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華明
內容提要 方言的運用是《白鹿原》的顯著特征之一,如何準確傳達方言的意義也是一大翻譯難題。本文以翻譯目的論為理論指導,以《白鹿原》法譯本為研究對象,對比分析譯文和原文,發(fā)現譯者的方言翻譯策略以歸化為主,實現了翻譯預期目標。這種翻譯策略對中國文學作品的外譯乃至對外文化傳播都具有一定的現實借鑒意義。
方言是中國文學作品尤其是鄉(xiāng)土文學的重要特征之一,這類文學作品的外譯始終是制約中國文學走向世界的瓶頸之一。2012年,法國的瑟伊出版社(Editions du Seuil)出版發(fā)行了《白鹿原》法譯本,標題為Au pays du Cerf blanc,這是《白鹿原》的第一個也是目前為止唯一的西方語言譯本。該譯本的質量較高,文字流暢,具有很強的可讀性,成功再現了關中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原作蘊含的思想內涵,受到了法國評論界和讀者的好評。
《白鹿原》法譯本的譯者為法國波爾多第三大學中文系教授邵寶慶和法國翻譯家索朗熱·克呂維耶(Solange Cruveillé)。法方譯者具有母語天然優(yōu)勢,熟悉譯文讀者的認知語境,了解他們的審美情趣①曹明倫.《關于對外文化傳播與對外翻譯的思考——兼論“自揚其聲”需要“借帆出?!薄?外語研究,2019(5):80.,中方譯者能夠準確把握原文意義,最大程度上避免理解失誤造成的錯譯、漏譯等情形,雙方合譯的模式保證了譯文質量,也具有較高的研究價值。本文以《白鹿原》法譯本為平行語料庫,在翻譯目的論的指導下,以具體案例來分析譯者的方言翻譯策略,以期為中國本土文學外譯提供借鑒。
維米爾(Vermeer)在20世紀70年代末提出了翻譯目的論,他指出翻譯是一種具有目的性的跨文化交際活動,它創(chuàng)造出的文本應當能夠在目的語文化語境中實現特定功能,滿足目的語受眾的期待和要求,譯文是否充分實現了預期目標成為評判翻譯的標準。維米爾提出翻譯要遵循“目的原則、連貫原則和忠信原則”,其中目的原則最為重要。在目的論視域下,受眾是決定翻譯目的的最重要的因素②王玉娟.《目的順應與翻譯策略選擇》.上海翻譯,2019(4):35.,譯者必須考慮受眾的心理預期、文化背景等因素,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保證譯文文本內部的連貫、原文和譯文之間的連貫。值得注意的是,行文流暢是國外評論翻譯作品的主要標準,“普通讀者并不關心譯文是否忠實再現了原作風貌,也不在意原作者的語言身份”③黃勤,劉曉黎.《譯者行為批評視域下〈肥皂〉中紹興方言英譯策略對比分析》.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42(4):139.。
諾德(Nord)在維米爾的目的論基礎之上,提出了“忠誠”原則,即譯者應當忠于源語和目的語雙方。作家同意作品被譯成外語,渴望得到更多讀者的認同,因此在對原作者忠誠的前提下,譯者要保證譯文的可讀性,盡量消除妨礙讀者理解的障礙,擴大讀者群體。除了受眾(讀者)和原文作者的目的之外,譯者在選擇翻譯策略時也要考慮翻譯贊助方或發(fā)起人的目的,例如出版商為翻譯活動出資的目的是追求經濟、社會或文化利益,并決定譯文是否能與讀者見面④王玉娟,前揭書,第36 頁。。譯者必須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各種目的,然后選擇是以目的語讀者為中心的歸化策略,還是讓讀者向作者靠攏的異化策略。
方言是呈現一個地區(qū)的風土人情和地域文化的重要手段,作為鄉(xiāng)土文學的代表作,《白鹿原》中的關中方言詞更是多達286 個⑤劉洋.《〈白鹿原〉關中方言詞研究》.陜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5.,關中地區(qū)位于陜西中部,現代關中方言以西安話為代表,具體不再贅述?!栋茁乖分械臄⑹抡Z言和人物口語中的方言詞句可分為方言名詞、方言動詞、方言形容詞、方言習語等,其中以方言名詞的種類和數量最多、最能反映當地民俗文化。《白鹿原》中呈現的是作者陳忠實加工之后的文學方言,“不僅有地域特點,還夾雜有明顯的社會文化的痕跡”⑥姜靜.《老舍〈茶館〉中的北京方言及其英譯解析》.語言與翻譯,2013(1):48.,展現了關中地區(qū)所特有的民俗文化,強化了故事內容的真實性,凸顯了白嘉軒、鹿子霖、黑娃等主要人物的鮮明個性,增強了作品的現實性、批判性和感染力,并產生了西北鄉(xiāng)土文學特有的幽默效果。
方言是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重要載體,中法兩國在語言文化上的巨大差異給方言的翻譯帶來了諸多障礙。譯者如何選擇恰當的翻譯策略,方言特征能否以及如何體現在譯文中,便成為許多學者思考的問題。波蘭學者貝雷佐夫斯基(Berezowski)把譯本語篇的銜接與連貫、譯本與文本語境的相關性、譯入語語境的可接受性等作為方言翻譯的標準,并歸納出十種方言翻譯策略⑦桑仲剛.《方言翻譯研究:問題和方法》.外語教學與研究,2015,47(6):936.。黃忠廉提出了源語言方言→目的語方言直接轉換、源語言方言→源語言標準語→目的語方言間接轉換等七種方言翻譯程式⑧黃忠廉.《方言翻譯轉換機制》.北京理工大學學報,2012,14(4):144-151.。黃勤和劉曉黎指出方言的標準化譯法雖然備受批評,在實踐層面卻成為一種翻譯共性⑨黃勤,劉曉黎,前揭書,第139 頁。。姜靜認為方言根植于特定的社會文化背景之中,無論何種翻譯策略都無法將其特色和含義完全移植到譯文中⑩姜靜,前揭書,第52 頁。。
從翻譯策略來看,《白鹿原》法譯本中的方言翻譯呈現出“歸化為主、異化為輔”的特征。從結果來看,雖然方言的“部分文學功能和形式特征被淡化甚至消除”,但譯文保留了原文的“所指意義和交際意義,有效傳遞了關鍵信息,讀起來簡潔流暢”?黃勤,劉曉黎,前揭書,第139 頁。,滿足了出版社、原著作者和讀者的預期和要求。筆者以翻譯目的論三原則為指導,選取具體案例來分析《白鹿原》法譯本中的方言翻譯。
目的原則是翻譯目的論中最重要的原則,翻譯目的決定了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采用的方法,評價譯文的標準不再是單純的對等。《白鹿原》法譯本的譯者所采取的各種翻譯策略均可體現這一原則,筆者在這一部分中僅選擇最能直接體現目的原則的三種翻譯方法:簡化、省略和擴展。
“譯文瑣節(jié)的過度詮釋會影響讀者閱讀的興奮慣性,折損翻譯作為跨文化交際手段的效度”?施冰蕓.《典籍英譯策略的文化哲學之維—劉師舜〈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英譯本研究》.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19,271(5):72.,對于原文中不言而喻的重復信息、不符合目的語表達或思維方式的詞句,在不影響原文意義的前提下,譯者可將其簡化或省略,突出故事主線,避免譯文晦澀冗長。在某些情況下,譯者需要根據具體語境,適當增加一些詞句信息,盡可能忠實表達原文意義,幫助目的語讀者理解譯文。
(1)簡化
例1:眼里的活光很快收斂,又是一臉垂死的神色,嗷嗷嗚嗚狗一樣的叫聲又從喉嚨里涌出來。(陳忠實1997:8)
譯文:La lueur de vie qu’on avait pu voir dans ses yeux disparut subitement,laissant place à un vilain rictus,et il se remit à hurler à la mort.(Chen Zhongshi 2012:18)
“嗷嗷嗚嗚”這個動物擬聲詞生動描繪了白秉德在彌留之際被病痛折磨的場景。由于法語中沒有對應的擬聲詞,譯者將“嗷嗷嗚嗚狗一樣的叫聲”簡化為“叫聲”,原文中“叫聲”是名詞主語,在譯文中,它被轉換為謂語動詞“hurler”(犬吠;吼叫),保留了原文的意義。
例2:沿著界石從南至北有一條永久性的莊嚴無犯的壟梁,長滿野艾、馬鞭草、菅草、薄荷、三棱子草、節(jié)兒草以及旱長蟲草等雜草。(陳忠實1997:37)
譯文:Austère,solide,couvert de menthe,de lobélies et d’herbes sauvages,le talus n’avait pas changé d’aspect depuis des générations.(Chen Zhongshi 2012:64)
作者詳細提到了關中地區(qū)田間常見的野草的名字,但有些草在歐洲地區(qū)較為少見或者并無分布,因此譯者選擇將中國和歐洲均有分布的草類名字譯出:“menthe”(薄荷),“l(fā)obélie”(半邊蓮,旱長蟲草的學名),同時用“herbes sauvages”(雜草)這個上位詞概括其他植物名稱,降低了讀者的陌生體驗。
(2)省略
例3:遠門近門的長輩老者都知道嘉軒命運不濟,至今連個騎馬墜靈的女人也沒有,都同意嘉軒的安排。(陳忠實1997:10)
譯文:Les anciens,parents proches ou éloignés,connaissaient tous pertinemment le sort malheureux de Jiaxuan,qui n’avait même pas une épouse à ses c?tés:ils acceptèrent de faire selon ses dispositions.(Chen Zhongshi 2012:22)
“騎馬墜靈”屬于中國傳統(tǒng)喪葬習俗,家中的長媳婦披麻戴孝,在重要親屬或族中女人陪送下,緊隨靈后,騎馬到墳地。譯者需要用較長篇幅才能將這一習俗解釋清楚,但依然難以保證目的語讀者是否能夠理解,與其勉強譯出讓讀者似懂非懂的文本,不如將其省略,譯為“qui n’avait même pas une épouse à ses c?tés”(身邊連個老婆都沒有),同樣符合上下文語境,節(jié)省了讀者的認知成本。
例4:我這人話短言缺又不會拐彎,日后咱們無論誰和誰有啥成見,都當面說清,不許窩在肚里,我是掛面調鹽——有言(鹽)在先。(陳忠實1997:114)
譯文:Je ne suis pas très diplomate et vous m’excuserez d’être direct:à partir d’aujourd’hui,si l’un d’entre nous a quelque chose à reprocher à l’autre,qu’il le lui dise en face.Interdit de garder ?a pour lui ! (Chen Zhongshi 2012:186)
歇后語是一種有著濃厚民族特色的語言形式,也是翻譯難點之一。綜觀整部法譯本,譯者基本采用了釋義法,例如將“豬八戒照鏡子里外不是人”譯為“être frappé d’ostracisme de part et d’autre”(遭到雙方排斥)等。譯者未將“掛面調鹽——有言(鹽)在先”這句地域色彩鮮明的歇后語譯出,雖略顯遺憾,但并不影響譯文的整體結構。
(3)擴展
例5:白嘉軒弄清了這個過程就罵起李家寡婦來:“真正的婆娘見識!” (陳忠實1997:57)
譯文:Quand il eut compris les tenants et aboutissants de cette histoire,Bai Jiaxuan ne put s’empêcher d’aller dire deux mots à la veuve:Tu n’es pas une femme pour rien,toi ! Incapable de voir plus loin que le bout de ton nez! (Chen Zhongshi 2012:94)
白嘉軒所說的“真正的婆娘見識”表現了舊社會對婦女“頭發(fā)長見識短”的負面評價。譯者在這一特定語境中,對源語語義進行了適當擴展,增加了“incapable de voir plus loin que le bout de ton nez”(目光短淺)這個固定表達,既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語境,又能滿足修辭達意和情景連貫的需求。此外,譯文中的“l(fā)es tenants et aboutissants”原為法律術語,指的是一塊地產四周的土地,后引申為一件事的來龍去脈,這個短語恰好符合“李寡婦賣地引發(fā)糾紛”的語篇背景。
例6:孝武忍不住恨聲說:“扎你一錐子都扎不出血了!” (陳忠實1997:318)
譯文:Xiaowu s’impatienta:Y en a vraiment marre de ton flegme ! On te donnerait un coup d’aiguille que tu ne saignerais pas ! (Chen Zhongshi 2012:512)
白孝文面對餓死的妻子,表現得無動于衷、麻木不仁,弟弟白孝武怒其不爭,說出這句話。譯者除了采用直譯法來翻譯這句俗語之外,還用擴展法加上一句“y en a vraiment marre de ton flegme”(受夠了你的冷漠),幫助目的語讀者了解俗語的情景意義,譯文也具有典型的口語特征。
維米爾提出的連貫原則要求譯者考慮譯文讀者的文化背景、文化水平、閱讀需求等因素,讓譯文兼具可讀性和可接受性?!栋茁乖分杏性S多無法翻譯或者民族文化特征鮮明的方言詞匯和表達方式,勉強直譯要么令人費解,要么不夠簡練,此時可以舍棄原文中的表達形式和比喻意象,采取釋義法揭示原文內涵,也可采用套譯法,用目的語中喻義相同的習語來替換原文詞句,最大程度上實現意義對等。
(1)釋義
例7:現在這個陰陽先生比起他爸老陰陽來,充其量只夠個“二瞇兒”……(陳忠實1997:40)
譯文:Et ce géomancien n’est qu’un amateur comparé à son père…(Chen Zhongshi 2012:68)
“二瞇兒”指的是對某種技藝或知識會而不精的人。譯者根據語境,采用釋義法,將其譯為“amateur”,該詞的其中一個義項是“做事馬虎的人;沒有本領的人”,能夠與“二瞇兒”意義對等。
例8:鹿三一般不參與白家家庭內部的事務,不像有些淺薄勢利之徒,主家待他好了就掂不來輕重也沉不住氣了,騷情得恨不能長出個尾巴來搖。(陳忠實1997:80)
譯文:En général,il s’interdisait de s’ingérer dans les affaires familiales du patron,contrairement à d’autres opportunistes,serviles et sans vergogne,qui n’attendaient qu’un signe du ma?tre pour intervenir ou s’effacer.(Chen Zhongshi 2012:130-131)
“騷情”意為“無事獻殷勤”,鹿三為人正直,非常鄙視那些像狗一樣對主家極盡諂媚之能事的淺薄勢利之徒。譯者將該句譯為“qui n’attendaient qu’un signe du ma?tre pour intervenir ou s’effacer”(只等主人一聲令下就插手或旁觀),雖然無法傳遞方言固有的幽默感,但較為完整地表述了原文的意義。
例9:這事嘛,我不全怪你,只怪她肉臭甭怪旁人用十八兩秤戥。(陳忠實1997:140)
譯文:Sans compter que tout ?a,ce n’est pas entièrement ta faute…C’est cette catin qui est à l’origine de tout.(Chen Zhongshi 2012:228)
在中國古代度量衡制度中,一斤等于十六兩,因此標準秤為十六兩,十八兩秤是一種加重的私秤?!笆藘沙印敝改切┫矚g利用手段占小便宜的人。目的語讀者極有可能不了解這種表達方式的文化淵源,譯者選擇將這個典故略去,用“c’est cette catin qui est à l’origine de tout”(一切都源自這個娼婦)傳達了這句話的內涵,并用“catin”(娼婦)這個負面色彩極其濃厚的詞呈現了田小娥不被郭舉人當人看的悲慘境遇。
(2)套譯
例10:俺爸圖了你家的財禮不顧我的死活,逢崖遇井我都得往下跳。(陳忠實1997:12)
譯文:Mon père ne s’intéressait qu’à la dot.Il se moque totalement de ce qui pourrait m’arriver,et moi,je n’ai qu’à me jeter dans la gueule du loup.(Chen Zhongshi 2012:24)
“逢崖遇井我都得往下跳”充分說明婦女在封建男權社會毫無地位可言,“在家從父,出嫁從夫,老來從子”,一生都被男人掌控。譯者從目的語讀者的角度出發(fā),將其套譯為“se jeter dans la gueule du loup”(字面義:自愿跳入狼口;引申義:同意冒極大風險),符合目的語的表達習慣,傳遞了與原文較為貼近的意義。
例11:倒不在乎李家寡婦那六分地。這是白嘉軒給我蹺尿騷哩?。愔覍?997:58)
譯文:Ce n’est pas tant pour les six dixièmes de mu de terrain de la veuve,mais je ne me laisserai pas marcher sur les pieds par Bai Jiaxuan.(Chen Zhongshi 2012:95)
“蹺尿騷”指的是一方用單腿從另一方頭上邁過,使其承受胯下之辱。譯者將其套譯為“ne pas se laisser marcher sur les pieds”(字面義:不隨便讓人踩自己的腳;引申義:不任人擺布),雖然失去了關中方言固有的幽默,但傳達了原文的內涵。
小說下文緊接著又出現一句“不能讓對方蹺腿從頭上蹺了尿騷”,譯者將其意譯為“non le voir subir ses offenses sans broncher”(不能看著他一聲不吭任人欺負),避免了同一個短語的重復使用。小說中還出現了“這明顯是給我臉上撒尿嘛”,譯文為“Autant me cracher directement au visage!”,譯者選擇了“cracher au visage”(字面義:沖某人臉上吐口水,表示羞辱或蔑視)這個地道的法語固定表達方式。
例12:呃呀幾天不見,你的直筒腸子扭成麻花了。(陳忠實1997:288)
譯文:Ah! la la!…Je ne savais pas que tu te triturais les méninges à ce point ! (Chen Zhongshi 2012:464)
“直筒腸子”形容說話直來直去,不會有隱瞞的人。漢語中有種類豐富的內臟器官隱喻表達,體現了漢語豐富的聯想能力,但漢語和法語這兩種語言在內臟隱喻表達方面存在著互為空缺的現象。法語中的“intestin”(腸子)沒有和人類性格有關的引申義,于是譯者轉換角度,從源語的具體含義出發(fā),譯為“se triturer les méninges”(絞盡腦汁),把“腸子”換成了“腦子”,生動描繪了冷先生絞盡腦汁,不知如何說出白孝文與田小娥的傳聞的尷尬處境。
(3)替換
例13:嘉軒知道法官行路坐鬼抬轎神速如風,就急急匆匆跑回家來。(陳忠實1997:16)
譯文:Sachant que les exorcistes se dépla?aient à la vitesse du vent,sur des chaises à porteurs soutenues par des démons,Jiaxuan rentra au pas de course.(Chen Zhongshi 2012:31)
中國的傳統(tǒng)宗教和西方的基督教都認同超自然神秘力量的存在,例如危害人間的妖魔鬼怪、救苦救難的各路神明等?張粲,王婷婷.《從目的論視角探析李治華〈紅樓夢〉法譯本道教術語翻譯策略》.明清小說研究,2018(2):184.。“法官”是關中地區(qū)對那些從事“抓鬼、捉妖、驅邪”活動的封建迷信從業(yè)者的稱呼。法國有著悠久的天主教文化傳統(tǒng),因此譯者將其替換為“exorciste”(驅魔人),即天主教專門驅逐附體惡魔的神職人員,并將“鬼抬轎”中的“鬼”譯為西方語境中的“démon”(惡魔),符合目的語讀者的文化語境。
例14:“房是招牌地是累,攢下銀錢是催命鬼。”這是圣人姐夫的名言之一,鄉(xiāng)間無論貧富的莊稼人都把這句俚語口歌當經念。(陳忠實1997:26)
譯文:Tous les paysans,riches et pauvres,connaissaient par coeur et récitaient à l’envi un des dictons de Zhu qui disait:?Maisons et terrains,sources d’ennuis ; l’accumulation d’argent attire la Faucheuse.?(Chen Zhongshi 2012:47)
“敬鬼神”、“祭祖先”是中國民間傳統(tǒng)信仰的主要特征,“催命鬼”指的是陰曹地府中催人早死的勾魂使者,例如牛頭和馬面。古希臘神話對歐洲各國的語言文化都有著深遠影響,神話中身穿黑色斗篷、手拿巨大鐮刀的死神也是西方讀者非常熟悉的形象。因此,譯者選擇用“l(fā)a Faucheuse”(字面義:鐮刀;引申義:死神)來替代“催命鬼”。
例15:他現在偏愛這個女兒的心情其實不亞于仙草,單怕靈靈有個病病災災三長兩短,認個干大就有護蔭了。(陳忠實1997:77)
譯 文:Il aimait sa fille tout autant que sa femme et redoutait qu’il lui arrive quelque malheur.Il pensait,lui aussi,qu’un parrain la protégerait.(Chen Zhongshi 2012:126)
“干大”指的是“干爹、義父”,源自拜干親這種民間習俗,目的是讓兒童遠離疾病,健康成長。西方比較虔誠的基督教家庭的孩子通常會有教父和教母,在宗教、精神、品德等方面給孩子以引導。譯者以目的語讀者為取向,將“干大”替換為角色類似的“parrain”(教父),增加了譯文的可理解性。
忠信原則指的是譯文與原文之間的連貫性,但譯文和原文的相同程度是由翻譯目的和譯者對原文的理解所決定的。尊重源語言的異質性和民族性是翻譯的核心原則之一,譯者應當在擁有開放的文化包容心態(tài)的同時,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對文學作品中的方言而言,譯者不能走向兩個極端,一個是為了表面的“方言化”而過度使用晦澀的句型或詞匯,另一個是通篇使用標準化翻譯策略,徹底消除作品中的方言特征。
方言和民俗是地域文化的重要標志,也是產生誤譯的重要“阻滯點”,涉及影響主題思想的文化內容,需要采用異化處理?班榮學,楊真洪.《文化翻譯的文化差異與通約——兼評〈浮躁〉英譯本的文化誤譯》.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4(3):164.。異化策略能夠最大程度保留原文的形式和內容,體現對源語的忠實,呈現源語文化的“他性”,防止其被邊緣化。音譯和直譯是《白鹿原》法譯本中使用最多的異化翻譯方法,它們能最大程度實現原文和譯文在形式和內容的統(tǒng)一,但在某些情況下,譯者必須通過注釋等副文本來深度闡釋相關文化內涵。
(1)音譯
《白鹿原》法譯本中的絕大多數人名和地名均采用了音譯法,對于具有文化負載意義和地域文化特征的名詞,例如宗教、民俗、樂器等,譯者采用了音譯加注的方法,既保留了源語言的文化痕跡,又填補了目的語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出現的文化缺省。
例16:手上的血尚未完全干涸,炕邊和炕席上凝結著發(fā)黑的血污和被指甲抓摳的印痕。(陳忠實1997:4)
譯文:Le sang sur ses mains n’avait pas encore complètement séché,le kang1et la natte portaient des traces de griffures et des taches de sang coagulé.
注釋:1.Lit de briques réfractaires du nord de la Chine,chauffé par en dessous et sur lequel s’installe toute la famille.(Chen Zhongshi 2012:10)
“炕”是一種用磚或土坯砌成的床,可以燒火取暖,常見于中國北方住宅中,法國并不存在。譯者將其音譯為“l(fā)e kang”,將其標為斜體,并用腳注來進一步解釋這個文化負載詞?!栋茁乖贩ㄗg本中的許多物質文化詞都采用了這種音譯加注法,例如“窯洞”(le yaodong)、“嗩吶”(le suona)、“畝”(le mu)等。
例17:白鹿村西頭有一座關帝廟俗稱老爺廟,敬奉著關公關老爺。(陳忠實1997:4)
譯文:à l’extrémité ouest du village se dressait un temple dédié à Guan Yu1,le dieu de la Guerre.On appelait cet édifice ?le temple du Seigneur?.
注釋:1.Guan Yu (160-219):général chinois qui vécut à la fin des Han et au début de la période des Trois Royaumes.Il avait la réputation d’être un guerrier valeureux et invincible,mais très humain.Il fut divinisé plusieurs siècles plus tard le nom de Guandi et honoré comme dieu de la Guerre (Chen Zhongshi 2012:487)
供奉三國時期的蜀國大將關羽的關帝廟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清代雍正年間,關羽被奉為“武圣”,成為國家祭祀的主神。譯者沒有選擇簡單的文化意象替換,而是用音譯加注的形式,詳細說明了關羽這個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歷史人物的文化背景,便于讀者理解故事情節(jié),實現語義連貫。
(2)直譯
例18:哎呀!冷侄兒!我給閻王爺的生死簿子上正打鉤哩?。愔覍?997:8)
譯文:Ah! la la! Mon neveu1! J’étais en train de cocher mon nom dans le registre de vie et de mort de Yama.
注釋:1.Appellation familière pour s’adresser à un homme plus jeune que soi.
在中國很多地區(qū),“侄兒”可表示親屬關系,也可表示社會關系,稱呼關系親密的友人的兒子。冷家和白鹿兩家有很深的交情,因此白秉德稱冷先生為“冷侄兒”。如何翻譯這個稱謂是一個難點,因為類似的稱呼方式在西方文化語境中不存在,冷先生的真名在《白鹿原》中也從未出現過,無法按照西方直呼其名的傳統(tǒng)來翻譯,若譯成“Monsieur Leng”(冷先生)或“Docteur Leng”(冷醫(yī)生)都無法體現出“侄兒”一詞蘊含的親密關系。因此,譯者選擇將其直譯為“Mon neveu”(我的侄兒),并用注釋補充說明了該詞的文化特征。
例19:甭擺出那個陰陽喪氣的架勢!女人不過是糊窗子的紙,破了爛了揭掉了再糊一層新的。(陳忠實1997:13-14)
譯文:Et ne fais pas cette tête sinistre ! Une femme n’est ni plus ni moins qu’un papier pour fenêtre:quand il est ab?mé ou fichu,on le décolle pour en poser un autre.(Chen Zhongshi 2012:27)
白趙氏把死去的兒媳視為“破爛的糊窗紙”,兒子續(xù)弦不過是“再糊一層新的”,這種比喻修辭真實反映了舊時代婦女卑賤的命運,這句話從同為女人的白趙氏口中說出更具諷刺意味。譯者采用異化策略,用直譯法保留了原文的形式和內容,用“papier pour fenêtre”將原文中“糊窗紙”的意象表現出來,保留了其文化特征,體現了目的論的忠實原則。
例20:法官進到屋來,頭纏紅帕腰系紅帶腳蹬紅鞋,撲上樓去又鉆到腳地。(陳忠實1997:16)
譯文:Alors,un bandeau rouge1autour de la tête,une ceinture rouge à la taille et des chaussures rouges aux pieds,il pénétra dans la résidence et la parcourut de part en part.
注釋:1.Selon les croyances chinoises,la couleur rouge est censée repousser les mauvais esprits.(Chen Zhongshi 2012:31)
在中國文化語境中,紅色有著獨特的隱喻意義,它代表喜慶和歡樂,還能夠驅邪避兇。然而,在西方文化語境中,紅色卻具有較強的負面色彩。譯者采用了直譯加注法,將“紅帕”、“紅帶”、“紅鞋”直譯之后,又添加了腳注,具體闡述了紅色在該語境中的“驅邪”功能。
通過上文的分析,我們可以用下圖來概括方言翻譯的過程。在語內翻譯階段,譯者要解碼源語方言的語言結構、具體的語境語義以及文化內涵;在語際翻譯階段,譯者要以目的語為導向,用符合目的語讀者的表達習慣和文化語境的表達方式來生成目的語文本。在翻譯過程中,譯者處于翻譯這種跨文化交際活動的核心地位。
圖1 方言翻譯過程
目的論重視譯者在翻譯實踐中的主體性和創(chuàng)造性,允許譯者在宏觀層面的翻譯原則指導之下,靈活使用各種中觀層面的翻譯策略,只要能充分達到翻譯目的,就是合理的。從這個角度來看,歸化(釋義、套譯、省略、刪減、擴展、替換)和異化(直譯、音譯)并非截然對立,它們處于一個連續(xù)系統(tǒng)中,二者的搭配使用能夠優(yōu)勢互補,既能夠傳達作者的意圖和方言的文化信息,又為目的語讀者的理解提供了便利?陳國興,菅愛麗.《政治語篇中的科技隱喻及其英譯策略研究——基于〈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的平行語料庫》.外語電化教學,2019,159(5):59.。歸化策略能夠減輕目的語讀者的認知負荷,增加譯文的可接受性,拓寬目的語受眾范圍;異化策略可以傳遞源語文化,豐富文化生態(tài)表征。歸化折射了譯者的文化自覺,異化凸顯了譯者的文化自信?施冰蕓,前揭書,第79 頁。。
《白鹿原》的“鄉(xiāng)土氣息”具有明顯的不可譯性,中法文化之間的巨大差異也決定了方言對譯等策略不適用于這部作品,在這種情況下,譯者作為“跨文化協(xié)調者”,采用了歸化為主的動態(tài)翻譯策略,增加了語義的透明度,提高了譯文的可接受性。從目的論的原則來看,現階段中國文學作品外譯的首要目標是讓西方讀者了解中國文學,擴大其世界影響力,因此譯文的可讀性應當是翻譯的主要目的,必須放在首位,《白鹿原》中法譯者合作的成功模式無疑為我們提供了寶貴的借鑒意義,中方譯者對原文的深度理解與外國譯者的母語天然優(yōu)勢能夠實現強強聯合,幫助中國文學作品走出國門,真正實現“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