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爾曼
數(shù)年前,我特地趕往上海浦東新區(qū)嶗山路664 號名叫“三兩春”的生煎店,品嘗具有上海老味道的“咸酸飯”(菜飯)以及燜肉面。沒想到老板齊冀東正在店里創(chuàng)制老上海私家菜肴,并請我品嘗指導(dǎo)。那天菜式俱全,葷素搭配,涼熱皆有。令我吃驚的是“冰糖河鰻”,只見一條約60 厘米長的河鰻盤踞在菜盤中,全身裹滿濃濃的汁水,又稠又光亮,搛一塊入口,只覺鰻肉軟糯鮮嫩,肥美甜爽,與著名的“上海老飯店”所烹制的相比毫不遜色。
要知道,搞私家菜肴得有一定的底氣。以往都是一些官府或有“來頭”的人在家中舉辦,由家庭廚師或太太、姨太太主持,較有聲望的如“梅家菜”,是在京劇名角兒梅蘭芳先生家中舉辦,并由某位大廚操作;又如清朝同治二年最為有名的“譚家菜”,燒、煨、蒸、燉、煮,樣樣精通。聞名于世的“佛跳墻”則是清代道光年間福建某地一官府人家舉辦私房菜時,家廚鄭春發(fā)設(shè)計出用各種高檔海鮮原料合煮燜燒而成。后來他開了家名為“聚春園”的菜館,又將此菜改進售賣,不少文人當(dāng)即賦詩:“壇啟葷香飄四鄰, 佛聞棄禪跳墻來。”從此, 菜名改為“佛跳墻”,并流傳至今。
“三兩春”的齊老板是復(fù)員軍人,他自學(xué)烹調(diào),自練書法,精通店堂設(shè)計,會做水電工程,還會裁剪制衣,聰明能干?!叭齼纱骸笔莾砷_間門面, 前門做生煎,后門是廚房,安排得井井有條。店內(nèi)設(shè)計古色古香:八仙桌、長條凳,靠窗用移門隔成一間小包房。我移開門一看,眼前一亮,只見中間擺只“轉(zhuǎn)臺”,四周10 把小靠椅,放著老上海輕音樂,掛著當(dāng)時流行的海報?;厝ズ?,我與幾位愛好美食的朋友提及齊老板的私家菜,大家很感興趣。
我預(yù)訂菜式時說明食客僅6 人,都在80 歲以上,菜不宜多,更不適宜大葷過多。當(dāng)天12 道菜六葷六素,菜式新穎,刀功精巧,口味新奇。例如“冷拌蔬菜絲”,那細如龍須面的菜絲,拌上醬油、米醋、白糖、麻油等,清新又極其爽口,只是大家都吃不出原料是啥、調(diào)料怎么加。眾人七嘴八舌,答案都不對,最后還是齊老板道出謎底,原來是將西葫蘆用長刨刀刨成似龍須面的瓜條,太神奇了!又如,將嫩韭菜切成6~7 厘米長,與摘去葉子的嫩雞毛菜梗合炒,不僅口味變了而且更脆嫩。
葷菜6 道,值得一夸的是炸豬排。又大又厚的一塊,每塊再橫向切成5 條。那么大塊豬排咬得動嗎?咬一口,沒想到外松脆鮮嫩,還隱約有一包鮮汁,那豬排外面裹的肯定不是一般炸豬排常用的面包粉或面包屑、面包渣?!凹t燒河鰻”太好吃了,減少了冰糖的用量,甜度適口。普通的炒雞蛋,齊老板又別出心裁,用了半只大紅番茄做“盅”,內(nèi)盛放著嫩黃的炒雞蛋,別提多誘人食欲了。普普通通的炒雞蛋因半只番茄而搖身一變,舊貌換新顏。
“三兩春”私家菜大有進步,看來齊老板不僅勤奮,而且聰慧,善于汲取意見并加以改進。作為主要產(chǎn)品的生煎有否進步呢?正巧一盤生煎揭蓋出爐,給我第一感覺是,生煎頭頂上的“黑帽子”摘掉了一半以上。以前滿“頭”黑芝麻,密密麻麻的,有人形容“像包公戴了烏紗帽”,勸老板減少些黑芝麻,也是節(jié)約成本之舉,可是齊老板卻認為這是“三兩春”生煎的特色,仍然堅持?,F(xiàn)在生煎上的黑芝麻減少了約60%,偶爾還撒有幾粒青蔥丁,清新悅目,太討人喜歡了。細細品嘗、研究下來,我認為“三兩春”的生煎有進步,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一是開鍋后生煎仍飽滿,不塌不癟,我打包帶回家,整盒生煎還是只只挺立不倒;二是肉餡口味已調(diào)整到適口,有汁有鹵,沒有咬不碎的“筋”粒;三是生煎底金黃脆香,放置半天竟然還不萎不軟,幾位80 歲的老人都說“咬得動”。
再訪“三兩春”的經(jīng)歷,還讓我不禁想起小時候最喜歡趕去“搶”位或者排隊購的“吳苑餅家”,它家的生煎饅頭就是既撒黑芝麻又撒青蔥末,味道好極了。它家還做蟹殼黃,有咸、甜兩種口味,餅皮油酥松脆,吃的時候要一只手拿餅,另一只手在下面“接”可能咬落下來的餅皮。那些有趣的回憶似乎就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