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坤
摘 要:數學學習是一種手、腦、眼多種感官協調參與下的實踐活動,只有通過有效的組織學生參與實踐活動,才能讓學生在觀察中發(fā)現,在動手中思考,在思考中實踐,在實踐中提高探究能力,也就是讓學生在親身經歷、親身體驗的過程中自主探究從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
關鍵詞:抽象;本質;實效;操作;發(fā)展
近期教研室組織開展的小學數學教研活動在我校舉行,我全程參與了二年級上冊《認識角》的備課,隨著磨課的不斷深入,我逐步意識到:要使我們的大腦能夠起飛,有兩個層次,當你看到抽象的東西時,盡量使它變得具體;反過來說,當你看到具體的東西時,盡量讓它變得抽象,并讓實物與抽象之間建立雙向聯系。
一、把握學科特點,突出數學本質
認識角具有高度抽象性。這一知識點的學習,既是實際生活的需要,也是后面繼續(xù)學習幾何知識的基礎。學生對生活中所形成的角的概念一般是指把物體上尖尖的部分稱作角,如牛角、羊角等。這與數學上角的意義并不相同,數學意義上角的本質特征是“一個頂點,兩條邊”組成的圖形。教學時要根據學生實際生活經驗對幾何概念的影響,發(fā)揮實物圖形的作用,幫助學生正確形成和理解角的概念。而小學生往往缺少感知經驗,因此學生們只有通過親自動手操作獲得直接經驗,才便于在此基礎上進行正確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正確的數學概念?;谝陨峡紤]我們設計了本節(jié)課的框架:找角——畫角——制角——比角。
二、情景創(chuàng)設要簡潔明了,講究實效
情景創(chuàng)設是學生學習數學知識的有力支撐。一個源于生活實際的、讓學生感興趣的情景,會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和力量,在激發(fā)學生興趣的同時,也更能引發(fā)學生的思考和探究。我們要從情境圖中找到角,而角出現的載體是平面圖形,平面圖形才是我們最直接想要的東西。于是我們對導入環(huán)節(jié)進行了調整,拋開情境圖,直接在黑板上畫出一個三角形,然后擦去其中的一條邊,讓孩子明確這樣的圖形就是角,這樣既簡潔快速地引入了新課,又抓住了角的本質特征。
三、適度加工教材,提高教學效率
教材是最基本的教學資源。讀懂教材是教師的基本功,是組織課堂教學的基礎,也是有效教學的基礎。關于本節(jié)課的教學內容,我們果斷把教材編排程序進行調整,將畫角這一環(huán)節(jié)調整到折角前進行教學,通過孩子們動手畫角的活動,再一次強化角的概念。并且在老師示范畫角時,邊畫邊敘述畫法:角有一個頂點,先畫頂點,再由頂點畫兩條直直的邊;接著讓學生按照老師示范的方法獨立畫角。展示匯報時,老師有意識地選取典型錯誤的學生作品,如沒有頂點的作品,邊畫的不直的作品。這樣,故意暴露學生的錯誤,利用真實的教學生成資源,讓學生反復感知,加深對角的特征的理解,為折角活動的教學再一次奠定基礎。
四、加強操作活動,經歷知識形成過程
由于二年級的孩子年齡小,動手操作能力差,我們仍然要對學生進行一定的指導,規(guī)范活動的過程與方法,并讓活動緊緊圍繞著角的構成“一個頂點,兩條邊”進行教學。如在活動角的操作過程中,應先讓學生指一指活動角的頂點和兩條邊分別在哪;在打開、收攏活動角的時候,首先要讓學生知道活動角是可以活動的,也就是可以變化的;其次要明白雖然角都是由一個頂點和兩條邊構成,但是角的形狀卻不一定是一樣的,進而體會角是有大小的。
五、練習層次清晰,注重思維發(fā)展
小學數學教學的主要任務大都在課堂中完成,教學效果則基本是通過練習題的檢測來體現的。這節(jié)課設置了三個層次的練習題,第一層次辨別給出的圖形哪些是角,讓學生在辨別中深入理解角的構成特點--角有一個頂點和兩條邊;第二層次動手畫角,通過畫角方法和步驟鍛煉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同時再一次鞏固學生對角概念的理解;第三層次讓學生在平面圖形中找角,滲透一些平面圖形的特點,為后續(xù)學習幾何圖形作鋪墊。因此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合理設置練習題,有助于增強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課堂永遠不會像我們想象的那么簡單,盡管有老師精彩的講解,有學生火熱的思考,也難免留下了很多的遺憾,但正是這份遺憾鞭策著我們不斷學習,從青澀逐步走向成熟。
參考文獻:
[1]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第44頁.北京師范出版社.
[2]鄭巧燕:《四個關注用活教材》,《新教師》2013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