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些年,隨著素質教育在小學教育階段的持續(xù)推進,社會各界越來越關注小學音樂教學。在二十一世紀,對于小學音樂長期教學而言,傳統(tǒng)教學方式所取得的教學效果顯然無法達到預期效果。也正是因此在我國小學音樂教學過程中,諸多音樂教師開始嘗試運用律動教學,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文章從小學音樂教學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具體意義入手,基于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基本原則探討如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更好地應用體態(tài)律動,希望能夠以此為諸多小學音樂教師更好地開展音樂教學提供參考依據。
關鍵詞:小學音樂教學;體態(tài)律動;運用;措施
一、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tài)律動的運用價值
(一)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地應用體態(tài)律動,意味著小學音樂教師將充足的體驗機會提供給小學生。通過體驗,小學生在充分表達肢體語言的過程中不僅僅理解、認識了音樂,其學習音樂的主觀能動性被充分地發(fā)揮了出來,還對音樂基礎知識通過模仿教師教授的肢體動作完成了學習。比如在課堂上小學音樂教師對音樂片段隨機播放指導學生即興表演,學生通過自身的理解配合表演能力將音樂片段表演出來,非常有利于學生對音樂進行深層次的認識。
(二)有利于音樂知識更加形象生動
強烈的求知欲是大多數小學生都具備的,但是他們很難長時間集中注意力,且對于抽象概念的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運用律動教育于音樂課堂教學中時,可以生動形象地向學生展示抽象的樂理知識。比如在教授節(jié)奏相關知識時,對于七個音調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利用肢體動作來替代,小學生只需要對相關的動作掌握,相關的樂理知識也就被他們可以更快、更好地掌握,小學音樂課堂教學質量在此情況下就可以得到充分的保障。
(三)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小學生大多數都很難集中注意力,在此情況下小學音樂教師如果還是采用原有的教學模式,在教授音樂知識時采用跟唱的教學方法,則很難吸引小學生的注意力,小學音樂課堂教學效果很難達到預期。如果小學音樂教師將體態(tài)律動引入到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引導小學生進行肢體動作,小學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被吸引到課堂教學中,教學氛圍也變得更加愉悅、輕松,小學生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和熱情也會因此被激發(fā)出來,對他們的音樂知識學習非常有利。
二、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基本原則
作為人類共同的語言,音樂是除了語言之外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溝通的又一橋梁。在運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方法于小學音樂教學中時,小學音樂教師需要遵循以下幾點基本原則。
(一)主次分明
音樂作為事物存在,必然有兩面性。因此小學音樂教師運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時,需要對尺度有效把握,做到主次分明。對于小學音樂教學而言,體態(tài)律動教學方式只是起到輔助教學的作用。小學音樂教師不可將大量的教學時間用于體態(tài)律動教學方式的應用方面。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教學的主體從始至終都是學生,只有音樂教學中學生的參與度切實提高、學生掌握到所學的音樂知識,體態(tài)律動教學的目的才算達到。
(二)注意時間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小學音樂教師如果要運用體態(tài)律動,就必須要合理地分配課堂教學時間,確保在實際應用體態(tài)律動時對其所占用的課堂教學時間充分把握。如果在小學音樂教學時,音樂教師花費大量的時間在體態(tài)律動教學方面,而對音樂教學實質忽略,很容易形成僵硬、固定的教學觀念,從而負面影響小學音樂教學。
(三)與音樂教學相結合
作為教學方法,體態(tài)律動不是單一的,小學音樂教師在音樂課堂教學上應用體態(tài)律動時想要確保教學目標能夠有效地達到,則需要有機地結合音樂和律動,避免學生的音樂學習過度地依賴“跳”。此外,小學音樂教師還需要慎重地選擇音樂,盡可能確保選擇的曲子做到具備律動感的同時曲調適宜,為體態(tài)律動模式的合理編排提供保障。
三、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有效運用體態(tài)律動的具體措施
(一)指導學生把握音調節(jié)奏
小學音樂教師在開展音樂教學時,需要指導學生完美結合節(jié)奏和音調。在運用體態(tài)教學時,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嘗試讓學生在體現節(jié)奏和音調時使用肢體活動。比如筆者在講授四分之一節(jié)拍強弱關系時,就選擇使用體態(tài)律動示范,對節(jié)拍強弱關系通過拍手來示范。這樣的教學方式應用,一方面避免了音樂教學成為單純理論知識的傳授,小學生喪失學習音樂知識的積極性,另一方面還生動形象地表達了音樂基礎理論知識,讓學生更加清楚地了解、掌握節(jié)奏和音調。
(二)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展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tài)律動時,非常關鍵的一點就是需要促進學生的個性發(fā)展。小學音樂教師在應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時,需要盡可能地促進每一個學生融入課堂教學中,盡可能地對學生的個性、特點了解,因材施教。在教學的過程中,小學音樂教師一方面需要將展示和發(fā)展個性化的機會提供給小學生,另一方面則需要及時地糾正和表揚個別學生,盡可能地促進每一個小學生都在音樂課堂教學中有所成長。
比如筆者在教授《長鼻子》這首音樂時,在歌曲播放之后會引導學生對小象和大象進行模仿,一方面對學生的表演能力、想象力進行培養(yǎng),另一方面則是幫助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理解音樂。這對于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非常有利。
(三)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
在小學音樂教師中應用體態(tài)律動教學,還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創(chuàng)造力。小學音樂教學不僅僅需要將音樂知識傳授給學生,還需要對學生的內心體驗和音樂欣賞能力進行培養(yǎng)。比如在教授《我是人民小騎兵》這首歌時,筆者就嘗試引導學生分析歌曲,讓其想象自己是一名小騎兵,然后通過動作表演出來。這既能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又能保證學生在音樂創(chuàng)作中發(fā)揮自身的創(chuàng)造力。
四、 結語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tài)律動所發(fā)揮的作用非常重要,其不僅有利于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認識、讓音樂知識更加形象生動,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因此,小學音樂教師可以嘗試通過指導學生把握音調節(jié)奏、促進學生個性發(fā)、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等措施,來提高體態(tài)律動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具體運用,提高小學音樂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黃玲.互動,課堂的本質:小學音樂課堂中師生互動策略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3(23).
[2]王琴.律動校園,音樂綻放:聲勢律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運用[J].北方音樂,2018(16).
[3]張珺.在小學音樂教學中訓練體態(tài)律動的研究與實踐[J].教育觀察,2016(6).
作者簡介:
黃曉梅,廣西壯族自治區(qū)南寧市,南寧市虹橋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