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龍波
摘要:中國的先進分子在經過反復分析與比較后,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建立了中國共產黨,經過新民主主義革命并取得勝利,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奠定了中國共產黨開啟社會主義建設的政治基礎。在改革開放豐富實踐的基礎上,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并一步步豐富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的理論框架和邏輯體系。
關鍵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演進;歷史邏輯
要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演進的歷史邏輯,就要充分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歷史淵源,了解其形成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形成、建立到確立,有著一個反復比較、艱難探索與最終確立的復雜歷史過程。
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
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學說是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理論源泉,社會主義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則成為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實踐基礎。
社會主義學說是在近代中國發(fā)生千古巨變的情況下從西方傳入中國的。自近代以來,中國逐漸淪為受多個帝國主義國家控制與擺布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國家主權受到嚴重沖擊。社會主義學說傳入中國后,一些追求民族獨立與自由的先進分子積極了解并加以傳播。五四運動后,中國思想界曾經發(fā)生過三次論戰(zhàn),這些論戰(zhàn)在客觀上進一步推動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并被更多的中國人接受與認同。
中國共產黨最初接受社會主義學說,就是為了改造近代中國落后的社會制度。正如1923年李達在創(chuàng)辦湖南自修大學??瘯r提出的,“同人自信都有獨立自強的精神,都有堅苦不屈的志氣,只因痛感著社會制度的不良和教育機關的不備,才集合起來”,努力研究改革社會的學術,為實行社會改革做準備。[1]同時,先進分子分析了落后的社會制度造成的社會不公,以及近代經濟制度也在促使著工人階級的階級意識得以形成。誠如惲代英所問:“為甚么他們有與中國這樣的勞苦工人相聯(lián)絡的必要呢?”[2]對此,他做了進一步的解釋:“在近代大生產的經濟制度之下,工人愈集中而愈有力量,所以他們的自信力愈增加,而階級的意識愈容易形成;但是這種大生產制度,增加了生產的速度,減少了必要的勞力,所以使失業(yè)的人數(shù)擴大,而相互競爭以求被雇于資本家的人越多,這亦使工人的地位搖動而不穩(wěn)固?!盵2]這就說明了馬克思主義學說對改進中國制度之必需,這也是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進行結合的開始,影響甚遠。
在中國共產黨領導進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過程中,就對建立一個什么樣的社會制度進行了理論與制度上的探索。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指出,進行政治制度上的民主改革,賦予人民自由民主的權利,是建立堅實的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的必要條件。中國共產黨在各抗日根據地領導開展了“三三制”政權模式的建設,不僅成為取得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一個重要原因,還豐富了新民主主義政權思想,成為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初期,毛澤東再次強調:“資本主義道路,也可增產,但時間要長,而且是痛苦的道路。我們不搞資本主義,這是定了的,如果又不搞社會主義,那就要兩頭落空?!盵3]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社會主義理論和學說指導共產黨領導億萬人民奮斗的結果。
那么,為何要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制度呢?對此,毛澤東的答復是:“我們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制度,我國人民能夠發(fā)揮其無窮無盡的力量?!盵4]經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不但確立了中國社會主義制度,而且在確立的過程中,通過宣傳教育等方式使中國廣大民眾認識到建立社會主義制度是中國發(fā)展的必然趨勢。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是歷史的必然
中國社會歷史在自己的發(fā)展軌跡中,最終確立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是中國人民歷經磨難的正確選擇,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發(fā)展的制度化成果。
新中國成立以后的三十年與改革開放以來的四十多年是相輔相成的,沒有前三十年奠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沒有前三十年制度建設和運行的教訓與啟示,后四十多年的成績就無從談起。對待建國前三十年的歷史,不能截取歷史的片斷,否則會陷入歷史虛無主義。“在社會現(xiàn)象領域,沒有哪種方法比胡亂抽出一些個別事實和玩弄實例更普遍、更站不住腳的了。每一個別情況都有具體的歷史環(huán)境。……如果不從整體上、不是從聯(lián)系中去掌握事實,如果事實是零碎的和隨意挑出來的,那么它們就只能是一種兒戲?!盵5]
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革命階段,通過社會主義改造,我國最終確立了社會主義制度。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了對于紅區(qū)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建設的探索。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蘇聯(lián)模式”的社會主義制度是當時所有社會主義國家主客觀上都接受的制度選擇,但是蘇聯(lián)模式的弊端很快顯現(xiàn)出來,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國家的社會主義制度遭受重大損失。高度集權的政治經濟體制,國家高度統(tǒng)制社會,社會活力喪失殆盡,人們生活在理想異化的殘酷現(xiàn)實中。革命的熱情嚴重侵犯了建設的理性。社會制度和政治制度遭到嚴重破壞,社會生產力停滯不前。把馬克思主義的制度建設理論與中國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得并不好。
改革開放之前的歷史,使我們不得不探索一種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改革開放以來,才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探索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的真正開始。自此我國制度建設領域迎來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制度變遷和深刻變革。通過幾十年的社會主義改革,我國已經建立起了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tài)文明在內的、完備的、科學的、系統(tǒng)的、分層的制度體系,制度體系的動態(tài)穩(wěn)定運行和社會根本地位推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項事業(yè)的發(fā)展,經濟持續(xù)發(fā)展,社會持續(xù)進步,人民的個性得到張揚。因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發(fā)展的必然。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完善
在人類發(fā)展史上,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與其他社會制度相比,具有自我完善的特點,可以通過自我調節(jié)實現(xiàn)自我完善的任務。在當代中國制度建設的過程中,在進一步彰顯中國制度優(yōu)勢的同時,還要從歷史與現(xiàn)實的結合的角度,從體制、機制等方面不斷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其他各領域的不斷完善,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不斷發(fā)展與完善。
中國共產黨在領導中國人民探索社會主義發(fā)展的過程中,逐漸確立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制度,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這個確立的過程與中國共產黨的成長并存。在推進社會主義理論、道路、制度與文化建設的過程中,制度建設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從最初確立到逐漸發(fā)展與完善,經歷一個復雜而艱辛的過程,并進行一次次的精準概括。當然,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現(xiàn)在還不是盡善盡美的,還并未到達終點,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它還需要進一步演進、還需要進一步的完善。
參考文獻:
[1]李達.《新時代》發(fā)刊詞[J].新時代:月刊,1923(4):10.
[2]惲代英文集:上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514頁.
[3]毛澤東文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99頁.
[4]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 第2卷[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83頁.
[5]列寧全集:第28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64頁.
[6]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2卷[M].北京: 中央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83頁.
作者單位:中共福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