尤康
摘要:在小學語文課程教學當中,閱讀是其中的重要組成部分,語文教學的開展,也是對學生閱讀能力培養(yǎng)的過程。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想要對學生的閱讀能力進行提升,教師首先需要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自身的引導角色,合理運用教學內容,有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興趣,讓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閱讀當中,從而達到語文教學的真正目的。
關鍵詞: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方法
引言
小學語文這門學科的教學目的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其中,“讀”作為學習和理解語文知識的前提,該能力關系到學生學習這門學科的質量和效率。因此,在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越來越重視學生讀的能力,并積極探索如何開展更加高效的閱讀課堂。下面,本文將對提升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成效的方法進行分析。
一、更新教學理念,完善授課方式
開展語文閱讀課堂,不僅僅要從形式上開展,更重要的是從理念這一層面開展。因此,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并在此基礎上完善授課方法,從而使語文課堂變得更加有條理、有針對性。在新教改層層深入的背景下,教師首先應該更新教學理念,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要以講解完教材中的課文為主要目的,同時還要以學生為課堂主體,引導他們解讀課文,并感悟作者在文中表達的思想情感,以及學習作者在文中所運用的寫作手法。其次,教師在授課前應該先制定完善的授課計劃,在布置各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確保各教學環(huán)節(jié)有針對性,從而發(fā)揮出實際的教學價值[1]。
二、拓展語文知識,激發(fā)學習興趣
學習興趣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決定學生的學習效率和質量,尤其是當學生讀課文時,如果能先激發(fā)他們的興趣,那么便能夠使他們進入到高效閱讀狀態(tài)中,從而進行深度閱讀,并用心體會作者在文中所表達的思想情感。為此,教師在開展教學前,可以先通過拓展語文知識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從而以興趣導入的方式,促使同學們積極主動地閱讀課文、學習課文、感悟課文。教材中所編排的每一篇課文都有其意義,教師在進行講解前,可以先為同學們介紹所講課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作者資料以及文章的出處等。在講解這些語文知識的過程中,教師應該注重講解語調的故事性和引導性,即讓同學們產生正在聽故事的感受。在此以讀《王戎不取道旁李》這篇課文前為例,這篇課文是一篇文言文,因此教師首先可以為同學們介紹文章的出處與創(chuàng)作時代,即文章出自南朝劉義慶的《世說新語》,而課文中所介紹的人物“王戎”則是西晉時期的人,他是“竹林七賢”之一。在介紹完與課文相關的課外知識后,教師便可以詢問同學們是否能夠讀懂文章題目的意思。此時,同學們的學習興趣已經被調動起來,再加之教師的提問,他們將對文中所寫內容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在為同學們留出短暫思考時間后,教師便可以引導同學們讀課文[2]。
三、借助信息技術,營造閱讀氛圍
在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與完善的背景下,教育教學領域也與信息技術進行了深度融合,并且該技術發(fā)揮出了不容小覷的應用價值。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同樣可以借助信息技術開展教學,通過信息技術營造閱讀氛圍,從而幫助同學們自主理解課文內容,并從中得出感悟。以《精衛(wèi)填?!愤@篇課文為例,這篇文章是中國上古神話傳說之一,雖然文章為神話傳說,但其中卻蘊含了令人深思的思想情感。為此,教師在引導學生讀這篇課文時,可以應用信息技術為同學們播放與精衛(wèi)填海相關的動畫。通過視頻動畫,一方面能夠幫助同學們更加直觀的了解課文中具體寫了什么內容,另一方面能夠使學生在觀看動畫的過程中產生更加深刻的情感,由此發(fā)揮出信息技術的應用價值,并達到語文閱讀教學的真正目的[3]。
四、聯(lián)系生活實際,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
語文不僅是教育教學中的重要學科,同時也是我們的母語,因此可以說語文與生活存在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為此,在語文課堂中,教師可以抓住這一學科特點,將所讀課文與生活實際建立聯(lián)系,進而創(chuàng)設生活化情境。在生活化情境中,學生能夠一邊聯(lián)系自己身上所發(fā)生的事,一邊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情感。比如在講解《走月亮》這篇抒情散文時,首先請同學們默讀課文,并自主分析文中分別寫了哪些事情。通過默讀,學生能夠總結出作者在文中分別寫了與阿媽在月光下散步時所看到的場景。在這看似簡單的事情中,作者運用了大量的優(yōu)美的語句,從而營造出如畫卷般的月下美景。在學生完成閱讀后,請同學聯(lián)想自己生活中與父母散步時所產生的感受。在此過程中,同學之間可以進行討論,教師也可以隨機選擇幾名同學發(fā)表自己的感想。通過上述環(huán)節(jié),能夠極大程度上促使學生積極參與到課堂當中,而此時同學們也正在潛移默化的對課文內容產生自己的感悟。
五、延伸閱讀課堂,培養(yǎng)閱讀習慣
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提升他們的閱讀水平。但是要想達到上述要求,教師僅僅局限于語文課堂中是完全不夠的,因此教師有必要延伸課堂,從而在課下促使學生也能夠主動閱讀書籍,在提升他們的閱讀量同時,也培養(yǎng)他們的閱讀習慣。除此之外,教師還可以定期開展閱讀活動,在活動中學生之間分析所讀的書籍,并互相交流心得體會,由此達到閱讀教學的意義。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四年級這個關建的教育階段開展閱讀教學,一方面能夠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習慣,另一方面能夠提升他們的語文學習效率和質量。但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注重以學生為課堂主體,通過興趣導入的方式,促使他們積極自主地閱讀課文,從而逐步達到閱讀教學的價值。
參考文獻:
[1]李欣.翻轉課堂在小學四年級語文課堂應用的行動研究[D].沈陽師范大學,2018.
[2]鄭智青.繪本運用于小學四年級童話故事結構讀寫教學研究[D].贛南師范大學,2018.
[3]劉鳳華.關于提升小學四年級語文閱讀教學成效的有效方法[A].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年教學研究與教學寫作創(chuàng)新論壇成果集匯編(二)[C].廣西寫作學會教學研究專業(yè)委員會:,20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