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婧雯
摘 要:新媒體作為新興的媒體形態(tài)越來越多地被運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尤其是旨在協(xié)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下,新媒體的作用被強調得更為突出。但現階段,由于傳統(tǒng)校園宣傳理念的影響,新媒體在實際運用中出現了資源浪費、脫離實際、盲目創(chuàng)新等問題。故而要想充分發(fā)揮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積極作用,必須從內容著手深入挖掘,同時整合現有校園媒體資源共同作用于學生的思想引領。
關鍵詞:大思政格局;新媒體;高校思政
中圖分類號:D29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9052(2020)07-0019-02
近年來,隨著微博、QQ、微信等這些新興媒體軟件及平臺崛起的,還有信息傳播方式的改變,進而對教育行業(yè),尤其是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而隨著大思政格局的成功構建,新媒體依靠其靈活性、包容性無疑將成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越來越重要的媒介與手段。
一、“大思政”格局的背景與內涵
所謂大思政格局是對多種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過特定的活動或聯系機制形成的合力體系的整體形態(tài)描述。簡而言之,大思政格局下思想政治教育不再是輔導員這一角色的獨有任務,而是要將教育過程貫穿于學生的整個大學學習、生活過程中。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宿舍中,都能直接或者間接地接受到正確的思想引領,從而構建全過程、全方位、全員育人的立體育人模式,真正實現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全能型”新時代人才的高校教育任務。
20世紀80年代廣泛流行于高校教育系統(tǒng)的“三育人”理論——“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是大思政格局的原始雛形,這是第一次高等教育將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堂之外的教育方式嘗試結合。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會議上表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校培養(yǎng)什么樣的人、如何培養(yǎng)人以及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實現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習近平總書記的這次講話架構了“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格局的基本框架,從國家層面明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目的與意義,進一步推動了高校協(xié)同育人教育機制的形成與發(fā)展。2017年教育部頒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簡稱《綱要》)完整規(guī)劃了“十大育人”體系,《綱要》的出臺正式將大思政格局落實到了實處,在為廣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指明方向的同時,也對今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開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9年習近平總書記在京主持召開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并發(fā)表重要講話,他再次強調堅持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至此,大思政格局基本形成,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入了全新的發(fā)展階段,思政教育也從單一的課堂教育和孤立的輔導員教育走向了多元化、多維度發(fā)展的新局面。
二、利用新媒體開展思政工作在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大思政格局下高校育人應更關注協(xié)同育人機制作用的發(fā)揮,從傳統(tǒng)的內容“填鴨式”教學轉變?yōu)椤办`活式”思想引領教育。尤其在新媒體時代,網絡信息量爆炸,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與手段遠遠不能吸引學生的目光,由此衍生出的一系列問題亟待解決。
(一)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使用率與實效性不高
受傳統(tǒng)校園宣傳教育的影響,許多高校如今仍然將校報、廣播臺等舊媒體傳播手段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傳播渠道,忽略了新媒體對于廣大青年大學生,尤其是“90后”“00后”的影響力與傳播力。相比傳統(tǒng)宣傳載體,新媒體的最大優(yōu)點之一就是傳播信息速度快且傳播范圍廣泛。當校報還在編輯等待出版時,信息已然失去了它本身的熱度與新鮮感。在學生看來,甚至可以說是“過氣”資訊,當然這也就失去了進行最佳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機,而完全淪為形式主義的附庸。傳統(tǒng)媒體之所以被新媒體所逐漸取代,最根本的原因在于過時守舊的管理模式已經無法適應飛速發(fā)展的經濟社會。同樣的問題也出現在校園媒體層面,在如此巨大的互聯網信息沖擊下,校園媒體如何突出重圍占領思想政治教育“高地”,尤其在現階段新媒體還未廣泛運用在大思政格局下的各個階段,是人們應當解決的首要問題。
(二)宣傳渠道的增多導致新媒體宣傳內容分散
隨著新媒體的發(fā)展,越來越多的傳播平臺走進人們的視線。從最早的QQ空間、新浪博客,到后來的微信推送、抖音直播,新媒體在強勢襲來的同時,也分散了受眾群體對每一種傳播方式的關注度。新媒體渠道的擴充確實豐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網絡陣地的構成,但在大思政格局協(xié)同聯動的工作要求下,集中宣傳渠道,渲染宣傳效果是更為緊要的任務。現階段許多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盲目追求創(chuàng)新,急于開拓新媒體宣傳新平臺,以短時間博取學生眼球為目的,未能及時進行長遠而合理的宣傳規(guī)劃,從而導致受眾群體“快聚快散”現象的發(fā)生。長此以往,惡性循環(huán),校園新媒體失去了學生群體的信任度與影響力,那么它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生命力就會面臨終結,對于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完全構建也失去了應有的意義。
(三)新媒體宣傳脫離學生實際,無法引領“主流”輿論
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應該植根于生活,只有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理論教育才有生命力。傳統(tǒng)的校園宣傳工作理念使得新媒體在校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所呈現出來的形式較為單一,有的甚至還導致了新媒體宣傳手段在某些校園中“水土不服”。以官方微信公眾號為例,有的高校只發(fā)布格式嚴謹的新聞類稿件,缺乏對時下熱點資訊的關注,無法做到同學生的關注熱點與時俱進,從而給學生留下了刻板、信息滯后的印象,也因此喪失了其在學生群體中的權威性與影響力,久而久之便失去了新媒體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宣傳作用。
三、“大思政”格局下新媒體在高校思政工作中的創(chuàng)新路徑
相比于傳統(tǒng)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大思政格局更強調全程、全方位的協(xié)同育人模式的構成。因此,在大思政格局背景下,新媒體要充分發(fā)揮其靈活性、時效性、互動性等突出優(yōu)勢,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果最大化貢獻力量,進一步擴大思政教育行業(yè)影響力。
(一)整合校園媒體資源,以新媒體帶動傳統(tǒng)媒體協(xié)同作用
新媒體相對于傳統(tǒng)校園媒體固然有其顯著的優(yōu)勢,但是傳統(tǒng)媒體在校園長期所形成的“根基”性慣性思維也不可小覷。因此,要想充分發(fā)揮大思政格局的實效性,新媒體作為必要的宣傳手段必須會帶動傳統(tǒng)校園媒體進行更新革命,形成影響力更大的校園媒體圈。新媒體對于“新鮮度”和“話題度”較高的社會熱點或突發(fā)問題有著更好的宣傳效果,因此要利用新媒體平臺大力進行此類問題的教育宣傳,憑借迅捷的傳播速度和廣闊的傳播范圍第一時間對學生進行思想引領,占據思想政治教育先機。校園傳統(tǒng)媒體也并不能一味原地踏步,而是要在新媒體平臺宣傳的基礎上進行“接力”宣傳,從而夯實新媒體思想引領成果,強化思想政治教育目的。根據不同情況下的不同宣傳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媒體平臺,不僅是大思政格局下一體化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更是當代大學生對新時代思政教育的要求。只有不斷滿足日益復雜的學生需求,才能使學生從內心深處真正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深刻領會思想政治教育對于人生指導的意義。
(二)創(chuàng)新新媒體內容,以“深度”拓“寬度”
雖然現在正處在以“速度即生命”為口號的“快新聞”時代,但是新媒體在爭取其時效性的同時,也應更加注重內容性的拓展。誠然,豐富的新媒體宣傳渠道可以快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但是長遠來看,只有符合學生實際需求的內容才是觸動他們內心的“王牌”。
大思政格局是順應時代發(fā)展的產物,是推動高校教育理念變革的重大創(chuàng)新。新媒體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傳播手段與載體,要為學生提供更多有深度、有內涵的學習內容,不斷提升大思政格局的輿論形象,以真情感動人心,以潛移默化講理論,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充分認可新媒體所為他們塑造的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從而真正具有辨別“是非”的能力,才能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
(三)打造主流新媒體宣傳品牌,牢牢掌握“主流”輿論話語權
相較于傳統(tǒng)校園媒體的穩(wěn)定性,新媒體平臺正以極快的速度進行自我更新。為了避免在網絡信息的沖擊下削弱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打造主流新媒體宣傳品牌迫在眉睫。作為新媒體的管理者,思政教師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媒體素養(yǎng),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新媒體形式進行思政教育,降低學生對于學科的抵觸感,以真實且貼近生活的題材增強其在學生群體中的影響力與權威性,樹立好新媒體的典型主流平臺形象。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持續(xù)不斷地在主流新媒體平臺上汲取養(yǎng)分。主流新媒體平臺的打造,要循序漸進,扎實推進,要抓住青年學子對于社會事件的責任心與參與感,不斷引導教育,以達到最終被廣泛認可的實際目的。
除此之外,新媒體作為大思政格局下教師與學生進行互動的良好平臺,教師和學生可以進行實時互動,從而使新媒體平臺具備輿論監(jiān)控及引導的高級功能。作為校園主流思想的傳播媒介,有影響力的新媒體平臺為學生提供了優(yōu)質的內容和合理的觀點,并引領其正確的輿論發(fā)展,維護健康向上的網絡環(huán)境,自覺做文明網絡公民。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務必要利用好新媒體的輿論監(jiān)控作用,在道德素養(yǎng)形成的關鍵時期,為大學生把好關、守好門。
四、結語
新媒體的蓬勃發(fā)展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大思政格局下的融合提供了諸多便利,但日益復雜的網絡信息環(huán)境也增加了思想政治教育的難度與復雜性。在時刻變換的社會大環(huán)境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靈活變通,發(fā)揮新媒體優(yōu)勢作用的同時,時刻根據學生思想動態(tài)的變化而調整,使學生在“大思政格局下”做真正的獲益者。
參考文獻:
[1]關德紅,任潔,肖芳.“大思政”格局下高校新媒體傳播[J].遼寧省交通高等??茖W校學報,2019(12):79-81.
[2]宋星,趙劍莉,馬丁.大思政格局下高職學生工匠精神培育路徑探析[J].湖北開放職業(yè)學院學報,2020(1):75-77.
[3]單中元,任正琳.“互聯網+”背景下高?!拔⑺颊苯ㄔO[J].中國冶金教育,2019(6):85-86.
[4]李珊珊,李艷霞.高校“大思政”格局的實踐建構——以湖南中醫(yī)藥大學為例[J].教育教學論壇,2019(7):161-162.
[5]黃煜偉,戴榮四.新媒體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研究[J].淮南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20(1):19-20.
[6]馬力.“互聯網+”形勢下思想政治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教育教學論壇,2020(1):67-68.
(責任編輯:李凌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