ℃,保持3 min,以10 ℃/min升至240 ℃,保持20 min;載氣為高純氦氣,流速1.0 mL/min;進樣量1 μL;分流進樣,分流比50∶1。
MS條件:電子轟擊(EI)離子源,離子源溫度230 ℃;電子能量70 eV;接口溫度280 ℃;質(zhì)量掃描范圍m/z20~500。
2.1.1 萃取壓力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萃取壓力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如圖1所示。在初期階段,油莎豆油得率呈現(xiàn)較明顯的上升趨勢,但壓力達到25 MPa后,油莎豆油得率上升幅度開始緩慢,曲線斜率也隨之下降,當壓力35 MPa時油得率達到峰值為19.88%,隨后油莎豆油得率開始下降。這是因為:壓力對超臨界流體密度有重要影響,進而直接影響油的萃取效果[7]。當萃取壓力超過35 MPa后,隨著壓力的增加,導致流體密度過大,對油脂溶解性減小,萃取率下降。但壓力過大也會造成設備的損耗和成本的增加。因而萃取最佳壓力選擇為35 MPa。
圖1 萃取壓力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2.1.2 萃取溫度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萃取溫度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如圖2所示。在溫度40~45 ℃之間,隨溫度升高,油莎豆油得率隨之增加,這是因為升高溫度,加快了分子熱運動的速度,增加了分子間相互碰撞的幾率,增加了超臨界CO2介質(zhì)與油莎豆油的接觸,加快傳質(zhì)速度,有利于萃取的快速進行,萃取得率增大;但溫度過高會導致CO2流體密度下降,對油脂的溶解能力減小,得油率降低[8],因此選擇最佳萃取溫度為45 ℃。
2.1.3 萃取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由圖3可知,在萃取時間范圍內(nèi),油莎豆油得率隨萃取時間延長而增加。這是因為萃取剛開始時,傳質(zhì)未到達最佳狀態(tài),因此得率較低;隨著萃取時間的增加,萃取速率增加,直至傳質(zhì)達到最大程度;而后,由于有效成分的溶出減少,降低了傳質(zhì)動力,從而降低了萃取率,綜合考慮,最佳萃取時間選擇為180 min。
圖2 萃取溫度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圖3 萃取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
2.2.1 響應面回歸模型的建立及結(jié)果分析
根據(jù)單因素試驗結(jié)果優(yōu)化超臨界CO2萃取工藝,進行方差分析及建立響應面模型,并用此模型對超臨界CO2萃取油莎豆油進行分析和預測,結(jié)果見表2,多元回歸模型方差分析結(jié)果見表3。
表2 超臨界CO2萃取油莎豆油工藝優(yōu)化響應面試驗設計與結(jié)果
油莎豆油得率以及所選3個因素編碼值的二次回歸方程為:Y=23.68-1.08A+0.73B+1.5C+0.04AB+0.67AC+2.17BC+0.12A2-1.93B2-2.91C2。
由表3可知,F(xiàn)=50.23,p<0.01表明模型極顯著。失擬項為0.120 3>0.05,失擬項不顯著,說明模型與實際情況擬合較好,可使用方程進行試驗分析。各因素對油莎豆油得率的影響程度大小順序為:萃取時間>萃取壓力>萃取溫度?;貧w系數(shù)R2=0.984 8>0.75,表明該模型可以解釋響應面中98.48%的變異。調(diào)整確定系數(shù)R2adj=0.965 1,表明模型擬合程度較好,試驗誤差小。變異系數(shù)(C.V.)=2.26%<10%,說明該模型具有很好的再現(xiàn)性,信噪比=20.905>4,說明擬合的模型具有較強的響應信號[9]。
表3 方差分析
2.2.2 響應面交互作用分析
由表3可知,壓力和時間、溫度和時間因素兩兩之間交互作用顯著,而壓力和溫度之間交互作用較弱。為研究各因素之間交互作用的影響,對油莎豆油得率三維響應面進行分析,結(jié)果如圖4和圖5所示。從響應面圖可以直接觀察各因素對油莎豆油提取率的影響,曲線越平緩,說明該因素對油脂得率影響越小。同時,等高線越接近橢圓形,表明兩因素交互作用越顯著[10]。其中,圖5響應曲面最陡峭,等高線圖最接近橢圓形,故萃取溫度和萃取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影響最大,交互作用最顯著。
2.2.3 驗證試驗
通過Design Expert 8.0.6軟件分析,并根據(jù)實際情況修正,得到最優(yōu)工藝條件為:萃取壓力30 MPa,萃取溫度47 ℃,萃取時間188 min,此時油莎豆油理論得率25.11%。根據(jù)上述最優(yōu)工藝條件進行驗證試驗,3次試驗平均值為24.90%,相對誤差為0.84%,與理論值基本吻合。
2.3.1 油莎豆油理化性質(zhì)分析
油莎豆油常見的理化指標如表4所示,油脂過氧化值、酸價是評價油脂品質(zhì)的指標。通過超臨界CO2萃取得到的油莎豆油,酸價及過氧化值均符合植物油食品安全國家標準GB 2716—2018(酸價≤3.0 mg/g,過氧化值≤0.25 g/100 g)。皂化值較大,說明脂肪酸分子量較小,有助于人體吸收。碘值較大,說明不飽和脂肪酸含量較高,同時碘值小于100 g/100 g,說明提取的油莎豆油屬于不干性油脂。
圖4 壓力和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的交互作用
圖5 溫度和時間對油莎豆油得率的交互作用
表4 油莎豆油理化指標
2.3.2 油莎豆油脂肪酸分析
由表5可知,油莎豆油中主要含有8種脂肪酸,其中飽和與不飽和脂肪酸相對百分含量分別為20.769%和78.171%,其中單不飽和脂肪酸以油酸為主,含量為64.767%;多不飽和脂肪酸以亞油酸為主,含量為12.799%。
表5 油莎豆油的主要脂肪酸組成
試驗采用超臨界CO2萃取油莎豆油,在單因素試驗基礎上,選擇萃取釜壓力、萃取釜溫度、萃取時間為主要考察因素,應用響應面法建立超臨界CO2萃取油莎豆油的二次回歸模型,對提油工藝進行優(yōu)化,結(jié)果表明:萃取釜壓力30 MPa,萃取釜溫度47 ℃,萃取時間188 min,油莎豆油萃取率可達到24.90%,經(jīng)驗證試驗,該結(jié)果具有良好的擬合性。
超臨界CO2萃取的油莎豆油酸價0.54 mg/g、皂化值180.39 mg/g、碘值93.10 g/100 g、過氧化值0.023 g/100 g;經(jīng)脂肪酸分析得出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達78.171%,不飽和脂肪酸易于人體吸收,在調(diào)節(jié)人體某些疾病中發(fā)揮重要作用,極具開發(fā)利用價值。同時油莎豆油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易于氧化,在今后的試驗中可加強對油脂抗氧化保護的研究,提高油脂的貨架期,以期得到油脂的充分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