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芳, 潘薇, 謝幼華, 陳秀君
腸造口術是目前臨床低位直腸癌的重要治療方式,能夠為患者術后重新建立糞便排出體外的開口[1]。但由于排便方式的改變,患者需佩戴造口袋,因而會對患者生理、心理造成較大影響[2-3]。如何盡快讓患者適應新的生活方式,逐漸接受腸造口,成為臨床護理工作的重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是將人的需要分為5個層次,即生理、尊重、安全、愛與歸屬感及自我實現(xiàn)的需要[4-5]。臨床護理工作者可根據(jù)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更好地理解患者各種需求,以為其提供更優(yōu)質的服務[6]。在本研究中對我院收治的直腸癌造口患者給予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對比常規(guī)干預效果,結果示下。
選擇2017年1月至2019年11月我院收治的直腸癌造口患者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年齡≥18歲,預計生存期>1年;經(jīng)腸鏡檢查、病理組織學檢查確診為直腸癌;均接受腸造口術治療;未見遠處轉移;具有一定語言溝通能力;患者及其家屬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伴隨嚴重心、肝、腎、肺等臟器功能障礙;合并其他惡性腫瘤;合并結腸穿孔、出血、不完全性腸梗阻等嚴重并發(fā)癥;治療依從性差;拒絕配合此研究。共納入112例,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56例。對照組男34例,女22例;年齡為50~86歲,平均(68.72±5.48)歲;臨床分期:Ⅰ期41例,Ⅱ期15例;學歷:小學11例,中學29例,大學16例;病理類型:腺癌36例,黏液癌8例,未分化癌12例。觀察組男30例,女26例;年齡為48~84歲,平均(61.81±5.52)歲;臨床分期:Ⅰ期40例,Ⅱ期16例;學歷:小學13例,中學31例,大學12例;病理類型:腺癌37例,黏液癌9例,未分化癌10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1.2.1 對照組 行常規(guī)干預,干預人員向患者及其家屬詳細講解腸造口的相關知識,在出院前給予出院后健康宣教,主要包括居家生活方式、飲食、用藥指導等。出院后給予患者電話隨訪,每周1次,15 min/次,共3個月,告知患者每個月定期來院復查。
1.2.2 觀察組 行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①評估。對患者基本資料等進行詳細登記,從而整體評估患者。②診斷。建立干預小組,小組成員包括科室護士長、??谱o士及主治醫(yī)師,由護士長擔任小組組長,向組員進行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相關知識培訓,成員在考核均合格后方開始干預。在該理論指導下,對患者各方面需求進行診斷。③計劃。干預人員對患者進行評估,明確其具體需求,并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5個需求方向出發(fā),確立干預計劃。④實施。生理需求:干預人員向患者講述直腸癌術后切口疼痛的原因,并指導其進行放松訓練,包括呼吸放松訓練、肌肉放松訓練等;告知患者術后密切觀察造口黏膜及周圍皮膚情況,有效收集糞便;干預人員囑咐患者術后保障充足睡眠,并且實施擴肛訓練,5~10 min/次,1次/d。尊重需求:干預人員強化與患者的交流,充分尊重和滿足患者意愿及合理要求,保護好患者隱私。此外,引導患者說出自己過往成功的事件,從而充分調動其參與感,提升治療疾病的積極性。安全需求:干預人員嚴格遵守相關制度,準確執(zhí)行醫(yī)囑,將患者病情進展及時告知患者及其家屬,從而促使患者能夠自我控制情緒。愛與歸屬感:家屬是患者最親近的人,干預人員囑咐患者家屬多鼓勵患者,給予其關愛和幫助,讓患者堅定信念,保持良好情緒,盡早適應新的生活。自我實現(xiàn)需求:干預人員鼓勵患者盡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并參與至自身康復計劃的制定中;指導患者正確使用造口用品,選擇皮膚保護劑;指導患者正確護理造口周圍皮膚的方法,養(yǎng)成定時排便的習慣。此外,開設造口患者集中講座,強化其出院后生活的信心,為提升自身術后生活質量提供保障。
1.3.1 健康信念 采用Champion健康信念模型量表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健康信念進行評價。該量表包含感知到的易感性、感知到的嚴重性、感知到的障礙、感知到的益處、健康行為5項內容,共32個條目,每個條目1~5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健康信念越強[7]。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分,
表3 兩組患者干預前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1.3.2 自我管理行為 采用自我管理行為問卷對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后自我管理行為進行評價。該問卷包含飲食管理、用藥管理、社交管理、造口周圍皮膚管理、自我情緒調整、尋求他人幫助6項內容,共20個條目,每個條目1~4分,分數(shù)越高表明自我管理行為越好[8]。
干預前,兩組患者健康信念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1);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健康信念總分及各條目評分(感知到的易感性、感知到的嚴重性、感知到的障礙、感知到的益處、健康行為)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2。
干預前,兩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表3);干預3個月后,觀察組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總分及各條目評分(飲食管理、用藥管理、社交管理、造口周圍皮膚管理、自我情緒調整、尋求他人幫助)均高于對照組(均P<0.05),見表4。
直腸癌是一種臨床高發(fā)惡性腫瘤疾病,近年來其發(fā)病率逐漸上升,且患者呈年輕化趨勢[9-10]。目前,治療手段主要采用手術,患者術后5年生存率可達58.9%[11]。但腸造口術后患者需佩戴造口袋,改變了排便方式,對其自尊造成負面影響,降低了術后自我照護的能力,因而需給予患者有效干預[12-13]。
表4 兩組患者干預3個月后自我管理行為評分比較(分,
本研究結果可見,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健康信念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對直腸癌術后腸造口患者實施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可有效提升其健康信念?;颊哂捎谠猩斫Y構發(fā)生變化,通常會發(fā)生功能不適、社交障礙等情況,因而易出現(xiàn)悲觀等情緒,自身健康信念較差[14-15]。而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是從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5個方面出發(fā),充分強調患者的生理需求,對患者進行并發(fā)癥預防、運動及生活指導等,從而讓患者獲得生存所需相關知識[16];通過充分尊重患者,讓患者充分感受到愛與歸屬感,患者的感受被醫(yī)護人員及其家屬所重視,自我喪失感逐漸轉為自我認可,從而使其更積極地面對疾病,堅定健康信念[17-18]。
本研究結果可見,干預后觀察組患者各自我管理行為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表明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可顯著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能力。因為該理論充分強調人的整體性,將生物、社會、心理統(tǒng)合為一個整體,并以干預人員為主導,將患者作為干預的主體,由干預人員與患者共同參與至術后康復護理中,促使患者機體恢復健康[19]。通過分析患者不同方面的需求,給予針對性干預,幫助患者滿足不同時期的不同需求,促使其獲得滿足感,提升其對自我疾病管理的信心。且干預人員鼓勵患者參與至自身康復計劃的制定中,提升其自我管理的積極性及能力[20]。
綜上所述,基于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的干預應用于腸造口患者可提升其健康信念,改善自我管理行為,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