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寅霄 邵雷
【摘要】烏合之眾作為法國社會學家勒龐所提出的社會心理學名詞,隨著社會的進步被逐漸發(fā)現(xiàn)存在于各個角落。而在當下,網絡作為不可忽視的群體聚集處與發(fā)生點,擁有了可與現(xiàn)實媲美的群體力量,并受一些輿論的引導,產生不少負面效果,對于社會和個人都是一場“暴力的狂歡”。本文旨在分析網絡中的烏合之眾現(xiàn)象,揭示網絡暴力背后的社會心理學成因,并提出應對網絡暴力中的烏合之眾的方式。
【關鍵詞】網絡暴力? 烏合之眾? 社會心理學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現(xiàn)實中的暴力被法律逐漸約束起來,這樣的大范圍群體無意識或者群體暴力已經很少耳聞。但是由于“人類的本能是尋求并使用暴力”,在現(xiàn)實的宣泄口被封閉之后,社會群體們急于尋找新的宣泄點,而網絡因其匿名、虛擬、低成本高效的特點自然成為了新興的暴力聚集點,迅速演變?yōu)樾碌谋┝ぞ?,上演了一幕又一幕鬧劇或者悲劇。
由于我國網民基數(shù)大、社會復雜,網絡社會的群體心理現(xiàn)象表現(xiàn)得更加明顯,在近些年從各個層次均爆發(fā)了現(xiàn)象級的暴力事件,其中如“藥家鑫案”第一次出現(xiàn)網絡輿論影響法律判決,“德陽女醫(yī)生自殺”事件之中的多次反轉,“浙江大學王耀輝學生干部”事件引發(fā)的網絡大字報現(xiàn)象,均是“烏合之眾”現(xiàn)象下的網絡暴力。
因此,我們可以看到即使時代相距甚遠,勒龐的群體思想仍可以為分析網絡社會中的群體行為提供堅實理論依據(jù),為此研究網絡群體的心理特征,或許可以給我們帶來新的啟發(fā)。
一、網絡群體與其社會心理
(一)網絡群體的定義
群體是一個看似簡單實際包含諸多元素的概念。根據(jù)勒龐所說,群體具有兩個基本特點:一是群體伴隨著個體個性的喪失;二是群體中個體都具有相同的情感和目標。只有同時具備了這兩個條件,才算得上是真正的群體,否則即使體量再大,也不能算作群體。在網絡上,隨著大數(shù)據(jù)產業(yè)的發(fā)展和人工智能算法的升級,懷有同樣興趣和目標的人們會自然而然的被自己感興趣或觀念相同的信息吸引而聚集到一起,并且讓人們產生“我不是一個人,我有一群志同道合的戰(zhàn)友”的心理暗示。根據(jù)《2017年中國互聯(lián)網用戶調查》,約83.76%的用戶認為自己使用過程中看到的基本是自己想要的情緒,這使得我們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認為網絡群體具有相同情感和目標的特點。同時,在每一次網絡事件中,作為群體中的“烏合之眾”,大量個體的獨立思考特性幾乎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不經思考的跟風,這也符合群體“個體個性的喪失”的特點。
(二)網絡群體心理
網絡所具有的虛擬性、匿名性、門檻低和監(jiān)管較困難的特點決定了因其聚集的網絡群體有更大的傾向出現(xiàn)群體極化。因此,網絡群體社會心理是基于互聯(lián)網時代的背景,通過網絡媒體的傳播媒介進行聚集,形成共同的價值觀和行動方式,并最終使得群體之中的個體對群體產生依戀、認同,形成共識,發(fā)揮引導人的預期效果。
二、網絡輿論中的烏合之眾
近年來網絡暴力事件頻發(fā),輿情反轉司空見慣。這正是由于網絡中每個人都樂于發(fā)聲,都做發(fā)言者,但很少有人樂于思考所造成的。只需要少數(shù)善于造勢或者抓住大眾痛點的“意見領袖”進行帶領,眾多烏合之眾就會群起而攻之,立刻可以上演一場烏合之眾的狂歡。值得一提的是,在本文中我們所討論的網絡暴力是廣義的“未經思考而引發(fā)的惡劣性群體事件”,與暴力的初始動機無關。
(一)網絡謠言的傳播
網絡暴力頻發(fā)的一大重要原因就是謠言的屢禁不止,而為了吸引關注和點擊,以微信公眾號和新聞獨立編者為代表的自媒體成為謠言制造和傳播的主力軍。然而,我們不能忽視了普通網民在謠言傳播中產生的力量。謠言作為一種集體現(xiàn)象,需要公眾的廣泛參與。在具有一定影響力的網絡媒體的引導下,網民們容易對最先接觸到的消息先入為主地產生“它是真理”的心理錯覺,進而進行觀點跟隨。例如2018年發(fā)生的重慶公交墜江事件,在新聞傳播初期,因部分媒體杜撰出“小轎車高跟鞋女司機逆行駕駛導致公交墜江”的謠言,再加上所配照片的引導暗示,大量不明真相的網民跟帖對女司機進行謾罵和人身攻擊,對本為受害者的轎車司機名譽在成了嚴重影響。
(二)“弱勢”形成的暴力
社會環(huán)境對人們的網絡行為有重大影響,網絡暴力的對象也是諸多社會焦點的反應。當前高壓快節(jié)奏的生活和利益分配不均、貧富差距擴大等社會問題成為人們心中焦慮的普遍來源,而這種焦慮和不滿逐漸積累無法疏解時,負面情緒將升級為心理的整體失衡感,并造成“我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和受害者”的思維定勢。2010 年底《人民論壇》雜志一項問卷調查顯示,近半數(shù)黨政干部受訪者自稱“弱勢群體”,而有這種感覺的公司白領受訪者達57. 8%,知識分子受訪者達55. 4%。新京報調查更是顯示,有八成人認為自己是弱勢群體中的一員。帶著這樣的思維定勢,當人們在網絡上找到帶有社會焦點的事件時,人們會喪失持有逐漸的本能,不自覺的將自己代入事件中看似弱勢的一方并將另一方作為宣泄不滿情緒的對象,造成網絡暴力。正如前段時間發(fā)生的“德陽女醫(yī)生”事件,由于帶有 “兒童”、“醫(yī)生”等社會敏感標簽,原本正常的“被騷擾方過度防衛(wèi)”與“騷擾方批評教育”程序被攪亂,無主見的“烏合之眾”們對醫(yī)生進行惡意攻擊,對當事人進行高強度謾罵,最終造成法律程序被打斷,被騷擾方自殺身亡的局面。
三、網絡暴力的社會心理特征
當網絡團體具備了網絡群體形成條件之后,便會表現(xiàn)出一些群體心理特征。盡管每個個體在受詢問時都會否認,但是事實上他們都在被同化的路上,而一旦同化完畢,便是“網絡暴力”的使用者。
(一)集體無意識
群體無意識是當群體行為發(fā)生的基本心理狀態(tài)。雖然網絡群體中個體的絕對差異很大,但他們卻擁有相似的本能和情感,構成了群體性格的基礎特征,并由無意識的群體因素所支配。故此,我們通??梢钥吹降氖牵后w這一個大的有機體,無法表現(xiàn)出它組成個體的才智與個性,只能表現(xiàn)出最原始、最簡單的情緒——以謾罵、詛咒、勢不可擋的本能發(fā)泄情緒。并且在釋放之后,往往很少的參與個體會記得當時的暴行,甚至一定程度上還會對其進行“美化”,抑或是選擇性遺忘。正如勒龐所說:“你問他們,這件事發(fā)生了嗎,他們會說‘是的先生,但你問他們是他們做的嗎,他們會說‘這肯定不是,我們做的是最偉大的事?!?/p>
(二)具有感染性的從眾行為
群體是一個難以預測的有機組合體,一方面群體會對個體的個性產生抑制,另一方面?zhèn)€體的情感和行動又具有感染性。即使是軍隊中最不起眼的小兵,所產生的恐懼畏戰(zhàn)情緒也足以引發(fā)全軍的嘩變。而當這種個體的情緒感染了群體之后,這時又會反過去作用每一個個體,強度甚至可以使個人為集體利益而犧牲個人利益。在網絡群體中,一個符合主流認知的觀點在心理層面是極具感染性的,一旦這個觀點被廣泛傳播,人們心里會更傾向于關注“我所認為應該發(fā)生的結果”,而忽略真正的事實。正是由于這一特點,網絡群體極易被煽動,只需要一些簡單的詞語去誘發(fā)他們之中幾個人的沖動,就可以激活一個群體的想象力。
(三)過度、單純且短暫的情緒
勒龐指出:“人一旦到了群體之中,智力就嚴重下降,為了獲得所謂的認同,愿意拋棄是非觀念,用智商去換那份讓人感到安全的,歸屬感。”也就是說,群體的智力相當于在組成個體中取的“短板效應”,所以這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體的智力能力,因此群體所能理解和表達的情緒也是趨于過度、單純和短暫的。并且正因為這個特點,導致其和感染性相輔相成,加強這一情緒。離群索居的人,心生厭惡和反對意見,根本不會有任何傷害,也不會受到任何提防;而處于群體中的個人,一旦有了這種情緒,則會受到外界的密切關注——因為其很容易迅速演變?yōu)槿后w的暴怒。所以我們能看到的,例如公交車給老人讓座這樣一件生活中的小事,若只是流傳在現(xiàn)場,很快就會消弭,但一旦被放到網絡中,便存在引出幾個二次加工過度聯(lián)想的觀點的可能,并且這些觀點很容易披著所謂“民意”的外衣迅速擴散引發(fā)狂潮。
四、網絡暴力與烏合之眾的規(guī)避
(一)現(xiàn)實制度的完善
上文提到,網絡暴力是由于人們對現(xiàn)實感到不滿,積怨已久后在網絡上盲目跟隨他人的觀點而淪為烏合之眾后產生的。歸根結底,現(xiàn)實生活中存在的種種問題和缺陷是網絡暴力的重要來源。所以,減少現(xiàn)實中的不道德和不公平現(xiàn)象、完善社會制度成為了規(guī)避網絡暴力的有效手段。同時,應建立對社會的焦慮和不滿的宣泄渠道,避免人們應在現(xiàn)實中缺少支持轉而在網絡上尋求私力救濟,并且在情緒的相互影響下底線被逐漸突破,最終由尋求道德秩序演變?yōu)榘l(fā)泄憤怒的快感。
(二)網絡輿論領袖的正確引導
勒龐書中提到,“領袖及其觀念還有一種神秘莫測、難以抗拒的力量, 那就是名望。名望是一切權力的主因, 其支配力會麻痹人們的批判能力, 讓群體心中充滿驚奇和敬畏。”因此若能較好地引導網絡領袖的形成及其激發(fā)行為,便可以達到規(guī)避網絡暴力事件發(fā)生的作用。同時主流媒體也應及時公正發(fā)聲,特別是面對謠言時,在不造謠不傳謠的基礎上利用自身的影響力努力破除謠言,樹立網絡公信力,爭取成為網絡輿論中的長期輿論領袖。
(三)網絡個體應掌握的能力
從群體心理特征可以看出,個體在面對團體趨勢裹挾時,若能暫時跳出自身利益圈及思考定勢對問題進行分析處理,有助于避免陷入群體無意識狀態(tài)。同時對于輿論領袖應持辨證看待的態(tài)度,不可全信,不可全疑,需經過審慎分析、多方資料綜合比較之后再進行決斷,有助于避免沖動從眾行動。與此同時,若發(fā)現(xiàn)已成為網絡暴力的作用對象,需明了群體“情緒短暫化”的特點,避免應勢發(fā)聲,以助長或再次誘發(fā)群體暴力,在經過一段時間冷靜期之后,聯(lián)系主流輿論及主要中立輿論領袖進行聯(lián)合發(fā)聲,進行有利回擊及解決問題。
參考文獻:
[1]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M].馮克利,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 2014.
[2]侯玉波,李昕琳.中國網民網絡暴力的動機與影響因素分析[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
[3]祝琴.淺析群體心理——讀勒龐《烏合之眾-大眾心理研究》[J].企業(yè)導報,2010,(01).
[4]潘云夢,卜建華,張宗偉.微媒體環(huán)境下當代青年網絡暴力現(xiàn)象的社會心理學分析[J].山東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7.
[5]孫伊柔,唐昌維.當前網絡暴力的心理成因及對策研究[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9.
[6]雷英.論當前網絡暴力生成機制及規(guī)避、防范對策——以“優(yōu)衣庫事件”為案例[J].新聞研究導刊,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