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興路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這些古話告訴了我們“讀”的重要性,打開課本,每篇課文的課后練習第一題就會有幾行顯眼的字:“朗讀課文、背誦課文或者是分角色朗讀課文”。從這個課后練習的安排來看,體現(xiàn)了“讀”的重要性,語文教學要“以讀為本”,并強調(diào)“讀”必須在課堂教學中展開。
“讀”并不是嘴上讀過,有所發(fā)聲就行,在讀書的過程中,也講求走心、過腦,更不是古時候教書先生們的那種搖頭晃腦、不厭其煩的泛讀。走進教室,聽一聽,同學們朗讀的聲音拉得特別長:“春一色一滿一園一關—不—住——”,聽著就覺得沒有一點生氣,再看一看,有的同學沒精打采,有的不停地說話,有的讀望天書,還有的眼睛皮直打架,讀過之后什么也不理解,這種現(xiàn)象頻頻發(fā)生,這一切引起我的思考,怎樣來改變這一現(xiàn)狀呢?一開始無從下手,經(jīng)過不停的思索實踐,我找到了方法,那就是“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促悟”。
讀書百遍,其義自見,這個“百”字,就是指多讀,多種讀法交替,但這里的多并不是說要讀100遍或者更多,并不是每節(jié)課都要讓學生讀得口干舌燥。我的理解是要讓學生在讀的方面有足夠的時間,加大學生“讀”能力的培養(yǎng),這樣不但可以提高學生口語交際的能力,還能增強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就拿我們課本中的“口語交際”來說吧,就是要我們?nèi)ヒl(fā)學生說話的欲望,有了這個欲望,學生就會有一個組織語言的過程,通過這個過程學生就會把平時積累的語言用上來,脫口而出,就好似寫作時,一個個詞突然躍然紙上似的,要做到這一點可不太容易,它是與學生平時的“讀”是分不開的,這就顯現(xiàn)出了“讀”的重要性,它是說和寫的催化劑,因為“讀”不但可以不斷增加語言積累,還可以規(guī)范學生的口頭語言。
我們常常在評課的時候提到“要重視朗讀,多種方式的讀”,朗讀的方法不只一種,一堂課要生動有趣,就要恰到好處的運用不同的方法。教學對話為主的文章時,我們可以讓學生先用不同顏色的筆畫出任務對話的內(nèi)容,讓學生首先理清各自的語言,然后可以同桌分角色練讀,也可以進行小組分角色讀,甚至可以在充分讀并有所悟的基礎上排練課本劇,這樣學生讀起來就不會泛味,而且會越讀越有興趣。
在教學寫景的文章時,“創(chuàng)設情境”就更加顯得重要了,特別是一些學生根本沒去過,不了解的地方,更需要老師幫助他們走進文本,走進情境。在上《黃山奇松》這一課時,我把“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為本”貫穿在整個教學當中,在教學中教會學生“讀”的方法,讓學生學會初讀、細讀、美讀、精讀。從讀的當中體會黃山松的奇,在不斷深入閱讀中解決問題,識字,并理解課文內(nèi)容。首先是我把“黃山松”帶進了教室,一幅幅精美的“黃山松”的圖片,一下子把學生們的注意力集中起來,并且讓他們用自己的形容一下看到的“黃山松”,通過這些讓學生整體感知“黃山松”的“奇”,然后圖文結合初讀課文。第二次細讀課文,我出示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圖片,讓學生選擇自己最喜歡的一棵松,并且交流一下自己喜歡這棵松的原因,這是我創(chuàng)設的又一情景,然后讓孩子去文中找找分別描寫這幾棵松的句子,進行研讀,和同桌練讀,看誰讀出對這棵松的喜愛,看誰讀書這棵松的特點。幾輪讀下來,學生首先解決了字詞,朗讀也十分流暢,更能抓住黃山三大奇松各自的特點,并能通過朗讀來表現(xiàn)。我認為這種“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促悟”的教學方法改變不分主次,逐句講解,逐段分析的繁瑣現(xiàn)象,就可以把時間節(jié)省下來,給“讀”創(chuàng)造了時間。通過分組讀、領讀、競賽讀、默讀、大聲讀、個別讀、輪讀、開火車讀等多種形式讓學生多讀書,值得強調(diào)的是這些讀的方法離不開情景的創(chuàng)設。
在讀的過程中,我們還要注意把讀和語文實際活動結合起來,做到讀前有要求,讀中有指導,讀后有反饋,這樣一來,學生學有所獲,教學事半功倍,又何樂而不為呢?教學在“創(chuàng)設情景,以讀促悟”當中進行,在“美讀”“精讀”的過程中得到展現(xiàn),“美讀”在“以讀促悟”中也非常重要,讀出文字美、讀出音韻美、讀出情感美,當然,不一定是每篇課文都要讀得婉轉動人,清澈如鶯,我在我看來,只要讀出文字體現(xiàn)的情感,讀出文章的韻味就是“美讀”。
“創(chuàng)設情境,以讀促悟”,這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一種教學方法,讓我們得語文教學不再死板、課堂講解不再瑣碎,讓學生更有興趣投入到學習當中,展示學生們的童趣,童聲,童真,在“以讀促悟”中,不單單是理解課文情感,更讓老師、學生、作者在情感上有所共鳴。運用起來吧,“創(chuàng)設情境、以讀促悟”,它會讓我們得語文課堂更加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