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今社會,網絡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新媒體也在迅速發(fā)展,使得網絡輿情呈現(xiàn)出高發(fā)多發(fā)態(tài)勢。網絡空間不僅是民情民意表達的場所,更是方便政府與公眾溝通的一種方式。為應對網絡輿情變化,政府應與時俱進,轉變管理模式,促進治理策略的改進創(chuàng)新。在加強網絡治理的同時,還應樹立良政善治、“公民本位”的理念,落實政務公開制度,以平等的姿態(tài)在網絡中與公眾真誠地交流,在互動中塑造政府信任,構建回應型政府,為公眾打造一個健康和諧的網絡輿論生態(tài)環(huán)境。
關鍵詞:網絡輿情;政府公信力;政府治理
中圖分類號:D6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8883(2020)02-0167-01
一、網絡輿情的特點
網絡輿情是一種在網絡空間內,以網民為主體,以互聯(lián)網為傳播媒介,以執(zhí)政者及其政治取向為客體,對公共事件產生、發(fā)展和變化所產生及持有的社會政治態(tài)度、信念及價值觀。網絡輿情具有如下特點:
一方面,網絡具有開放性和虛擬性,決定了網絡輿情具有自由性、互動性、非理性、群體性和突發(fā)性等特點。[1]以新浪微博為例,社交網絡的開放性降低了話語權的門檻,人們可以自由獲取信息,隨時更新動態(tài),參與互動交流。有重大突發(fā)熱點事件發(fā)生時,網民們可以通過發(fā)表評論等方式發(fā)表個人意見,微博會迅速成為輿論發(fā)酵的陣地。
另一方面,網絡輿情是社會輿情在網絡空間的直接反映。網絡輿情依托快速發(fā)展的新媒體技術,通過網絡為民發(fā)聲。在信息技術高速發(fā)展的今天,人人都能成為新聞發(fā)布者,社交網站成為表達觀點、傳播輿論的重要場所,原本單一的交流平臺衍生為了一個小型社會。目前,新媒體平臺的應用日漸廣泛,公共事件在網絡空間這一“發(fā)酵罐”里更易產生新的“果實”,而這一“發(fā)酵罐”的功能也在逐漸增加,給政府的網絡治理實踐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
二、自媒體時代下網絡輿情的雙重作用
(一)網絡輿情的表達滿足了公眾的多種訴求
網絡輿情滿足公眾訴求體現(xiàn)在表達利益、社會情緒以及網絡空間的政治參與等方面。
首先,網絡輿情滿足了公眾表達及社會情緒的需求。互聯(lián)網和新媒體為廣大網民提供了充分表達個人觀點、吐露心聲和交流的平臺,有利于社會公眾群體維護權益,謀求自身正當權益。
其次,新的網絡輿情隨著社會結構的不斷變遷被持續(xù)催生,很容易在社會轉型的進程中出現(xiàn)利益沖突。[2]通過在社交網絡上的“吐槽”,社會矛盾被暴露在網絡空間中,而網絡對社會矛盾具有放大作用。因此,“吐槽”可以在網絡空間中產生更為廣泛的社會影響,其影響程度也更深,這在一定程度上迫使相關部門加快矛盾的解決。
最后,隨著自媒體時代的到來,網絡給公眾參與政治提供了新的平臺和新的參與模式。一方面,在互聯(lián)網社交平臺上,公眾可以發(fā)表自己對公眾事件的看法、意見和建議,為政府治理建言獻策,同時自身的政治訴求得到表達。另一方面,公眾可以在網絡社交平臺上討論一些社會現(xiàn)象或者社會問題,甚至會產生激烈的辯論。這可以引起更多的人關注相關現(xiàn)象或問題,輿論的影響得到擴大。公眾也可以通過網絡輿論來監(jiān)督政府權力的行使,從而對政府行為產生影響。
(二)網絡輿情的消極作用
由于網絡具有虛擬性,所以網民可以匿名在網絡上發(fā)布信息,使得道德和法律在網絡空間約束個人存在難度。一些網民在網絡空間不理性地發(fā)泄個人情緒,甚至存在針對其他組織或個人的非理性甚至是非法的攻擊,更有甚者在網絡上散布謠言或虛假信息,擾亂社會秩序,破壞社會和諧穩(wěn)定,給政府治理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
三、政府治理網絡輿情的困境
一是民間輿論場的強大影響力和網絡輿情的復雜性。民間輿論場區(qū)別于黨和政府的主流輿論場,是指微博、微信等社交平臺,具有海量性、即時性、數(shù)字化等特征。網絡輿論存在難以被掌控、網民們可以自由參與等特點,也存在“蝴蝶效應”。[3]民間輿論場的強大影響力表現(xiàn)在,在“人人都是麥克風”的網絡時代,極易引發(fā)“一呼百萬應”的效果,導致其具有很強的社會“殺傷力”和社會“導向性”。關于政府的輿論危機也更容易在網絡空間中爆發(fā),公眾往往通過民間輿論場來議論時事、針砭社會、評論政府的公共管理水平。[4]一個極具影響力的民間輿論場的出現(xiàn),網絡輿情的復雜性和發(fā)展的不確定性,都給政府的輿情治理帶來了極大的困難。
二是網絡輿情對政府公信力的負面影響,弱化政府網絡輿情治理能力。網絡輿情在表現(xiàn)民眾監(jiān)督政府工作、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同時,也給維護政府公信力帶來挑戰(zhàn)。其一是大量網絡謠言的存在。個別網民為謀取不當利益,在網上發(fā)布虛假信息,詆毀政府形象,損害政府公信力。其二是政府處理網絡輿情的能力、方法和理念有所欠缺。在發(fā)生一些重大突發(fā)性事件,特別是容易引發(fā)公眾對政府公信力產生懷疑的突發(fā)事件時,政府的滯后回應或失聲會引發(fā)公眾的猜測,有時也會有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借機散播謠言,影響輿情導向,損害政府形象和公信力。有些地方政府處理輿情的能力明顯不足,甚至存在為了維護自身形象而故意隱瞞事實真相的情況,使政府陷入公信力危機。
四、信息時代下政府治理網絡輿情的對策
(一)樹立良政善治理念,完善公共服務,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
面對“大眾麥克風時代”的網絡輿情,政府應樹立良政善治理念,將運用先進技術手段進行管理、增強自身責任意識及公共服務意識有機結合起來,推動施政理念從單一的“管理”轉向多元的“治理”,使公眾能夠通過制度化、規(guī)范化渠道正常表達訴求,實現(xiàn)政策的有效推行與突發(fā)輿情的及時應對,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政府應在網絡互動中致力于構建公民與政府的信任關系,滿足公眾的公共服務需求,牢固樹立服務意識,創(chuàng)新服務方式,把“善待網絡”的理念落到實處,著力打造服務型政府。
(二)落實政務信息公開,加強權威信息發(fā)布
政府應對網絡輿情,“關鍵在于透明”,建立一個回應型政府。政府由于有時在信息公開的透明度以及應對網絡輿情的態(tài)度上有所欠缺,所以應對網絡輿情顯得被動。政府應著力落實政務信息公開制度,保證各項信息的公開透明,建立常態(tài)、持續(xù)、可靠的信息回應機制,如注重政務微博的運營,使其成為政府推行陽光政務、實現(xiàn)政務公開的新平臺。只有落實好政務公開,才能更好地保障民眾權利,維護群眾利益。政府應保證民眾的知情權,更好地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使得廣大人民群眾更加信任政府,提高政府在網絡中的影響力和號召力,促進政府和公民和諧關系的構建,引導網絡輿情朝正確健康的方向發(fā)展。
(三)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轉變
政府的各項舉措都應堅持以人為本的治理理念,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同時,政府應真正重視網絡輿情的重要作用,認識到網絡空間的公共治理能力對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影響。網絡輿情瞬息萬變,為避免某些隱形輿情成為顯性輿情,政府需以開放、包容和真誠的態(tài)度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研判和分析,主動回應公眾的質疑,積極承擔責任,把握話語權;在網絡上積極引導輿論,爭取公眾的理解和認同;以公民的利益訴求為出發(fā)點,更好地謀求大眾的利益,實現(xiàn)執(zhí)政理念由“政府本位”向“公民本位”的轉變。
五、結語
網絡輿情是一把“雙刃劍”。只有合理、有效、正確地引導和利用網絡輿情,才能對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社會發(fā)展起積極作用。為營造良好的網絡環(huán)境,加強網絡治理,政府在加強對網絡輿情的研判和監(jiān)控的同時,也應積極地和公眾進行網絡空間上的互動。政府治理和網絡輿情的有機結合和良性互動,有利于促進我國政府治理模式革新,提高政府治理能力,也有利于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建設。
參考文獻:
[1] 曹海軍,李明.大數(shù)據(jù)時代中國網絡輿情的治理反思與路徑拓展——基于“技術治理路徑”嵌入視角[J].行政論壇,2019,26(05):65-73.
[2] 尚紅利.自媒體時代網絡輿情政府治理的困境及其消解[J].行政論壇,2016,23(02):59-62.
[3] 王萍.大數(shù)據(jù)背景下的網絡輿情治理策略[J].青年記者,2017(05):59-60.
[4] 辛盡.新媒體環(huán)境下地方政府應對網絡輿情的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9,3(17):264.
作者簡介:侯凌嫣(1999—),女,福建福鼎人,南京理工大學本科在讀,從事網絡社會治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