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數(shù)字媒介的出現(xiàn)和發(fā)展,各種社會思想相互碰撞。從傳播學角度來說,互動性傳播、自主性傳播、開放性傳播全部得以實現(xiàn)。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巨大的發(fā)展危機,比如學生主體地位的缺失;受傳統(tǒng)思維影響,對大學生需求的認識不充分;基于單向性的教育模式,缺乏有效的反饋機制。因此,在當代,為了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效率,高校應從傳播學受眾理論角度出發(f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拓展教學內容,形成有效的反饋機制。
關鍵詞:傳播學;受眾理論;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1-0205-02
思想政治教育是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有利于提升學生的專業(yè)素養(yǎng),還有利于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養(yǎng),堅定理想信念。隨著時代的發(fā)展,網(wǎng)絡技術、信息技術等改變了信息傳播的環(huán)境,思政教育也因此擁有了新時代的互動性、開放性等特征。因此,在新時代,如何根據(jù)傳播學受眾理論對思想政治教育進行創(chuàng)新研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面臨的重要課題。[1]
一、傳播學受眾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特點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互動性傳播
傳播的本質屬性即互動性,但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是在課堂上,且多年來受傳統(tǒng)教育思維的影響,傳播者和接受者之間的身份一直相對固定,傳播方式也是教師單方面向學生傳播。而在傳播學受眾理論視角下,尤其是在當今社會,各種傳播媒介不斷升級,以課堂為基礎的思想政治教育也成了互動性傳播。在互動性傳播方式下,學生和教師的身份都要發(fā)生轉變,沒有哪一方處于絕對性的位置。另外,思政教育中的互動不僅包括傳播者之間的互動,還包括人與媒介、人與內容之間的互動。[2]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性傳播
因為意識形態(tài)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大特點和一部分,所以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有目的的。首先,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明顯的政治性,尤其是在當今全球化的形勢下,高校更應加強思想政治教育,堅持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主導地位。雖然隨著時代的變化,傳播方式和傳播媒介不斷發(fā)生變化,但思想政治的傳播內容和傳播目的一直十分明確。其次,傳播內容也十分明確,基于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階級性和政治性,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具有一定的目的。
(三)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傳播
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傳播,以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特性為基礎。思想政治教育不僅僅是一門學科,還會滲透到每個人的生活、工作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入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第一,教師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深入理解。教師只有深入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之后才能進行傳播,而學生只有深入了解之后才能進行運用。第二,傳播層面的深入,即學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學習不僅要學習表面,還要學習思想層面的內容。[3]
(四)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傳播
在當代,網(wǎng)絡技術和大眾傳播決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開放性特點。從傳播類型的演變來看,由原始社會的人際傳播到傳統(tǒng)社會的書籍傳播,再到近現(xiàn)代的報刊、廣播和電視?,F(xiàn)如今,網(wǎng)絡化的大眾傳播已成為人們傳遞和獲取信息的主要手段。因此,當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也具有開放性特征。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的開放性,不僅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內部各環(huán)節(jié)、部分之間的開放,還包括思想政治教育和社會其他信息之間的相互交流。
二、傳播學受眾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問題
(一)學生主體性地位缺失,師生身份不平等
傳統(tǒng)的思政課堂上,教師是傳播主體,學生是傳播客體,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傳播學受眾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課堂要體現(xiàn)出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因為如今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所以學生單方面接受知識的局面已發(fā)生改變。但由于受傳統(tǒng)思維影響較深,所以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依然得不到體現(xiàn),教師和學生之間的身份依然沒有實現(xiàn)平等。[4]
(二)高校思維觀念陳舊,對大學生需求的認識不足
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學生的思維方式和需求也發(fā)生了改變。由于高校和教師思維觀念陳舊,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與時代脫節(jié)。在這種情況下,學生的時代性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尤其是在新時代背景下,學生的交往、學習、生活和就業(yè)都會受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如果學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沒有與時俱進,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先進性就無法得到體現(xiàn),不僅無法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甚至會制約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
(三)單向性傳播模式影響嚴重,缺乏有效反饋機制
從當今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基本情況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一般都是教師單向開展教學,學生無法反饋自己的想法。從傳播學理論視角來看,教師處于傳播模式中的主導地位,即控制者;而學生是傳播模式中的信息接收者,即受控者。從傳播環(huán)節(jié)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傳播環(huán)境中的學生無法主動選擇接收信息,也無法反饋自身信息。思想政治教育教學進度和效率因此受到了限制,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學意義也就無從談起。[5]
三、傳播學受眾理論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創(chuàng)新策略
(一)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教學模式,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
創(chuàng)新思政教育教學模式,首先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建立師生雙向互動的教育模式。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學生的參與度可以得到提升,進而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的效果。同時,由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理論性較強,所以更應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只有這樣,才能緩解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的抵觸情緒,讓學生主動學習思想政治。要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地位,以激發(fā)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促進學生主動參與教學,從而實現(xiàn)深度學習。
(二)拓展思政教育教學內容,滿足學生的多樣化需求
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面,教師要積極拓展教學內容,尤其是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要不斷豐富思政教育內容,賦予其時代內涵。更加豐富和具有時代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內容可以滿足當下學生的需求。當今學生的個性、思想超前,對網(wǎng)絡和信息技術的操作手到擒來,可迅速接受各種信息。因此,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具有時代性。如果缺乏時代性,學生的接受能力和學習興趣就會受到限制,思政教育也就無從談起。[6]
(三)建立健全思政教育信息反饋機制
反饋機制建立在尊重學生主體地位和與學生平等相處的基礎上,在滿足了這兩個條件之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單向性教學模式就會改變,并逐漸建立起雙向性的教學模式。在雙向性教學模式下,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教師的主導性地位都能得到體現(xiàn),并且?guī)熒鷷韵鄬ζ降鹊年P系進行交流。教師向學生教學,學生及時向教師反饋,有利于優(yōu)化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效果。
四、結語
在傳播學受眾理論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傳播主體和客體之間并沒有固定的標準,人人都可以是傳播者,也可以是信息接收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由于長期受傳統(tǒng)觀念影響,所以師生之間的傳播者和接收者的身份并不能得到平等體現(xiàn)。因此,在新時代,高校要在傳播學受眾理論的引導下,逐漸改變師生之間的關系,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發(fā)展。
參考文獻:
[1] 董璐.受眾理論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河北師范大學,2016.
[2] 蘭去非.傳播學視野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探究[D].吉林大學,2016.
[3] 艾青青.傳播學視角下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D].重慶交通大學,2018.
[4] 張迪.傳播學理論視野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對策研究[D].東北石油大學,2016.
[5] 馬麗萍.受眾理論視閾下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效的創(chuàng)新路徑[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5(23):19-22.
[6] 任啟暉,焦若薇.受眾理論在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應用[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6,32(06):72-74.
作者簡介:賀緯(1985—),女,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