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樂迪
有一種人讓我不知道該怎么相處。他們不是心直口快的那類人,也不會搞那些當面一套背后一套的把戲,更不是伸手黨。他們往往有禮貌有教養(yǎng),有時幽默風趣,甚至很有才氣??墒?,他們會一邊羨慕別人三五成群,一邊在你向他示好時連連退縮:“謝謝,我一個人就好。”
我總是能夠辨識出屬于這類人的磁場。我愿意盡量溫和地、不動聲色地和他們相處,不咄咄逼人地打擾,但也不是毫無感情。如果可以的話,最好全天下的人都能這樣溫柔地對待我們。可是很遺憾,每個人對于溫柔的定義似乎都不同。
剛上大學的時候,一個高中的學姐請我吃了頓飯,我惦記了好幾個月,終于在圣誕節(jié)送了禮物,才覺得心頭輕松??墒强煲谀r,她又送了我一堆復習資料,我滿口道謝,只好回請了一頓午飯。放寒假她主動問我要不要一起訂車票,我想方設法推脫掉了,之后卻又覺得這樣不好,鬼使神差地發(fā)了一大長段話來解釋和道歉。
最后連我自己也覺得有點兒可笑了,隨手發(fā)了一句:“謝謝學姐,不過我這個人可能的確很別扭,做什么都有來有往像還債一樣哈哈哈哈?!?/p>
她回了個笑哭的表情:“怪可愛的。不過有時候也不必算得那么清,人家要是真心想關心你幫助你,哪里就這么在乎禮尚往來?!”
禮尚往來,我太熟悉這種感覺了。不論是生性如此,還是在生活的打磨下逐漸變成了堅不可破的樣子,我們都因為自己太敏感柔軟,而提早建立起厚厚的心理防御,既能保護自己百毒不侵,也因此隔絕了所有可能的關心和親密。別人無心的一句話可以讓我輾轉很久,他人的一點兒小關懷也能讓我記住很久,不敢相信自己是被愛著。
可是社交在某種程度上正是彼此虧欠的往來。你心中的有禮必還,覺得自己達到了盡善至美,卻恰恰有可能將那些親密關系割裂推開。
有來有往是好的,但為了避免結束就拒絕開始則是畫地為牢。人際交往既是我們去認識別人的過程,也是逐漸接納自己的過程,我們從他人的評價里知道自己的存在能夠給別人帶來一些快樂或安慰,相信自己在被人愛著關心著,也相信自己值得這樣被愛。
嚴歌苓說:“心太軟的人快樂是不容易的,別人傷害她或者她傷害別人,都讓她在心里病一場?!?/p>
但內心敏感并不是一件讓人自閉的事情。心理學家做過測試,每5個人中就有一個是高敏感性格。敏感的人往往擁有超常的感知力和共情力,發(fā)現(xiàn)別人發(fā)現(xiàn)不了的情緒和細節(jié),也更容易和別人產生共鳴,更容易被接受。
敏感的我們需要花費更多的時間和精力去相信這個世界是美好的,也要試著去擁抱那些真正能接受我們的不完美的人。
所以,誰說敏感的人就只適合孤獨呢?
編輯/張春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