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亞渭 陳 軍 張春濤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yī)院康復針灸科,陜西 咸陽 712000)
強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種累及骶髂關節(jié),引起脊柱纖維化和強直,以肌腱端炎、炎性腰痛、關節(jié)外表現(xiàn)和外周關節(jié)炎為主要特點的慢性炎癥性自身免疫性疾病[1]。流行病學調查顯示,AS患病率約0.3%,具有較高的致殘率,后期可發(fā)展為竹節(jié)狀脊柱,并對心、肺、腎等造成不同程度的損傷,嚴重影響患者生活質量[2-3]。針灸是傳統(tǒng)中醫(yī)學的重要分支,有報道認為,采用督灸治療腎虛督寒型AS,可有效改善臨床癥狀,抑制骨質破壞[4];督脈排針法治療AS,可改善軀體功能,有效緩解疼痛[5]。2018-01—2019-07,我們在常規(guī)西藥治療基礎上應用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 60例,并與常規(guī)西藥治療56例對照,觀察臨床療效及對輔助性T淋巴細胞17(Th17)、Th1、肌酸激酶(CK)、蓬亂蛋白Dsh同源物2(DVL-2)蛋白的影響,結果如下。
1.1 一般資料 全部116例均為我院康復針灸科門診患者,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2組。治療組60例,男41例,女19例;年齡20~43歲,平均(30.88±5.36)歲;病程6~45個月,平均(21.19±3.27)個月。對照組56例,男39例,女17例;年齡19~42歲,平均(30.14±5.71)歲;病程7~48個月,平均(21.34±3.56)個月。2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病例選擇
1.2.1 診斷標準 西醫(yī)診斷參照《實用骨科學》[6]中AS的診斷標準,①骶髂關節(jié)壓痛>3個月,且疼痛隨活動相應減輕,而休息不可改善;②前后及側屈方向腰椎功能活動受限;③胸廓活動范圍小于同齡人及同性的正常值;④依據放射學標準:骶髂關節(jié)炎雙側為Ⅱ~Ⅳ級或單側為Ⅲ~Ⅳ級。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內科學》[7]中骨痹的診斷標準,辨證為腎虛督寒型,①主癥:腰背部發(fā)僵、疼痛,腰部活動受限,腰膝痠軟或疼痛,畏寒肢冷,乏力;②次癥:女子白帶寒滑、清冷,男子性欲減退、陰囊寒冷;③舌脈:舌質淡,苔白膩,脈弦滑或濡細,尺脈弱。
1.2.2 納入標準 符合以上診斷標準及中醫(yī)辨證標準;年齡18~45歲;近1個月未接受其他藥物治療。
1.2.3 排除標準 合并其他風濕相關性疾?。徊溉槠诨蛉焉锲谂?;伴有嚴重心腦血管疾??;精神疾病;脊柱、關節(jié)嚴重畸形。
1.3 治療方法
1.3.1 對照組 予常規(guī)西藥治療。雙氯芬酸鈉緩釋片(北京諾華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80297)75 mg,每日1次口服;柳氮磺吡啶腸溶片(上海中西三維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1020450)1.0 g,每日3次口服。
1.3.2 治療組 在對照組治療基礎上予督脈排針法?;颊吒┡P位,選取督脈上胸腰段穴位,從第7頸椎棘突下開始向下取穴,后正中線上取6~8處,間隔約4~5 cm,用指甲掐印標記,75%酒精對所選穴位皮膚消毒。采用一次性使用無菌針灸針(長春愛康醫(yī)療器械有限公司,規(guī)格:0.3 mm×40 mm),平補平瀉手法進針,45 °向下斜刺,深度約2~2.5 cm,配合針刺阿是穴,留針30 min,每日1次,每周6次。
1.3.3 療程 2組均治療3周。
1.4 觀察指標及方法 ①采用中醫(yī)證候評分法[7]對2組患者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變化進行評價,主癥、次癥評分越高提示患者中醫(yī)證候越嚴重。②比較2組患者治療前后疼痛狀況,采用疼痛視覺模擬評分(VAS)[8]進行評價,分值越高則疼痛越劇烈。③采集2組患者治療前后空腹肘靜脈血5 mL,2 mL靜脈血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ELISA)法測定血清肌酸激酶(CK)水平;3 mL靜脈血加入抗凝劑,以3 000 r/min,離心3 min,棄上清,采用流式細胞術測定輔助性T淋巴細胞17(Th17)、Th1,同時計算Th17/Th1;治療前后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 mL,置于EDTA抗凝管中,取血漿,采用ELISA法測定血漿DVL-2蛋白含量。④記錄2組治療期間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1.5 療效標準 基本治愈:患者主癥及次癥基本消失,脊柱活動恢復正常,相關實驗室指標恢復正常;顯效:中醫(yī)證候評分下降>66.67%,脊柱活動明顯改善,相關實驗室指標改善>33.33%;有效:33.33%≤中醫(yī)證候評分下降<66.67%,脊柱活動有所改善,3.33%≤相關實驗室指標改善<66.67%;無效:患者主癥及次癥無改善甚至惡化,脊柱活動無改善[9]??傆行?(基本治愈+顯效+有效)例數/總例數×100%。
第二類“VP”的語義主要表描摹兼程度,具體是指介于描摹和程度之間的過渡狀態(tài),是根據具體語境,用虛擬、否定等非常規(guī)的方式描述人或事物的狀態(tài)、性狀。表達效果是描摹性有所減弱,性狀程度性得以體現(xiàn)。例如:
2.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見表1。
表1 2組臨床療效比較 例
由表1可見,2組總有效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臨床療效優(yōu)于對照組。
2.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見表2。
表2 2組治療前后中醫(yī)證候評分比較 分,
由表2可見,2組治療后各項中醫(yī)證候評分及總評分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3 2組治療前后疼痛VAS比較 治療組60例,治療前VAS(6.40±1.63)分,治療后(3.53±1.08)分;對照組56例,治療前VAS(6.44±1.59)分,治療后(4.65±1.18)分。2組治療后VAS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4 2組治療前后Th17、Th1、Th17/Th1比較 見表3。
表3 2組治療前后Th17、Th1、Th17/Th1比較
由表3可見,2組治療后Th17、Th17/Th1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Th1較本組治療前升高(P<0.05),且治療組治療后Th17、Th17/Th1均低于對照組(P<0.05),Th1高于對照組(P<0.05)。
表4 2組治療前后血清CK、血漿DVL-2蛋白比較
由表4可見,2組治療后血清CK、血漿DVL-2蛋白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
2.6 2組不良反應比較 治療組60例,出現(xiàn)貧血1例,皮疹2例,胃腸道反應2例,腎功能下降1例,頭痛、眩暈1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11.67%;對照組56例,出現(xiàn)貧血1例,皮疹1例,胃腸道反應9例,腎功能下降1例,頭痛、眩暈2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25.00%。2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
AS起病隱匿,其發(fā)病機制尚未明確,主要有以下幾點[10-11],①人類白細胞抗原B27(HLA-B27)作用。HLA-B27錯誤折疊假說,HLA-B27無法進入細胞膜,在內質網上累積,造成內質網應激反應,引起炎性反應,引發(fā)AS;HLA-B27異常表達假說,HLA-B27同源二聚體與自然殺傷(NK)細胞表面受體結合,激活Th17細胞,分泌IL-17過多,引發(fā)關節(jié)炎癥;關節(jié)肽假說,相似外源肽被HLA-B27錯誤結合,激活適應性免疫反應,攻擊自身組織,引發(fā)炎癥。②內質網氨基肽酶(ERAP)。ERAP剪切功能異常,抗原肽長度不正常,引起蛋白質折疊錯誤,造成內質網應激反應。③IL-23/IL-17軸。IL-23是雙向調節(jié)因子,可與Th17細胞表面受體結合,分泌IL-17,引發(fā)炎性反應;HLA-B27錯誤折疊可促進IL-23分泌。④腸道免疫。腸道菌群改變,黏膜表面滲透性降低,屏障功能受損,激活免疫功能,引發(fā)慢性炎癥,釋放的炎癥因子可能還有骨侵蝕作用。目前,臨床上常采用糖皮質激素、非甾體消炎藥等對AS進行控制,雖有一定療效,但不能達到完全治愈的目的,且副作用較多,對長期服用的患者易造成肝腎功能損傷及骨髓抑制。生物制劑具有較好的療效,但由于其價格昂貴多數患者無法接受[12]。
AS屬中醫(yī)學大僂、骨痹、腎痹、龜背風等范疇,腎虛督寒是其主要發(fā)病機制,虛實夾雜,多因先天稟賦不足,加之腎氣虧虛,督脈失于溫煦,風寒濕熱之邪侵犯腎督,氣血凝滯,經脈閉阻不通,不通則痛,故而發(fā)病[13]。治以強腎、通督、舒督為要。針刺具有調理陰陽、活血通絡之效,可直接對病變部位作用,使氣血運行,直達病所[14]。督脈為統(tǒng)率諸經之脈,為“陽脈之?!?,陽足則骨正筋柔,一方面與腎關系密切,腎主藏精,主骨生髓,督脈補腎益髓,壯骨強脊,可激發(fā)腎間動氣,扶助正氣,調整臟腑功能,抵御外邪;另一方面,督脈“入絡腦”,可調神,氣游全身,協(xié)調各部[15]。排針刺法為連續(xù)密集針刺,可疏散外邪,疏通經脈,配合針刺阿是穴,因針刺深、數目多、刺激量大、針感強,從而增加疏通經絡作用。因此,本研究應用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可達壯骨生髓、祛寒除濕、益腎通督、協(xié)調陰陽、溫陽柔筋之效,標本兼顧?,F(xiàn)代醫(yī)學研究表明,針刺督脈穴位可改善AS患者炎性反應及免疫功能,排針法可改善神經根周圍淋巴循環(huán)及微循環(huán),促進炎性滲出物吸收,減輕炎性水腫,局部深刺可增強肌肉興奮性,減少神經根與肌腱組織的粘連,增強修復能力,緩解癥狀[16]。
CD4+T淋巴細胞是機體免疫反應的重要細胞,可分化Th17、Th1亞群,Th17可分泌IL-6、IL-17及IL-21等促炎細胞因子,介導細胞免疫;Th1可分泌IL-10、干擾素γ等抗炎細胞因子,介導體液免疫。有研究表明,Th17與Th1失衡在AS發(fā)生、發(fā)展中起重要作用[17]。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組治療后Th17、Th17/Th1均低于對照組(P<0.05),Th1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患者可提高Th1數量,降低Th17數量,恢復Th17與Th1平衡,調節(jié)紊亂的免疫反應。
CK直接與肌肉收縮、腺嘌呤核苷三磷酸(ATP)再生、細胞內能量運轉相關,主要存在于骨骼肌、心肌,在骨骼肌中含量可為心肌的3倍,能反映肌肉壞死、損傷程度[18]。Wnt信號通路與腫瘤發(fā)生、成骨發(fā)育有密切關系,缺失Wnt-10b可降低成骨小梁數量,DVL-2蛋白可將通路信號傳至Wnt信號通路[19]。Natasha S Hamblet等[20]研究證實脊柱畸形與DVL-2表達異常相關。本研究結果顯示,2組治療后血清CK、血漿DVL-2蛋白均較本組治療前降低(P<0.05),且治療組降低更明顯(P<0.05),說明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可降低血清CK水平、血漿DVL-2蛋白含量,改善成骨細胞活性,抑制或減緩骨侵蝕與骨破壞,修復肌端病變。
本研究結果顯示,治療后治療組腰背部發(fā)僵疼痛、腰部活動受限、腰膝痠軟或疼痛、畏寒肢冷、乏力、女子白帶寒滑、清冷,男子性欲減退、陰囊寒冷癥狀評分及總評分均下降(P<0.05),且低于對照組(P<0.05);治療組疼痛VAS下降(P<0.05),且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督脈排針法可改善腎虛督寒型AS患者臨床癥狀,緩解疼痛。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可減少不良反應發(fā)生,安全性高。
綜上所述,督脈排針法治療腎虛督寒型AS,可降低血清CK水平,抑制DVL-2蛋白表達,恢復Th17和Th1平衡,改善臨床癥狀,緩解疼痛。但本研究存在樣本量少、研究周期較短等不足,對遠期療效未進行研究,下一步可擴大樣本量,同時進行長期隨訪,增加研究結果說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