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歡歡
【摘要】 目的 分析研究乳腺癌根治術后患側上肢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方法 102例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51例。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護理滿意度。結果 研究組患者屈活動度(159.14±18.27)°、后伸活動度(48.41±6.27)°、外旋活動度(78.48±13.16)°、外展活動度(152.26±28.65)°和內旋活動度(73.88±17.15)°均高于參照組的(140.73±18.87)、(40.25±6.68)、(63.25±15.12)、(131.01±28.58)、(62.67±17.5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04%高于參照組的86.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論 給予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行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患者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 明顯提升護理效果, 具有推廣價值。
【關鍵詞】 乳腺癌;根治術;患側上肢;早期康復護理;應用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20.23.074
因乳腺并非是人體的與生命活動有關的重要器官, 所以乳腺癌通常情況下并不具有致命性, 但隨著該病病情的加重, 隨著癌細胞的轉移, 會逐漸危及到患者的生命安全[1]。目前乳腺癌根治術是臨床上治療乳腺癌患者的重要方式之一, 該方式臨床療效顯著, 但會對患者患側上肢功能造成一定的影響, 故而選取科學適宜的護理方法對于促進患者健康的恢復來說至關重要。本次研究主要以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為中心, 重點分析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9年1月~2020年
1月收治的102例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 根據(jù)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為參照組和研究組, 每組51例。參照組年齡31~75歲, 平均年齡(50.45±8.19)歲;研究組年齡32~76歲, 平均年齡(50.67±8.45)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參照組 參照組患者給予常規(guī)護理:對患者和患者家屬進行基礎健康宣教、心理護理, 根據(jù)患者之間的差異性給予飲食護理與運動護理等。
1. 2. 2 研究組 研究組患者在常規(guī)護理的基礎上給予早期康復護理:①臥床期早期康復護理:在手術完畢后的1~3 d, 在腋窩淋巴結清掃的影響之下, 患者的靜脈以及淋巴會出現(xiàn)回流障礙, 會使得患者患側的手臂出現(xiàn)程度不一的功能障礙以及腫脹等現(xiàn)象。這個時候相關護理人員需為患者和患者家屬講明功能鍛煉的重要性, 講明通過科學有效的康復鍛煉方法能夠促進患者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 以此來提升患者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在手術后, 需要將患者的患肢抬高, 在患者采取平臥體位時, 可以引導患者將上臂放置在比自己前胸稍高一些的位置;對于存在嚴重性腫脹的患者, 相關人員可給予適當按摩等, 按摩時需將患者的雙手扣成環(huán)形并將患肢抬高, 方向為由遠到近, 應用適度的壓力進行推進, 按摩3次/d, 持續(xù)時間約為15 min/次[2]。這一時期鍛煉的重點在于提升患者肘部關節(jié)、腕部關節(jié)以及手部關節(jié)的功能, 相關醫(yī)護人員可以指導患者進行握拳、屈肘、伸指、屈腕等訓練, 以此來促進患者各個關節(jié)功能的恢復。②下床期早期康復護理:患者皮瓣下的相關負壓吸引管進行拔除以后, 在相關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和陪同下, 患者可進行適度的下床活動。這段時期主要鍛煉的是患者肩關節(jié)功能。首先在手術完畢后的3~4 d, 醫(yī)護人員可以指導患者坐起并適量做一些屈肘運動;在手術后5 d, 醫(yī)護人員可以將患者用來固定上肢的胸帶進行解除, 嘗試將手掌向同側耳部與對側肩部進行觸摸;在手術后9~10 d, 醫(yī)護人員對患者進行切口縫線拆除以后, 可以指導患者將患側上肢抬高, 將自己的手掌嘗試放置在對側肩部, 取健側手掌將自己患側的肘部托住, 緩慢將患者患側上肢進行提升, 一直到與患者肩部保持持平;在手術后14 d, 醫(yī)護人員可指導患者將患側手掌在自己頸后放置, 緩慢抬高患者的患側上肢, 從低頭位開始逐漸轉換為抬頭挺胸位, 直至患者能夠將患側手掌從自己的頭頂越過并且成功與對側的耳朵觸碰為止[3]。為了進一步提升患者的肩關節(jié)活動度, 患者還可以在相關醫(yī)護人員的指導之下進行扶墻鍛煉, 以此來對自身的患側上肢功能進行提升等。③出院后上肢早期康復護理:患者出院以后還需要繼續(xù)進行功能鍛煉, 可對上述鍛煉內容進行重復, 尤其是通過扶墻來將患側上肢進行抬高的鍛煉, 可以逐漸促進患者的肩關節(jié)功能逐步恢復到正常水平。另外, 為了促進患者的各項功能、運動能夠更自然、更協(xié)調和更輕松, 患者還可以進行如下所示的功能鍛煉:對上肢進行旋轉運動, 患者的患側上肢應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 將五指伸直并進行并攏, 從身體前方開始緩慢抬升至最高點, 再繞身體外側緩慢恢復成訓練開始時的狀態(tài)。在對患側上肢進行舉高時患者需要使上肢盡量伸直, 確保動作的連貫性, 避免出現(xiàn)彎曲, 同時也可以采取反方向展開訓練;將上肢后伸, 患者的患側上肢應保持自然下垂的狀態(tài), 將五指伸直并進行并攏, 將患者上肢從身體后側開始緩慢上升到最高點等[4]。
1. 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護理滿意度。通過專用量角器對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的活動度進行評估, 主要包括屈活動度、后伸活動度、外旋活動度、外展活動度和內旋活動度等, 各項活動度均與康復效果呈正比[5];通過本院自制滿意度調查問卷評估兩組患者的護理滿意度, 問卷滿分為100分, 當分數(shù)>90分時為滿意, 當分數(shù)為70~90分時為基本滿意, 當分數(shù)<70分時為不滿意, 總滿意度=(滿意+基本滿意)/總例數(shù)×100%。
1. 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shù)據(jù)。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肩關節(jié)活動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屈活動度(159.14±18.27)°、后伸活動度(48.41±6.27)°、外旋活動度(78.48±13.16)°、外展活動度(152.26±28.65)°和內旋活動度(73.88±17.15)°均高于參照組的(140.73±18.87)、(40.25±6.68)、(63.25±15.12)、(131.01±28.58)、(62.67±17.56)°,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 2 兩組患者護理滿意度比較 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04%高于參照組的86.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3 討論
乳腺癌是臨床上常發(fā)生的一種女性乳腺疾病, 女性乳腺的組成部位包括乳腺腺體、纖維組織和皮膚, 在所有乳腺癌患者中女性患者所占的比例可高達99%[6]。乳腺癌目前在臨床上尚未給出明確的病因, 一般情況下認為存在乳腺癌高危因素的女性患有該病的幾率更高, 該病在臨床上常見的癥狀有乳腺腫塊、皮膚改變、乳頭、乳暈異常、乳頭溢液、腋窩淋巴結腫等, 目前該病在臨床上主要的治療方式為乳腺癌根治術[7]。
乳腺癌根治術治療乳腺癌患者的臨床療效顯著, 但是同時也會對患者的上肢功能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 由此, 對患者展開早期康復護理具有重要的意義。早期康復護理是為了促進患者各項功能和身體健康的恢復而進行的一系列鍛煉方法[8]。給予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早期康復護理, 從臥床期、下床期和出院后上肢早期康復護理等多個方面展開干預, 致力于最大程度上促進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復, 提升患者的生活質量和預后效果。本次研究結果表明, 研究組患者屈、后伸、外旋、外展、內旋活動度均高于參照組,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患者護理滿意度98.04%高于參照組的86.27%, 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說明早期康復護理的應用有利于促進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
綜上所述, 給予行乳腺癌根治術患者早期康復護理能夠有效促進患者患側上肢功能的恢復, 能夠明顯提升護理效果, 具有推廣價值。
參考文獻
[1] 方仁桂, 王建軍, 占小平, 等. 術后早期、階段性功能鍛煉對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患側上肢功能恢復的影響. 重慶醫(yī)學, 2017, 46(21):2917-2920.
[2] 彭淑華, 鐘安英. 乳腺癌改良根治術后綜合護理的應用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11):1490-1492.
[3] 但慧芳, 楊艷英, 何鳳霞, 等. 快速康復在乳腺癌圍術期護理中應用的效果.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8, 37(19):2643-2646.
[4] 陳美華, 歐曉靜, 林偉寧. 微信平臺用于乳腺癌患者術后健康教育的效果觀察. 中國基層醫(yī)藥, 2019, 26(11):1392-1394.
[5] 劉莉, 陶鴻雁, 王麗君. 加速康復外科護理在乳腺癌圍手術期護理中的應用. 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9, 12(5):602-605.
[6] 殷萍, 張媛媛, 楊慧, 等. 壓力泵物理療法治療乳腺癌術后不同程度上肢淋巴水腫的療效分析.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7, 36(24):3451-3453.
[7] 陸柳營. 一種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鍛煉輔助工具的設計與應用. 中華現(xiàn)代護理雜志, 2018, 24(35):4228.
[8] 劉芳梅, 鐘雪瓊, 唐海平. 康復樹涂鴉秀聯(lián)合漸進康復操在乳腺癌患者術后功能恢復中的應用研究. 國際護理學雜志, 2019, 38(14):2209-2212.
[收稿日期:20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