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秀燕
摘 要:基于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高中語文課程標準》的要求,本文以《蜀相》為案例,從“為什么、什么、怎樣”三個角度分析問題式教學在課堂上的應用,及其對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所起的作用。以期改變大眾對“問題式教學”粗淺認知,改觀“唯高考至上”的分數(shù)論。
關鍵詞:思維;問題;素養(yǎng);鑒賞
在最新的《高中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了“進一步提升語文素養(yǎng)”的要求,及“以核心素養(yǎng)為本,推動語文課程深層次改革”目標。因此,在課程的改革與實踐中,在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上優(yōu)勢日增的問題式教學就顯得極為重要。
本文就問題式教學方法在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展開了探討。
一、為什么問
葉圣陶老先生認為,教師授課中之所以“講”,都是為了達到用不著”講”,之所以“教”,都是為了達到用不“教”。那么,問題式教學之所以“設問”,便是為了學生學后的“無問”。
問題式教學中設疑是一個重點,學生有思考才能質(zhì)疑,有疑才會問;有疑問方能進一步引導思考,有思考才有可能培養(yǎng)思維能力,如此之后,學生的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思維能力的發(fā)展與提升,也就不遠了。
在《蜀相》一詩的教學中,我通過兩種設問方式來培養(yǎng)學生的思維。其一,學生結合相關的學習資料預習詩歌,在預習中記錄下學習的疑難點;其二,課前設置預習問題,讓學生在預習的過程中嘗試著解答問題。
課堂上,先通過學習小組成員間的討論,在質(zhì)疑與解疑中,完成了詩歌中“情與景”的理解的學習任務,掌握“以意逆志”的鑒賞手法;之后在授課中通過解疑思路的引導,運用“知人論世”的鑒賞手法深入地探討了本詩的思想情感。在此教學過程中,學生既體驗了審美情感,發(fā)展了思維,又能運用所掌握的手法去學習本單元的相關詩篇,提升了鑒賞能力。
二、問些什么
(一)符合課程教學目標的問題
《蜀相》一課的單元教學目標是學習“以意逆志,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因此,所設置的問題也是圍繞單元目標:其一,“以意逆志”的鑒賞方法主要通過預習環(huán)節(jié)來完成。因為此鑒賞方法難度不大,學生在預習環(huán)節(jié)中便可掌握此鑒賞方法。我根據(jù)課程目標設置的問題為“如果你是愛國詩人杜甫,面對著武侯祠,你心中會有何情何感?”“這樣的情感,你將如何抒發(fā)它?”之后,通過學生自身的預習與學習小組成員間的討論,以及課堂上其它同學的提問,老師的發(fā)問,最終在“問中學”“學中問”的問題情景的創(chuàng)設中,達到了“以意逆志”的學習目標。其二,“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主要在課堂上通過教師的引導來完成。此環(huán)節(jié)我也設置了兩個問題,一是“此詩篇中,詩人眼中的諸葛亮是個什么樣的形象?”,二是“為什么詩人如此認識諸葛亮?”。就著這兩個問題,引導學生結合時代背景與詩人的生活經(jīng)歷來分析《蜀相》的主旨。
(二)滿足學生學習需求的問題
學生的學業(yè)水平不同,問題的設置理所應當有層次性,這才能滿足學生的學習需求。《蜀相》一詩的預習任務是學習小組共同完成的,每個學生都參與其中,雖然在課堂上由小組代表總結發(fā)言,但在提問環(huán)節(jié)中,我會特意就一些較簡單的問題向?qū)W習基礎較薄弱的學生發(fā)問,有如“首聯(lián)運用了什么修辭手法?”“頷聯(lián)的景色某某同學來幫忙描繪一下”之類的問題,以此來培養(yǎng)這部分學生的學習信心。對于學習能力較強的學生,我則給他們設置了這樣的問題——比較一下杜甫與諸葛亮的“其人其世”。利用帶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來激發(fā)這部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終取得了較好的教學效果。
課堂教學無論采用哪種教學方式,其目的是為了讓更多的學生收獲知識,培養(yǎng)能力,提高素養(yǎng),這樣的教學方式才是成功的,問題式教學也不例外。
(三)帶有啟發(fā)性的問題
孔子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fā)?!彼^啟發(fā),應是給予學生四兩撥千斤式的點撥。
課堂教學中的提問,不應僅是“是不是”“對不對”“好不好”之類的判斷式的提問,因為根據(jù)學生對這類問題的回答,教師難以準確判斷出學生對相關知識的掌握情況。在課堂中,不排除有的學生就是那么“隨口一答”,結果,“歪打正著”,卻誤導了教師的判斷,以為學生掌握了相關知識。
在《蜀相》一詩中,“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較難掌握,為此,我特意設置了兩個問題:其一,“詩人主要‘敬’‘嘆’諸葛亮的何種身份?”,其二,詩人為何要從“政治”的角度來刻畫諸葛亮?學生由此思及詩人從政治的角度來刻畫諸葛亮的用意,并聯(lián)想到杜甫的政治生涯,進而把握詩歌的主旨。
三、如何問
(一)循序漸進地問
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是從具體到抽象再到具體,教師在教學中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循序漸進地設置問題,開展教學活動。在《蜀相》一詩中,對“知人論世”的知識點的學習所設置的兩個問題,便是按照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由淺入深,由易到難來展開的。由諸葛亮的身份到人物形象刻畫的角度,再到杜甫的政治理想,直至本詩的主旨。
正是因為有難度梯度的問題的有序性引導,學生的求知欲得以激發(fā),學習的積極性被充分地調(diào)動起來,學生的思維能力也得以有效地培養(yǎng)。
(二)由此及彼地問
思維的發(fā)展與提升是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之一,其內(nèi)容包括三個方面:經(jīng)驗思維、遷移思維和反思思維。由此及彼地設問恰恰能夠很好地引導學生根據(jù)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對學到的知識進行遷移和反思。
在《蜀相》一詩的教學中,我通過兩問題的設置來實現(xiàn):其一,你真正認識到公元760年前后詩篇中的杜甫了嗎?其二,運用今天學到的鑒賞方法,你只會賞析杜甫的詩歌嗎?
前一個問題,我通過事先準備的杜甫在此期間寫過的詩篇,有如《詠懷古跡五首(其五)》《武侯祠》《八陣圖》等等,通過學生對這些詩篇的賞析,來檢測。后一個問題,我則通過近年的高考真題的再現(xiàn),既檢測了學生的學習效果,同時把課堂的學習延伸至課外的應用,并很好地與高考接軌,既提升了學生的學習能力,還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fā)展,做到一舉多得。
《周易》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辯之”。學有所疑,疑有所問,問有所得,這便是學問。在教學中運用問題式教學,可以做好學問養(yǎng)成素養(yǎng),那么,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參考文獻
[1]《設計問題》第一輯/(美)布朗等主編:辛向陽,孫志祥,代福平譯?!本呵迦A大學出版社,2016
[2]《有效教學方法全集》/劉濤川謝飚著北京藝術與科學電子出版社,200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