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英子
如何在閱讀教學中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yǎng)他們的綜合素養(yǎng),是值得教師思考的問題。筆者在教學的過程中也使用了多種方法,既有收獲,也有不足,下面就分享一下自己的教學經(jīng)驗,希望能給大家?guī)韼椭?/p>
一、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激發(fā)學生的興趣
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避免重復使用同一種教學方法,應該考慮學生的情況和文本的特征,選擇合適的方法,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效率。教師可以根據(jù)文本內(nèi)容來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更好地理解作品。
比如,在講解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我與地壇》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母親》這首歌曲以渲染溫馨的氣氛,并引導學生回憶:“在平時的生活中,母親為你做過什么呢?哪些場景是你久久難以忘懷的?”很多學生都回憶了母親為自己洗衣、做飯、關心自己的場景。
教師可以繼續(xù)追問:“那么,在文章中,令作者最難忘的是哪一個場景呢?這個場景為什么令他難忘?”這一問題立刻就激發(fā)了學生的閱讀興趣。有一回我搖車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站在原地,還是送我走時的姿勢,望著我拐出小院去的那處墻角,對我的回來竟一時沒有反應。待她再次送我出門的時候,她說:“出去活動活動,去地壇看看書,我說這挺好?!?/p>
這一場景是最令他難忘的。他去地壇,母親目送他離開。她不是那種光會疼愛兒子而不懂得理解兒子的母親,她給“我”獨處的空間,給“我”去地壇的自由。她甚至作了最壞的準備:“反正我不能不讓他出去,未來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說他真要在那園子里出了什么事,這苦難也只好我來承擔?!彼惺芰穗p倍的痛苦,情愿替兒子受罪,但她確信“一個人不能僅僅是活著,兒子得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這樣的母親,給了作者活下去的勇氣和力量。
二、補充課外資料。開闊學生的眼界
高中三年是開拓學生眼界的好時期。在閱讀教學中,教師一定要重視遷移與拓展,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適時補充課外資料,將教材里的內(nèi)容延伸開去,將教材外的問題引進來,指導學生交流與討論,從而開闊他們的眼界。比如,在講解蘇教版高中語文教材中的《鴻門宴》時,教師可以展示以下資料:
1.鴻門宴,指在公元前206年于秦朝都城成陽郊外的鴻門f今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qū)新豐鎮(zhèn)鴻門堡村)舉行的一次宴會,參與者包括當時兩支抗秦隊伍的領袖,項羽和劉邦。這次宴會產(chǎn)生了重要的影響,有人認為它間接導致項羽敗亡以及劉邦成功建立漢朝。后人也常用“鴻門宴”一詞比喻危機重重的宴會。
2.《項羽本紀》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創(chuàng)作的一篇文言文,收錄于《史記》第七卷,是關于楚霸王項羽的本紀,通過敘述秦末農(nóng)民大起義和楚漢之爭的宏闊歷史場面,生動而又深刻地記述了項羽光輝壯烈的一生。項羽既是一個“力拔山兮氣蓋世”“近古以來未嘗有”的英雄,又是一個性情暴戾、優(yōu)柔寡斷、“只知用武,不諳機謀”的匹夫。司馬遷巧妙地把項羽性格中的各個矛盾點都展現(xiàn)了出來,雖然不乏深刻的撻伐,但更多的是由衷的惋惜和同情。
補充了相應的課外資料,教師就可以幫助學生開拓眼界,進一步提高綜合素養(yǎng)。接著,教師就可以帶領他們探討更深層次的問題,如“本紀是用來撰寫帝王事跡的,司馬遷為什么要將項羽寫入本紀”“鴻門宴上,項羽為什么沒能殺死劉邦”“為什么鴻門宴之后,項羽就很難再殺劉邦了”“為什么說鴻門宴間接導致項羽兵敗垓下”等。這樣,學生的思維就會更加活躍,他們也能了解書本上沒有的知識。
總之,在教學的過程中,語文教師要采用合適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他們開闊眼界,進而提高綜合能力。
(作者單位:江蘇省沭陽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