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思路可能與編寫人員不同.在教學中,教師要擁有重組教材,優(yōu)化教學的意識;根據(jù)自己的教學思路,應用教材中的素材來優(yōu)化教學效果;以突出教學效果為目標,全面應用教材的內容.教師只有應用這樣的策略,教學活動才不會被教材局限,教材才能成為教師開展教學活動的有用工具.
關鍵詞:教學;教材;優(yōu)化組合;初中化學
中圖分類號:G6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0333(2020)11-0077-02
在編寫化學教材時,教材的編寫人員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思路,編寫人員會把自己的教學思路呈現(xiàn)在化學教材內容的編輯上.化學教師在開展教學時,有一套自己的教學方法,教師的教學思路可能與編寫人員不同.在教學思路不同的前提下,教師如果一味照搬教材上編寫的內容,可能就不能有效的利用教材,不能順利的開展教學工作.
一、結合教學氛圍的營造在開展教學活動的時候,教師會為學生設置學習情境,使學生能在情境中快速的理解知識.在設計情境時,如果教師能把可以類比的內容放在一起,讓學生對比學習,會讓學生加快知識理解的效率.雖然教材會用類比的方式來編排內容,但是教材類比的內容不一定符合教師的教學思路,為了有效的利用教材中的內容來營造學習氛圍,教師要重組教材.
例如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生活中的物質時,教師可以提出一個問題:“學生在生活中聽說過物質的酸堿性嗎?”學生會結合生活實踐經(jīng)驗發(fā)現(xiàn)生活中具有酸性或具有堿性的物質,學生表示生活中最常遇到的物質為醋酸,他們聽說過這是一種弱酸,學生了解生活中較強遇到的強酸為硫酸、硝酸,不過這兩種酸性物質危險性很大,一般只在特殊的場合下使用.學生聽說過的堿性物質為肥皂、洗衣液、食用堿、青梅汁這四種.學生聽廣告中說,肥皂和洗衣液有很強的去污能力,它們都是堿性物質.部分學生聽人說在做食物時,要在食物中叫食用堿,比如做面條時,有時要放食用堿.學生還聽說過青梅汁雖然喝起來很酸,但是它其實是堿性食物.當學生發(fā)現(xiàn)了生活中物質的酸堿性以后,教師又引導學生思考,有沒有既不呈酸性,又不呈堿性,而成中性的物質呢?教師的提問給予學生啟示.
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時,要結合教材重組內容.教師要把同一類別的事物呈現(xiàn)在學生面前,讓學生以系統(tǒng)的視角理解事物,用對比的方式了解同一類別下,不同子類別事物的共性和異性.當學生能應用這樣的視角看待事物時,他們對事物的理解就能深入.
二、結合化學實驗的開展當教師重組教材,優(yōu)化了學習情境以后,教師可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帶著剛才情境中的疑問來設計化學實驗,分類探討化學物質的特性.教師重組了教材以后,有時可讓化學實驗內容變得集中.
以教師引導學生設計酸堿鹽的實驗為例.教師將學生分成學習小組,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實驗.教師引導學生在實驗以前,找出實驗的對象,并且在實驗前結合學過的化學知識推測哪些物質是酸性物質、哪些物質是堿性物質、哪些物質是中性物質.學生可以帶著推測去實驗,在實驗中驗證推測.有一個學習小組整合了實驗結果,得到實驗驗報告見表1.
通過這一次的實驗,學生了解了應用紫色石蕊試液可以得到三種不同的結果,變紅意味著物質是酸性的、變藍意味著物質是堿性的、變紫意味著物質是中性的.應用無色酚酞實驗可以獲得兩種結果,無色代表物質可能是酸性的、可能是中性的,變紅代表物質是堿性的.通過這次的實驗,學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有機化合物分為酸性、堿性、中性三種,應用紫色石蕊試液可了解化合物的酸堿性.如果教師把酸性和堿性物質放在一節(jié)課中探討,又把鹽放在一節(jié)課中探討,在教學時就會使太太多化學實驗教學的時間,并且會浪費實驗材料.在這一次的實驗中,教師結合酸堿鹽的共性來優(yōu)化化學實驗方案,可以減少化學實驗教學的時間,節(jié)約實驗材料,并且能讓學生在實驗中以更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知識.
教師要以優(yōu)化化學實驗為目標,重組教材,使學生能集中探討一個類別的化學知識、充分利用實驗時間和實驗材料.教師重組材料,組化了化學實驗,可讓化學實驗教學達到“事半功倍”的教學效果.
三、結合分類學習的探討
當學生從實驗中理解了化學物質的分類以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從分類的角度一一深入的探討物質的化學性質.應用分類學習的方法,學生可以把知識學生更加深入.在完成了學習以后,教師引導學生以系統(tǒng)的眼光看待學過的知識,此時學生對知識就會有全面的理解.
例如教師可引導學生首先探討酸性的物質.教師先讓學生在紙上寫酸性有機化合物的化學式,讓學生在化學試中找出酸性物質的特性.結合教師的引導,學生寫出了HCl、HNO3、H2SO4、H2CO3等一系列的化學式,此時學生發(fā)現(xiàn)酸性物質都是電離時生成的陽離子全部是氫離子的化合物.比如HClH++Cl-;H2SO42H++SO2-4.結果觀察的結果,學生開始思考堿性物質、鹽類物質是不是也有某種共性呢?學生應用觀察酸性物質的模板來探討學習,舉出了堿性物質的化學式NaOH、Ca(OH)2等,發(fā)現(xiàn)堿性物質是在電離時生成的陰離子全部是氫氧根離子的化合物.比如:NaOHNa++OH-;Ca(OH)2Ca2++2OH-.鹽類物質NaCl、NH4NO3等是電離時生成金屬離子(或銨根離子)和酸根離子的化合物.比如:NaClNa++Cl-;NH4NO3NH+4+NO-3;通過分類探討,學生理解了酸堿鹽都是化合物,然而它們具有差異,這種化學特性的差異使它們分別成為酸、堿、鹽三種物質,并且呈酸性、堿性、中性.
教師重組教材后,可以引導學生分類探討物質,在完成了探討以后,教師可讓學生再以系統(tǒng)的視角看待探討的結果.通過這樣的教學,學生可以從宏觀的、微觀的兩個視角來看待化學知識體系,對知識有全面的、深入的理解.
參考文獻:
[1]劉景萍.談新課標下的初中化學探究式學習[J].實驗教學與儀器,2007(11):38.
[2]楊劍春,徐春蕓.初中化學中學生角色扮演活動的評價[J].中學化學教學參考,2013(07):49.
[3]薛香香.初探初中化學探究式教學[J].數(shù)理化學習(初中版),2011(05):22.
[4]王樹麗.初中化學教師如何上好新教材課程[J].數(shù)理化學習(初中版),2013(11):18.
[5]南萍.樹立新理念 探究新方法——讀初中化學新課標[J].西藏教育,2012(07):94.
[責任編輯:季春陽]
收稿日期:2020-01-15
作者簡介:楊樺(1987.10-),女,江蘇省鹽城人,本科,中學二級教師,從事初中化學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