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賓 武斌 周晶 李慧超 王帥
摘 要: 現如今科學技術水平日漸提升,人工智能得以發(fā)展,在互聯網應用過程中,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研究也成為一個重要方面,把握該技術的發(fā)展應用,對于社會進步具有重要推動作用。就自然語言處理相關技術及應用領域進行闡述,進一步對自然語言處理的發(fā)展展望進行探究,旨在推進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不斷發(fā)展,迎接新時代下的多項挑戰(zhàn)。
關鍵詞: 人工智能;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發(fā)展應用
所謂自然語言處理,就是以計算機為支持,處理自然語言的音形義,以字詞句篇為對象,進行一系列操作與加工,包括輸入、輸出、識別、分析、理解、生成等。自然語言處理的流程主要包含理解和生成兩個方面,前者是指自然語言的理解通過計算機來實現,后者是指以計算機為支持,通過自然語言的運用來對給定意圖進行表達。
1 自然語言處理相關技術與應用領域
1.1 個性化智能推薦
個性化智能推薦以自然語言文本挖掘為基礎,具有信息過濾的作用,能夠以用戶檔案或者歷史行為記錄為依據,對用戶的興趣愛好進行學習,進而圍繞給定物品出發(fā),對用戶的偏好或者評分進行預測。電子商務發(fā)展過程中,信息處理面臨著信息過載的問題,用戶如何在快速增長的資源中對自己所需信息進行準確定位,是一個重要的問題,正如同商家需要向用戶提供精準恰當的服務一般,都存在一定難度。推薦系統(tǒng)的出現,一定程度上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系統(tǒng)運行過程中,能夠對用戶的行為進行跟蹤,提供商品推薦,提高用戶決策效率。個性化推薦促進了商家與用戶溝通方式的轉變,彼此交互性更強。在新聞服務領域內,數據分析更為細致化,基于用戶所閱讀信息內容、時長以及評論等偏好出發(fā),對用戶所關注的信息源及信息核心詞匯進行綜合且專業(yè)的分析,整理新聞并進行推動,實現個性定制化的新聞服務,確保用戶體驗性與黏性都能夠得到明顯提升。
1.2 語音識別技術
以機器為支持來對過程進行識別和理解,促進語音信號向文本與命令技術的轉變,這就是語音識別技術的整個過程,從本質上來說,就是確保人類的語言能夠為機器所理解,促進人類語音詞匯內容向計算機可讀數據的轉化,從而滿足應用需求。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將連續(xù)講話進行合理分解,建立規(guī)則以準確理解語義。前端降噪、語音切割分幀等都是語音識別技術的重要流程,可將其框架分為聲學模型、語言模型以及解碼這三個方面。
隨著智能技術的不斷應用,家居也得以實現智能化,通過紅外遙控器對家電進行控制,但空間位置往往會對紅外線傳輸產生一定影響,通過集成設備來對電源進行自動切斷,對頻道進行自動調換,在這一過程中實現了多個遙控設備的集中化,常用功能可通過聲音控制來實現。在智能技術實際應用過程中,若雙手無空閑,則可實現語音與智能音箱交互,進行遙控、問答、網購等各項操作。在淋浴過程中,水溫以及室外空調溫度的控制可通過語音來實現。在駕駛汽車的過程中,手機保持顯示地圖,而通過智能音箱來打電話,這就能夠減少對駕駛員的干擾。
1.3 機器翻譯技術
機器翻譯具有較強的自動化特征,在計算機技術的支持下,將源語言向目標語言轉化。隨著跨境電子商務的快速發(fā)展,與不同語言相關的問題也得以出現,網站內部跨境電商業(yè)務的開展,與網站、APP的多語言化都存在密切聯系,用戶在搜索過程中渴望使用自己的語言,但對于跨境電商網站來說,為滿足用戶獨特搜索引擎建立而投入較大成本是不可行的。用戶所想要尋找的類目可通過網站內部導航來實現,明確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一般情況下在瀏覽標題之后,用戶會仔細看具體描述以及相關評論,以更為全面的了解商品。若受到語言的影響,用戶無法獲取自己所需的信息,則會毫不猶豫地關掉頁面,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造成用戶流失問題。在海量信息下,信息交互需求也明顯增大,大數據翻譯可通過機器翻譯技術應用來實現,機器翻譯應用層也不斷涌現,每日實際在線翻譯量在1萬億詞以上。
2 自然語言處理的發(fā)展展望
在歷經數十年的發(fā)展后,自然語言處理不斷進步,尤其是機器翻譯技術水平的提升,為社會群體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諸多便利,成本較低,效率較高,技術產業(yè)化發(fā)展也具備了優(yōu)良的條件。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在翻譯軟件中輸入文檔,能夠立即獲得譯文,并且是免費的。網頁要求不高的情況下,可通過網絡來尋找源語文件。對比人工翻譯來說,機器翻譯有著顯著的優(yōu)勢,在企業(yè)商業(yè)信函翻譯方面產生了較強的吸引力,但存在的問題在于,無法對人類語言進行完整的理解,這一方面要弱于人工智能系統(tǒng),也就是說,在翻譯的過程中,無法充分利用說話者的語氣、語調、肢體語言,這就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實際翻譯效果。為增強文學作品的感染力,在寫作過程中作者往往會運用一些寫作技巧,對于翻譯難度低但任務高重復性的場景下,機器翻譯具有良好的適用性,但在高要求翻譯方面仍舊無法取代專業(yè)的翻譯人員,尤其是文獻著作翻譯等對于翻譯的要求普遍較高。
3 結語
以先進技術為支持,各網絡平臺的功能不斷豐富,體驗也得以優(yōu)化,這都離不開用戶數據的收集與分析,以確保個性化推進的順利實現。在網絡用戶能夠享受更好服務的情況下,允許自己數據在某種程度上被分析和利用,否則就會出現法律問題與倫理問題。在人工智能時代背景下,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應用發(fā)展仍面臨著諸多挑戰(zhàn)。
參考文獻:
[1]劉鵬.人工智能輔助裁判理論思考與路徑選擇——以自然語言處理為例[J].法治論壇,2019(01):108-122.
[2]軒中.中國的自然語言處理領域的人工智能公司[J].互聯網周刊,2018(15):62-64.
[3]李彥峰.人工智能在自然語言處理中的應用[J].襄陽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4):71-74+78.
[4]蔡艷婧,程顯毅,潘燕.面向自然語言處理的人工智能框架[J].微電子學與計算機,2011,28(10):173-176+1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