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科鋒
摘 要:隨著城市化的快速發(fā)展,人們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不斷提高,對文娛產品的消費逐步升級,音樂產業(yè)逐漸成為文化產業(yè)發(fā)展重要的增長極。在國家公共文化服務政策的不斷推動下,公共音樂藝術空間建設成為公共文化事業(yè)發(fā)展的重要舉措,受到文化產業(yè)發(fā)展與音樂管理專業(yè)等相關學科的重點關注。
本課題從城市公共空間建設的理論與實踐著手,重點探究“公共音樂藝術空間”與社會發(fā)展的關系,明晰公共音樂藝術空間的“公共性”與“藝術性”的內涵與要求。并以西安音樂廳及所在地大唐不夜城步行街這一西安最重要的公共音樂藝術空間為例,采用觀察、調查等研究方法,研究其發(fā)展現狀,分析其建設策略與特征,探究出其建設運營過程中的經驗和不足,并提出建議和改善策略。旨在通過這些研究為我們當下的音樂藝術空間建設提供案例參照與理論指導。
關鍵詞:公共事業(yè);音樂產業(yè);藝術空間
公共音樂空間是指以人的音樂活動為主要實踐方式,以城市公共空間的建設環(huán)境為載體,提供各類音樂活動以滿足人們內心精神需求,能夠促進社會交往的、具有審美價值的、具有可達性和可持續(xù)性的公共空間。
一、運營現狀
西安音樂廳及其系列建設和管理的陜西大劇院位于西安市大雁塔景區(qū)的核心地段,由西安曲江文化產業(yè)投資(集團)有限公司投資出股的西安愛樂劇院管理有限公司運營管理。自2009年運行以來,不斷推出各類演出,涵蓋各類音樂會、歌舞劇、話劇、戲曲、曲藝等各個演出領域,并策劃舉辦以“西安國際戲劇節(jié)”“西安國際音樂節(jié)”為代表性的賽事交流活動,中外著名的音樂家馬友友、趙季平、譚盾、蘇菲·穆特以及享譽世界的經典歌劇《圖蘭朵》、舞劇《天鵝湖》、史詩級舞臺劇《戰(zhàn)馬》、音樂劇《仲夏夜之夢》、昆曲《牡丹亭》等許多優(yōu)秀作品都是第一次走進西安與古城觀眾見面。西安音樂廳的十年運營,成果豐碩,眾多高水平的藝術演出極大地提高了西安的城市文化品位,培養(yǎng)了藝術演出市場,并帶動了西安本土音樂、戲劇藝術創(chuàng)作的氛圍,一度成為西北地區(qū)藝術演出的高地。
二、存在的問題
西安音樂廳及大劇院的產權為國家所有,所有權和上級管理機構是西安市政府投資控股的曲江文化產業(yè)投資集團,其運營公司則是西安愛樂劇院管理公司。
該運營公司屬于完全市場主體,對音樂廳的運行及演出團隊進行現代化的企業(yè)管理,這就要求管理者必須在盤活、促進國有資產增值的同時還必須盈利維持運營成本,同時要兼顧國有控股資產在承擔社會文化價值方面的責任。
但在具體的實踐中,運營方受考核與市場供需競爭的影響,容易為了追求盈利而難以在社會效益方面做出平衡。對于作為西安乃至西部地區(qū)的代表性音樂類公共藝術空間,西安音樂廳其管理運營完全是由市場化的公司來承擔,這就容易造成了公共藝術空間在真正有效落實公共服務政策的方面出現打折扣的情況。據筆者的統(tǒng)計(圖1)在西安音樂廳上演的眾多商業(yè)演出中,納入到惠民與公共文化服務的演出的劇目非常之少,且演出票價定價較高,即使是位置最靠后、偏遠的后排樓座,通常也在150元以上,前排池座的票價動輒千元,票房的天花板讓觀眾望而卻步,讓許多真正有藝術渴望和需要的社會大眾因票價而被擋在了門外。
同時,作為將定義域明確在公共藝術空間范疇的西安音樂廳,在基礎硬件設施方面也表現出了一定的不足,如西安音樂廳周邊的交通規(guī)劃和運行現狀則一度讓群眾不滿,西安旅游的核心地位于南郊的大雁塔景區(qū),因而西安音樂廳的選址就在于此,但其地理位置距離城市中心較遠,因大多數藝術演出都在晚上進行,許多觀眾下班時正是晚高峰時段,最近的地鐵站距離音樂廳步行也需要20分鐘左右,中間缺乏公共交通工具,且曲江區(qū)域內公共交通設施與區(qū)外接泊失調,規(guī)劃不合理,而道路多年來一直處于基礎設施建設的開挖過程中,西安音樂廳附近常年交通擁堵,尤其是雨后更是泥濘不堪,大多數觀眾本是帶著向往的心情去欣賞藝術,卻往往因為交通不便和周邊缺乏便民飲食等場所使體驗度下降。同時,音樂廳附近商住小區(qū)等地產分布密集,只有寥寥幾家吸引年輕人的酒吧、咖啡廳等場所,餐飲、賓館、民宿等基本配套設施較少,且價格高昂,缺乏惠及各年齡階段,各階層普羅大眾民生的消費項目,常常讓許多消費者望而卻步。功能單一的現狀,以及在基礎設施方面的不健全等問題,都與音樂廳的公共藝術空間定位不相匹配。
在內容創(chuàng)新發(fā)展方面,西安音樂廳以及后來建成的陜西大劇院等公共藝術空間,在投入運營以來,上演了眾多國內外經典的音樂會及音樂劇、歌劇等優(yōu)秀演出。但是,缺乏對本土音樂文化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分析其全年演出情況,基本上都是來自全國乃至全世界各地的演出,在西安演出期間,與本地的樂團合作也比較少,因而即使在當地演出,從票房分賬來看,當地的音樂消費市場并未因此而被激發(fā)。世界著名的劇院長期發(fā)展和形成自己獨特的品牌力量依靠的都是引進劇目和本土化制作來保證其收益??v觀西安音樂廳的演出,完全留給本土樂團的演出場次并不多,原創(chuàng)不足,依賴進口。因為演出數量不足,導致人才儲備不全,從而演出質量難以保證,又導致人才嚴重流失,從而陷入一個惡性循環(huán)。
三、對西安音樂廳在城市公共音樂藝術空間建設中
的思考
大唐不夜城步行街上的西安音樂廳、大劇院、西安美術館等文化設施,近年來持續(xù)深耕品牌形象,對西安大雁塔地區(qū)的文化旅游產業(yè)發(fā)展帶來了明顯的促進,文化創(chuàng)意產業(yè)集聚效應顯著,西安音樂廳的品牌形象深入人心。西安音樂廳作為該步行街投資規(guī)模最大,設施最為一流的封閉式公共藝術空間,對西安“夜經濟”的活躍和“網紅城市”的形象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3.1 堅持公共性定位,落實文化惠民政策
公共藝術空間,首先定位于公共性,即在其運行過程中要回歸公共文化惠民的基本屬性。為社會提供公共文化服務是政府履行職能的重要體現,也是讓社會發(fā)展成果全民共享的重要途徑。文化事業(yè)中的公共文化服務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一項利在千秋的惠民工程。事實證明,注重經濟發(fā)展物質文明建設的過程中,也必須要注重文化軟實力的發(fā)展,只有在民族文化特色上立足,貼近廣大群眾們的需求,才能有效地提升群眾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讓公共文化服務惠及更多人民。
在本文的案例中,西安音樂廳作為政府主導的公共藝術空間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人,其公共文化服務的主張并沒有得到有效的踐行,究其原因,就是定位上出了偏差。因而,產業(yè)運營與政府管理必須要緊密結合,齊抓共管,既要注重作為文化產業(yè)的盈利和增收,更要創(chuàng)新發(fā)展模式兼顧文化公共職能與服務的民生保障。
3.2 打造原創(chuàng)特色,促進音樂產業(yè)集聚發(fā)展
西安的歷史文化底蘊豐富,更是新一批國家重點建設的中心城市,處于一帶一路的陸上起點。在近代即出現了民族戲劇新文化運動的旗幟——西安易俗社,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鄭鈞、許巍、張楚等中國新音樂的領軍人物即從西安出發(fā)走向了全國。“2015年12月1日,由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fā)布的《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后,為基地園區(qū)建設帶來了具體的、建設性的指導意見?!苯陙恚珖鞯爻霈F了許多特色鮮明的文創(chuàng)產業(yè)園區(qū),如“繁星戲劇村”“798藝術街區(qū)”“越劇小鎮(zhèn)”等,從一些相關政策對園區(qū)部分建設的影響來看,國家文創(chuàng)產業(yè)基地園區(qū)的建設,已經得到了各地政府的相關部門在政策和稅收等方面的大量支持。
音樂讓城市年輕,為音樂人提供基礎的演出場館等保障,給予他們的創(chuàng)作更多的包容性,出臺原創(chuàng)作品扶持孵化政策,打造音樂街區(qū),舉辦品牌活動,逐步將音樂文化產業(yè)集聚起來形成規(guī)模優(yōu)勢,這是讓公共藝術空間真正發(fā)揮價值的必由之路,也是創(chuàng)新城市發(fā)展模式,實現文化引領城市發(fā)展的重要舉措。
四、結語
藝術是一件需要注入情感與技術雙重付出的工作,情感的付出在于要真正地走進藝術作品中,走進人們的內心進行演繹,在這里,無論是政府管理者,觀眾還是音樂人都應注重情感投入,真正的尊重音樂,尊重人民群眾享受音樂之美的權利。才能在公共音樂藝術空間建設中真正做到符合藝術規(guī)律,符合市場要求,走出一條特色的城市公共音樂文化建設之路。
城市是人的總和,公共空間的建設當以人為本,在我們大力建設城市,發(fā)展經濟的同時,還要注重城市獨具特色的歷史、地域文化,建設人文城市,這就需要將公共藝術空間適當的鑲嵌在鋼筋水泥之間,只有如此,才能在千篇一律的現代城市中彰顯獨特的城市文化,真正做到:城市,讓生活更美好。
真正的要讓全體群眾享受到公共文化服務帶來的利好,真正讓熱愛音樂的普羅大眾可以感受到音樂藝術之美,就必須從制度保障上出發(fā),政府承擔公共音樂藝術空間的管理和監(jiān)督職能,空間運營機構在注重經濟效益的同時主動承擔起社會效益,真正讓公共音樂藝術空間回歸到“公共”的本位,回歸到“音樂”的本體,才能更好的實現跨越式發(fā)展。
(西安演藝集團易俗社)
參考文獻
[1] 劉晨曦:《我國現代公共文化服務建設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D].哈爾濱商業(yè)大學,2015年。
[2] 王波:《著力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J].《現代商業(yè)》,2013年第35期,第73頁。
[3] 李宇婷:《城市公共音樂空間建設研究》[D].湖南師范大學,2011年。
[4] 高雪楓:《北京國際音樂節(jié)對當地文化發(fā)展的促進作用分析》[D].天津音樂學院,2016年。
[5] 馬梁:《我國城市公共空間中的公共藝術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2年。
[6] 胡思慧:《上海城市公共音樂空間研究》[D].華東政法大學,2017年。
[7] 李小瑩:《國家音樂產業(yè)園區(qū)建設現狀與發(fā)展戰(zhàn)略》[J].《人民音樂》,2017年第2期,第68-71頁。
[8] 王琛璐:《陜西文化產業(yè)發(fā)展現狀及其戰(zhàn)略研究》[D].陜西師范大學,2012年。
[9] 李建盛:《北京公共藝術與首都城市文化建設》[J].《北京聯(lián)合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4年第12期,第12-18頁。
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關于大力推進我國音樂產業(yè)發(fā)展的若干意見》,2015年81號,http://www.gapp.gov.cn/news/1663/269733.shtml,2015年12月0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