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黨和國家大事多、喜事多,政法系統(tǒng)亦是如此。公安部機關報《人民公安報》越來越重視時政報道,新聞述評的策劃、刊發(fā)頻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本文梳理總結近年來《人民公安報》刊發(fā)的130余篇新聞述評概況,并通過筆者參與采寫的新聞述評為例,介紹新聞述評的謀篇布局過程。
關鍵詞:新聞述評;寫作;謀篇布局;《人民公安報》
中圖分類號:G2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15-0139-03
關于新聞述評,業(yè)界一直以來有研究、有爭鳴。對于新聞述評是報道還是評論,有的研究者認為,新聞述評“述”重于“評”。其觀點基本是從新聞述評的內容和形式這兩個方面進行分析的。內容上,“新聞述評是一種有述有評,述評相間的報道式樣”[1],事實陳述是主體,評論則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形式上,事實陳述是基礎,再輔以簡練的句子進行評議,起到提煉、升華的效果。
除了以上觀點外,也有人認為,新聞述評是一種非主流的文體。他們認為,新聞述評“顧名思義,是一種以事實為基礎的評論,以評論為核心的新聞”[2]。此外,也有研究者認為,新聞述評是深度報道的一種。
業(yè)界學者對新聞述評的研究和爭鳴,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新聞界一直以來對新聞述評的基本認識——新聞述評兼具新聞和評論的特點,既有對新近事實的報道,也有對事實進行的評判和議論。
在筆者看來,新聞述評是一種新聞報道的文體,是重要報道或深度報道的一種體例,以新聞報道事實為主體、以評論為輔,評論主要起到畫龍點睛和承上啟下的作用。新聞述評有時甚至可以代表新聞發(fā)布機構的一種態(tài)度和看法。
一、近年來越來越重視新聞述評寫作
近年來,作為公安部的機關報,《人民公安報》越來越重視新聞述評的采寫,刊發(fā)的新聞述評數(shù)量日益增加、質量日臻成熟。
據統(tǒng)計,從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人民公安報》共刊發(fā)新聞述評130余篇,涉及的主題主要有:牢牢把握習近平總書記“四句話、十六字”總要求、堅持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黨的十九大以來公安工作成就、“6·26”國際禁毒日、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主題教育、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見表1)一些不同主題的系列述評幾乎是連著刊發(fā),從數(shù)量和主題來看,基本包括了當時的重大主題。在重大主題報道中,新聞述評充分發(fā)揮了發(fā)好公安聲音、講好警察故事的作用。
二、新聞述評的謀篇布局
在《人民公安報》近些年來的重大主題新聞述評寫作中,筆者有幸參與其中。
新聞述評的寫作過程是一個吐故納新的過程。每一次采寫新聞述評,除了進行深入的采訪外,筆者都會盡可能多地找到相關的素材,有時僅素材就十幾萬字。在閱讀素材的過程中,筆者會逐漸厘清思路、搭起文章的框架,素材中有效的信息會被摘取出來,然后進行分類,等寫作時進行參考和選用。
綱舉而目張。新聞述評框架的搭建很重要,有了骨架,就可以支撐起整篇文章,然后再對文章進行豐滿。
2011年,筆者在寫“大走訪”開門評警述評時,搭了以下的框架:
文章分三部分,以情感篇、忠誠篇、創(chuàng)新篇作為重點。圍繞警種、部門的工作實際情況,將“大走訪”開門評警與公安機關打防犯罪、執(zhí)法服務等主要工作緊密結合起來,突出把評判權交給人民群眾。
文章開頭以電影《社區(qū)民警故事》在北京開始公映和反映公安機關“大走訪”愛民實踐活動的電視連續(xù)劇《情暖萬家》播出切入,指出這些文藝作品塑造出了一個又一個令人難忘、讓人喜愛、給人力量的新時期警察形象。文章結合加強和創(chuàng)新社會管理,當前正在開展的第四屆“我最喜愛的人民警察”評選活動、全國人大代表政協(xié)委員對“大走訪”工作的期待、盈江地震中涌現(xiàn)出的優(yōu)秀民警事跡等,以“大走訪”開展以來本報報道的優(yōu)秀民警、警隊事跡作為由頭,通過人物、隊伍講故事。
框架搭好后,筆者從當時所報道的“大走訪”開門評警素材中進行了梳理和選取,發(fā)現(xiàn)報紙報道的人物和隊伍事跡還是比較感人的。將梳理的素材進行整合后,再重新組合到框架中,使文章豐滿、生動起來。
2018年,時值紀念毛澤東同志批示學習推廣“楓橋經驗”55周年暨習近平同志指示堅持發(fā)展“楓橋經驗”15周年,人民公安報社組織了堅持發(fā)展新時代“楓橋經驗”特別報道。根據安排,筆者承擔了系列述評中的第三篇關于“三治”結合主題的采寫任務。接到采寫任務后,筆者隨報社采訪團赴浙江諸暨、桐鄉(xiāng)、杭州等地采訪。在深入采訪的基礎上,在報社領導的指導下,筆者以《“三治”結合,緊扣現(xiàn)代基層治理新要義》為主題進行述評寫作。在寫作時,通過梳理材料,筆者從4個章節(jié)搭建文章的框架:源頭活水、自治為基、法治為本、德治為先。在每個標題下面引用了古人的名言絕句進行點題,具體如下:
一、源頭活水:“楓橋經驗”發(fā)源地創(chuàng)新“三治融合”。
人視水見形,視民知治不?!抉R遷《史記·殷本紀第三》
二、自治為基:發(fā)動群眾積極性、依靠群眾智慧。
是以厚賞不行,重罰不用而民自治?!n非子《韓非子·五蠹》
三、法治為本:運用法治思維和方式,遇事依法找法用法。
法令行則國治,法令弛則國亂?!醴稘摲蛘摗な錾獾谑?/p>
四、德治為先:潤物細無聲,德法并舉、崇德尚法成為新風氣。
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鬃印墩撜Z·為政》
提綱挈領,搭好框架后,從采訪中選取典型例子,每個章節(jié)筆者先從“楓橋經驗”發(fā)源地的典型例子切入,然后由此輻射至全國。在全國各地素材的選取中,有選擇地從東西南北和沿海、內陸、城市、農村等進行分類,這樣基本涵蓋了各個層級。
三、細分章節(jié),題記點題
在新聞述評寫作中,筆者習慣通過細分章節(jié),然后輔以題記點題的方式寫作。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樹特大地震發(fā)生后,筆者根據報社安排,兩上高原,先后采訪了近20天。前期救援報道告一段落時,根據報社安排,筆者要采寫反映全國公安機關馳援玉樹和玉樹公安機關抗震救災的兩篇長篇述評。接到任務后,筆者在每天采訪結束后的深夜,連續(xù)奮戰(zhàn),按時提交了一篇2.8萬字的全國公安機關馳援玉樹和一篇7500字的玉樹公安機關抗震救災述評。
在寫全國公安機關馳援玉樹述評稿時,筆者采用了主標題加題記的方式串聯(lián)結構。主標題下用了如下題記:
玉樹不倒,青海常青。圣潔的祥云,將會祝福,這片滿目瘡痍的土地。
逝者安息,生者圖強。沉默的瑪尼石,將會護佑,這里生生不息的人民。
通過這種對仗的題記,傳遞悲而奮起的力量。接著,筆者通過以下四章和題記將整篇述評的結構搭起來:
第一章 時間之重
時間不能承受生命之重——
時間就是生命。還有比時間更沉重的腳步嗎?就在您拿到這份報紙的時候,一個以小時計數(shù)的叫做“時間”的物質正從玉樹上空流逝。
地震發(fā)生后,被壓的人們在泥石沙礫中等待著救援,當比黃金更珍貴的每一秒逝去,一種讓人倍感無力的靜寂足夠揉碎每個人的心。
第二章 生命之約
民警和災區(qū)群眾有著生命約定——
生命至上,救人!不惜一切代價救人!聞訊趕來的警察藍、橙紅色等成為了高原上充滿希望的綠色。
在這個與時間拼速度、與死神搶生命的戰(zhàn)場上,民警用忠誠、用果敢向災區(qū)群眾傳遞了“人民警察和你在一起”的聲音。
英勇的共和國金盾勇士們和廢墟下的群眾有著生命之約:不拋棄,不放棄,只要有一線希望,就做百倍努力。
第三章 高原之光
玉樹地震發(fā)生后,從迅速集結到趕赴災區(qū),從搶救生命到重建家園,公安民警不畏高原復雜地形和惡劣氣候,克服高原反應和極度疲勞,不怕犧牲、連續(xù)奮戰(zhàn)、攻堅克難,成為戰(zhàn)勝災難的主力軍和災區(qū)人民的保護神。
公安民警靠的是什么去戰(zhàn)勝艱苦的條件?消防官兵靠的是什么舍生忘死去救助災區(qū)人民?靠的是精神,鐵的事實再一次見證,人民公安精神在雪域高原上熠熠生輝。
玉樹高原,公安精神發(fā)揚光大的新高地。
第四章 玉樹之春
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
墻角的磚縫中掉進一粒瓜子,過了幾天,竟然冒出一截小瓜苗。那小小的種子里,包含著一種多么強的生命力!竟使它可以沖破堅硬的外殼,不屈向上,茁壯成長。
生命雖然短暫,但我們要讓有限的生命延伸出無限的價值。所以,我告誡自己,要無比地珍惜生命,決不能讓它白白浪費,要使自己活得更加精彩。
章節(jié)的劃分和題記,使宏大的主題和較長的篇幅得以點睛,使讀者更便于閱讀,使文章更好地達意傳情。
2011年10月5日,13名中國船員在湄公河泰國水域被槍殺。一時間,慘案震驚世界。緊接著,一場前所未有的跨國緝兇感動中國、感動眾人。
2013年年初,湄公河“10·5”專案組獲得“感動中國”2012年年度特別獎時,筆者根據報社安排寫了反映專案組艱苦卓絕辦案過程的述評。湄公河“10·5”專案從案發(fā)到案件審判、主犯被執(zhí)行死刑,近3年的時間,筆者一直全程參與報道,掌握了大量的采訪素材,見證了很多歷史時刻。在寫此文時,筆者經過深思,認為這起舉世矚目大案的成功偵辦,靠的是國家力量的強大,靠的是中國警察守護公民生命財產安全的堅強決心。筆者決定圍繞這個主題進行寫作,于是文章開頭用題記進行點題:
國家力量的彰顯,往往是以歷史事件為標志的。
重大的歷史事件像窗口,展示了國家力量;像燧石,點燃了國家力量;像熔爐,錘煉了國家力量;像磁場,凝聚了國家力量;使我們對國家力量的認識提高到一個新高度。
2011年10月5日,一起發(fā)生在湄公河的慘案震動中國、震驚世界;隨后,一場舉世矚目的跨國大緝兇行動感動中國、感動國人。
十多月來,為了緝拿命案兇手,為了給遇難中國船員家屬一個負責任的交代,這其中有多少艱難困苦,道不盡,但始終有一種精神令人鼓舞,始終有一種力量讓國人振奮——這精神,是中國警察除惡揚善、伸張正義的強大精神;這力量,是中國政府保護自己公民生命財產的堅定決心。
題記與述評的標題《湄公河“10·5”案專案組:壯我警魂 揚我國威》正好呼應,點題說明了案件偵破,體現(xiàn)的是國家的力量、正義的彰顯。
四、結語
要寫好新聞述評,筆者認為,要注意日常積累,要做功夫在詩外的工作,有了厚積,才能有寫作時的薄發(fā)、有感而發(fā)、有的放矢。平時,要做一個有心人,筆者一直認為,記者要有當資料管理員的習慣,看到好的報道、版面,隨手收集下來,及時進行分析研究,吸取精華活用于日常。新聞述評的寫作同樣如此,要注意收集有關素材,注意收集《人民日報》、新華社等媒體發(fā)表的典型述評稿。筆者專門建了一個文件夾,把平時認為寫得好的新聞述評進行收集歸類,目前有近200篇新聞述評,平時有空就翻看這些述評,研究文章的結構、思路、素材的選用等,一些經典的詞句摘取出來,供以后寫稿時參考。除了新聞述評文件夾外,新聞版面、時政報道等也注意及時收集。
除了及時收集研究典型新聞述評外,相關主題素材的收集也要掌握方法。當接到一個主題新聞述評寫作任務時,就要收集有關素材,筆者首先會在本報資料庫里把相關時間段內的有關報道全部收集歸納出來。除了本報資料庫外,筆者會再從網絡上查看其他媒體的相關報道,從中延伸思想,尋找寫作的亮點。素材收集完畢后,筆者會進行速讀和分類,通過素材的分析,文章的寫作思想就會越來越清晰??蚣艿拇罱ㄊ窃谒夭牡姆治龌A之上進行的,每個作者思考問題的習慣和謀篇布局的切入點不盡相同,素材掌握的厚度、思考的深度、語言的力度不同,所呈現(xiàn)出來的文章和給讀者的感受也不同??偠灾?,新聞述評寫作,要尋常多思量,主題巧切入;妙手著文章,功夫在詩外。
參考文獻:
[1] 劉明華,徐泓,張征.新聞寫作教程[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303.
[2] 丁法章.新聞評論教程[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286.
作者簡介:丘勛銳(1981—),男,海南澄邁人,本科,畢業(yè)于山東大學新聞系,研究生,碩士,畢業(yè)于中國人民大學新聞系,人民公安報社總編室副主任、主任記者,主要研究方向:新聞傳播實務,政治傳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