莢玉梅
摘?要: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確定了18個任務群的課程內容。在人教版教材沒有更新跟進的背景下,筆者就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在教學中的實施從課堂教學對教材的智慧整合延伸和課外活動的有效延展兩方面作出了探究和嘗試。
關鍵詞: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實施策略?教材整合?課外延展
2017年版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提出了語言建構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鑒賞與創(chuàng)造、文化傳承與理解四維一體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要求,由此確定了18個任務群學習的課程內容。可以說,語文學科迎來了一個新時代。這是一個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新時代,也是一個檢測語文人教學智慧的新時代,尤其在人教版教材沒有更新跟進的情況下,核心素養(yǎng)在教學中的落實,任務群在教學上的實現(xiàn),更考驗一個語文人的學科擔當和教學智慧。
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是在18個任務群中占據(jù)重要地位,另有中華傳統(tǒng)文化專題研討任務群與此密切相關,筆者從事一線教學十七載,一直在這條道路上不懈探究。對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在教學中的實施策略有以下思考和嘗試。
一、課堂教學從多角度對教材進行整合延伸。
語文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課程,這是語文教育工作者的共識。但是,我們要特別注意“綜合性”并不代表“大而全”,不代表“全部和所有”,說到底,語文是一門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課程,與文化、與審美、與道德、與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都有關,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說“很有關”,但綜合性不代表其全面性,更不代表其全面均等性。
所以,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的實施不能脫離語文教學本身,不能拋開教材,漫無邊際,不能只看到“文”而對“語”視而不見。
人教版現(xiàn)有教材篇目的選擇和編排本身就考慮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所以正常教學也必定要涉及這方面的內容。只是,教學中會比較零散,深入度不夠。所以,要想實現(xiàn)任務群教學,智慧的整合、適當?shù)耐卣故鞘钟斜匾摹R韵率枪P者在實施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教學中對人教版必修教材所做的幾個整合或拓展的例子。
1.將必修一第一單元《沁園春·長沙》、《雨巷》、《再別康橋》《大堰河,我的保姆》整合成群文閱讀型專題“古詞新詩總關情”。
白居易在《與元九書》中這樣說:“人之文,《六經(jīng)》首之。就《六經(jīng)》言,《詩》又首之。何者?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切乎聲,莫深乎義。詩者,根情,苗言,華聲,實義?!彼栽姼枋亲钅艽騽尤?、最能教化人的一種文學樣式。 本單元有古詩詞,有現(xiàn)代新詩,一定程度上呈現(xiàn)了詩歌發(fā)展變化的歷史,引導學生去感受分析這種變遷;從中看到詩歌發(fā)展中的“變”與“不變”。安排三節(jié)課時間,以本單元為載體,拓展閱讀與這幾首詩詞有關的其他優(yōu)秀詩作,班級分組從韻律節(jié)奏、表現(xiàn)手法、結構形式、情感表達四個角度對古詩詞和新詩的“變”與“不變”展開深入的鑒賞交流活動。
2.在必修一第二單元《荊軻刺秦王》、《鴻門宴》教學中展開縱深閱讀,拓展寫作交流型專題“誰是英雄?”。
教學中印發(fā)《戰(zhàn)國策》中《荊軻刺秦王》全文和《史記》中《鴻門宴》全文,采取精讀和泛讀相結合的閱讀方式。
傳統(tǒng)文化的“占有量”和“記憶量”是任務群教學的第一步,不能忽視?!坝洃浟俊毕鄬碚f受重視,“占有量”則通常被忽視。在互聯(lián)網(wǎng)時代兩者其實同樣重要,我們要盡可能地拓寬學生的“占有量”,增加學生的“記憶量”,這樣才能幫助他們更全面也更深入地去理解文字中的內涵,形成自己相對客觀又個性化的評價。
兩篇文章全文閱讀后,學生對荊軻和項羽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在這樣認識的基礎上,讓學生動筆用自己的文字寫下對這兩位人物的評價,上交作業(yè)平臺進行交流。
3.在必修二第二單元《氓》、《離騷》、《孔雀東南飛》教學后整合教師講座型專題“生死抉擇”。
《氓》中的女主人公被男主人公始亂終棄后說出“反是不思,亦已焉哉”的清醒決絕的話語,選擇勇敢地活下去。偉大詩人屈原為自己的美政理想的破滅縱身汨羅,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犊兹笘|南飛》劉蘭芝和焦仲卿為堅守愛情的純真、為反對封建家長制選擇雙雙殉情。面對不同的人生困境,我們該如何抉擇生死,這對今天的中學生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一課。
結合本單元這幾篇詩文,同時也結合其他詩文、歷史故事,分類闡述人生困境中,他們的生死抉擇,幫助學生進一步了解作品內涵,樹立正確的生死觀。
4.將必修三《寡人之于國也》、《勸學》、《師說》整合為“跟著名家學議論”的議論文寫作教學專題。
《寡人之于國也》孟子在梁惠王提出問題后采用比喻論證的方式明確了自己的態(tài)度,接著從三個方面給出了建議,論證主體是并列結構,關鍵句都在段末?!秳駥W》開門見山,接著從“為什么”和“怎樣做”的角度對中心觀點“學不可以已”進行論證,采用了遞進式結構?!稁熣f》則從“師”的含義的闡釋開始,提出從事的標準,再聯(lián)系現(xiàn)實多層次進行正反對比論證,是典型的“引、議、聯(lián)、結”式結構,主體部分主要是正反對比式結構??梢哉f,這三篇文章在議論文寫作框架的搭建上提供了最好的示范,教學中引導學生自我分析,設計活動讓他們深入研讀,提升自己的議論文寫作能力。
二、配合課堂教學,開展豐富有效的課外活動。
課堂教學還需要課外活動的輔助。但課外活動不能只注重形式,而忽略其開展的有效性。有效性的課外活動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它應該是課堂教學的有效延展。
例如以在必修一第一單元“古詞新詩總關情”專題教學結束后就延伸開展了班級內的“我來推薦一首詩”活動和全年級的原創(chuàng)詩歌比賽。在活動開展前擬定計劃,活動中積極組織、評價,活動后整理分享、頒發(fā)獎狀。
又例如在必修一第二單元《荊軻刺秦王》、《鴻門宴》“誰是英雄?”的寫作交流后,
結合其他同類文章閱讀,舉行“誰是英雄?”讀書沙龍活動。
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貫穿國民教育始終。高中階段需要遵循該階段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和高中教育教學規(guī)律有序推進。中華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研習任務群教學承擔的就是這樣的推進任務,同時,更要在教學中實現(xiàn)語文學科對學生的四個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提升。語文教學工作者自當為此獻計獻策,不輟不怠,把這當作自己的使命,而非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