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歐洲音樂中心論”對當下中國音樂教育、音樂思想的影響之深,它使中國傳統(tǒng)音樂陷入進退兩難的困境之中,并逐漸“退化”至邊緣地帶。謹通過此篇文章來分享一些自己的看法,以此來厘清中國傳統(tǒng)音樂的現(xiàn)狀以及如何改變這種現(xiàn)狀。進而進一步倡導中國傳統(tǒng)音樂傳承人找回自己的“傳統(tǒng)”,建立自己的主體話語體系。
關(guān)鍵詞:傳統(tǒng)音樂;傳統(tǒng)音樂教育;歐洲音樂中心論;多元文化
一、西方現(xiàn)代性音樂體制
西方現(xiàn)代性音樂體制單一獨行,試圖以一種普世的原則來包容、涵蓋所有音樂,而這種科學的、客觀的、普遍的、單義的音樂語言抹殺了音樂的豐富性以及多樣性,將東方音樂的特殊性完全排擠在外。而這種科學的話語形式有效的消解容納于其中的任何反對意見,而又使這些反對意見成為它容納性以及客觀性的證明,使人們更加義不容辭的相信其真理性。東方的口傳性音樂語言與西方的書面音樂語言是全然不同的,書面音樂語言顯示在生活世界之外,而如今我們各個研究領(lǐng)域都在不同程度上體現(xiàn)著一種回歸生活世界的趨勢。書面音樂語言忽視語境的存在,因而它不能展現(xiàn)即時語言的真實特征,所以也不能提供語音狀態(tài)的真正形象,所以書面音樂語言是死的、麻木的、機械的,而口傳音樂語言是活的、生動的、有機的,它是無法體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音樂所蘊含的韻味的,因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應該沖破現(xiàn)代性音樂體制的禁錮。在我國的中小學音樂課程標準中提出“音樂以審美為核心”,由此可以看出當下我國學校音樂教育在踐行審美音樂教育哲學的相關(guān)理念。而審美音樂教育哲學所強調(diào)的是一種靜觀審美無功利的聆聽,而想要達到這種目的,那么對于音樂曲目的選擇就至關(guān)重要,審美音樂教育哲學認為只有純音樂,特別是西方古典時期的音樂對人的培育作用才是最顯著的,因此它推崇在音樂課堂中傳授西方古典音樂知識,而不是一種多元文化,這無疑再次將我們推入“歐洲音樂中心論”的深淵之中。由此可以看出多元文化在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中還是一種新生事物,這需要我們不斷去推進多元文化在中國學校音樂教育中的發(fā)展。
二、當下中國傳統(tǒng)音樂現(xiàn)狀
我國傳統(tǒng)音樂當今仍處于西方現(xiàn)代性音樂體制之中,我們將歐洲的體系搬過來的同時,還附帶將他們的語法以及文化特征也“借”過來了,在西方殖民主義文化下,我們將他們的文化觀念輸入進我們的大腦中,在長期的影響下,將我們自己的文化主體思維進行了置換,西方音樂文化占據(jù)了主體地位,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則淪為了附屬,我們越是用西方的理論、體系來證明自身,我們就約會把它推向高樓、推向權(quán)威、推向神位。終于西方音樂成為了音樂共同語言的基礎(chǔ),而中國傳統(tǒng)音樂只能根據(jù)其進行衍生,因為它已經(jīng)失去了音樂發(fā)展的根本支配力量。之前我看到過一條新聞,說的是世界醫(yī)學院校名錄除去了中國的八所中醫(yī)藥大學,不承認它們的學歷。我想中國的文化瑰寶何須用一個西方的榜單來承認,我們要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認同感,中西醫(yī)屬于兩個不同的體系,各自都是最好的存在,何須別人來認同,難道被西方排除在外它就沒有意義、就落后了嗎?我想在現(xiàn)在這個后殖民主義時代應該沒人會這么想吧,可是我依然看見有人在評論里否認中醫(yī),我才明白西方殖民主義文化在我們腦中有多深,也明白為什么都熱衷于去國外鍍金、在國外獲獎了。我們要打破“歐洲音樂中心論”帶來的絕對化,任何事物都用歐洲音樂的角度去判斷其價值,這是片面的。我們需要重新看待“非西方”音樂體系及其文化價值,運用音樂人類學的觀點去重新認識多元文化,從而給學生帶來更新的價值體驗。其次,在音樂課程上進行改革創(chuàng)新。教學內(nèi)容、教材以及教學方法的革新能夠讓學生更深層次的認識音樂的價值。
三、重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體話語體系的思考
如何重建中國傳統(tǒng)音樂主體話語體系則成為新問題。舉個例子中國民族歌劇《沂蒙山》是一部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民族風格的優(yōu)秀民族歌劇,然而世間事物總是難能兩全其美,在配器上我們采用了西方管弦樂隊的編制加上中國傳統(tǒng)民族樂器琵琶等的伴奏,使歌曲的民族風味得到凸顯。但是劇中各位藝術(shù)家大部分都是在西方標準美聲唱法下成熟起來的音樂家,他們的聲音字正腔圓、輝煌磅礴、控制的極好,可是唯獨缺少了那一份獨有的味道,缺少的是中國特有的地區(qū)性音樂方言風格的音樂,如果說成是運用中國元素的西方歌劇也不足為過吧,就像《梁?!分疇幰粯樱袊苏J為它是國樂,而西方人卻認為它只是采用了中國的元素,但是技法什么的都是建立在西方標準音樂體制下的。但是從另一方面說,如果運用方言的話,能使每個地方的人都聽懂嗎?所以民族歌劇的發(fā)展之路還需要繼續(xù)探索,不過這次歌劇獲得的巨大成功已經(jīng)說明民族歌劇邁出很大一步了,我相信在多元文化不斷融合的今天我們一定會尋找到一條通往光明的路。
首先它必須要沖破西方書面音樂語言標準的桎梏。其實重建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高校中的存在方式,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重建,這種重建是要清除西方文化歷史的偏見,并以平等的方式與西方音樂體系保持差異的存在。在現(xiàn)代性西方音樂體制下的中國傳統(tǒng)音樂是麻木的,我們要做的是讓傳統(tǒng)音樂“活”過來,“流行”起來。這就牽涉到一個問題了,中國的傳統(tǒng)音樂是地區(qū)性音樂風格文化自主體系,方言是其重要的基礎(chǔ),中國幅員遼闊,南北方言差距大,方言能“流行”起來嗎?我們能掌握嗎?這是爭議比較大的問題。有一種說法我覺得很正確,中國人學習美聲時不可避免要學習意大利語,意大利語都能學會,為什么自己的方言卻不行呢?相對于中國人來說意大利語難道會比自己的方言還好掌握?歸根到底還是由于音樂教育的的文化選擇問題,是何種音樂更有價值的選擇問題。因此要想建立自己的主體話語體系,就必須認識到自身文化蘊含的價值所在。
參考文獻:
[1]朱玉江.中國傳統(tǒng)音樂教育話語的文化哲學省思[J].音樂研究,2020(05):86-94.
[2]朱玉江,張惠婷.實然圖景與應然訴求——中國音樂教育話語體系的當代構(gòu)建[J].人民音樂,2019(04):80-83.
[3]管建華.中國傳統(tǒng)音樂在高校存在方式的反思[J].中國音樂,2012(01):9-16.
[4]朱玉江.反思:全球化時代本土音樂教育的困惑[J].藝術(shù)百家,2005(03):173-176+182.
[5]朱玉江.論音樂教育的文化傳承[J].中國音樂教育,2003(12):4-5.
[6]管建華.21世紀中國音樂教育面臨的挑戰(zhàn):課程改革與文化[J].天津音樂學院學報,1999(03):6-23.
[7]B·內(nèi)特爾,管建華.二十世紀的世界音樂:西方的影響研究[J].中國音樂,1992(03):39-42.
作者簡介:瞿亞(1996.08-),男,湖南株洲,碩士在讀,音樂教育學。
(安徽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安徽蕪湖 24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