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院香
摘要:課堂討論是學生理解和掌握一門學科知識的重要手段,而物理作為一門理論性和抽象性比較強的學科,學生可以借助課堂討論來理解物理知識、掌握與運用物理知識。所以,下面本文結(jié)合初中物理教學有關內(nèi)容,就如何在物理課堂教學中組織課堂討論展開如下探究,以期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地課堂討論,從而在討論中不斷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知。
關鍵詞:初中物理;課堂討論;應用;方法
前言
對于初中生而言,物理是一門新的學科知識,他們會產(chǎn)生一定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隨著物理知識的深入,越來越多的學生會感覺到學習上的吃力,并會產(chǎn)生各種各樣的學習問題。如果學生不及時解決這些問題,將會產(chǎn)生棄學、厭學的心理。而學生想要解決這些學習上的問題,一個有效的途徑就是通過生生之間、師生之間的溝通與討論,以互相出謀劃策、攻克學習難關。鑒于此,本文對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應用展開研究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意義。
一、課堂討論前組織學生進行科學的分組
由于每位學生的先天優(yōu)勢、學習能力差異,會導致學生在物理課堂上有不同的表現(xiàn)和特點,主要表現(xiàn)有一些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比較快、敢于表白自己的想法,且喜歡研究一些具有難度的物理問題,而有部分學生接受知識的速度相對較慢,課堂上不太敢表現(xiàn)自己等。對于不同學生存在的差異,教師可以利用“以優(yōu)補差”的方式,將物理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與學習能力差的學生進行配對,引導他們展開物理課程知識的討論,以形成和諧的物理課堂討論氛圍,促使學習較弱的學生能夠及時得到有效的幫助,而學習較強的學生也能從幫助他人中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最終讓學生之間構(gòu)建起良好的溝通橋梁。
以初中物理“摩擦力”知識為例,該課程內(nèi)容的教學主要是讓學生了解什么是摩擦力、探究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摩擦的利用和防止。那么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利用一些鮮活的物理生活現(xiàn)象,引導學生展開分組模式的課堂討論,以將課堂討論法滲透到摩擦力知識教學中,讓學生可以針對摩擦力知識展開深入地討論。首先,針對摩擦力內(nèi)容,教師先引入一段剎車視頻,并讓學生分析為什么剎車時要用力捏剎閘?以引導學生討論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其次,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及基礎知識水平,利用好生帶動差生的方式,將好生與差生共為一組,同時將人生控制在3-4人,從而發(fā)揮好生的學習優(yōu)勢,帶動差生攻克摩擦力問題。
二、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良好的課堂討論情境
當前很多學校都擁有了多媒體教學設備,而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討論環(huán)境,這樣學生才會逐漸走入進討論環(huán)境當中,從而對情境中的知識展開討論。其中,教師可以依據(jù)課程內(nèi)容,適當引入一些課外教學素材,如圖片、視頻,又或者是自己制作的微課視頻,以使得學生能夠借助這些參考的課外教學素材,對教材中的知識展開深入地討論,以此營造一個生動形象的課堂討論氛圍。此外,教師搜集這些課外素材之后,還應該懂得去粗取精,盡可能選擇一些典型、具有教育意義的例子或者素材,融合成電子版的內(nèi)容,并適當穿插到課程內(nèi)容之中,使得學生有動力、有興趣展開課堂討論。
以初中物理中的“光的反射“內(nèi)容為例,在課程開始之前,教師可以利用課前時間進行教學資料整理,包括搜集各種發(fā)光物體、不能發(fā)光的物體圖片,如水母、臺燈、太陽、黑板及課桌等,并結(jié)合光的反射知識,先提前設計好問題:發(fā)光的物體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它,但不能發(fā)光的物體又是如何讓我們看到它呢?那么在課程開始之后,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設備,在光的反射內(nèi)容中穿插或者創(chuàng)建鏈接,以創(chuàng)設出“光的反射”課堂討論情境,從而引導學生走入討論情境,進而提升學生的課堂討論熱情。那么學生可以根據(jù)這些圖片內(nèi)容,自行討論或者分組討論“光的反射”知識,使得學生真正成為物理課堂的一份子。此外,為了營造輕松和諧的課堂討論氛圍,教師還可以導入一段背景音樂,可以是一些較為悠揚的音樂旋律,讓學生更易走入進課堂討論情境之中,從而對“光的反射”內(nèi)容展開學生彼此的交流與合作討論。
三、在物理課堂討論基礎上,合理設計物理討論問題
教師想要學生有效開展課堂討論,就必須基于學生的個體差異情況,將學生分配到不同的學習層次。首先,按照中-高-低三個層次,對每位學生進行分層。其中,高層主要是學習能力強、接受知識快且學習基礎好的學生。所以,對于班級中學習能力強的學生,可以歸到這一層次進行學習。中層是學習能力一般、學習基礎相對較好的學生,那么通過對學生個體差異分析之后,對于學習能力一般,或者學習基礎較好的學生可以歸到該層次。低層則是學習能力較弱、基礎知識掌握不好的學生。在對學生進行分層之后,再進行學習目標的制定,并根據(jù)目標提出具體的課堂討論問題。
以初中物理中的“液體壓強”知識為例,其中基礎目標是基于初中物理課程教學內(nèi)容,對學生的識記、理解和運用知識進行考察,主要提升學生的物理基礎知識能力。中層目標是在原有基本目標之上,要求學生完成較為復雜的物理知識分析,主要鍛煉學生的物理學習思維,強化學生的學習能力。最后,發(fā)展目標主要是結(jié)合一些拓展性問題,指導學生展開物理知識的深入性探究,以加深學生對物理知識的理解和認知,進而激發(fā)出學生潛在的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比方說,以基礎目標為例子,教師需要針對液體的壓強有關知識,設計諸如液體內(nèi)部壓強的方向?液體壓強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使得學生可以在此能力范圍內(nèi)展開探究。但是,在發(fā)展目標下,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液體壓強特點解釋生活現(xiàn)象等,以加深學生對液體壓強的理解和認知程度。
四、結(jié)語
綜上所述,課堂討論法顧名思義就是引導學生在課堂中展開討論,并針對具體的課堂討論問題,進行知識的學習與交流,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學習能力的目的。但是,在組織課堂討論中,教師可以利用合作學習、多媒體教學、課堂分類討論等方式,鼓勵全體學生參與到物理問題的討論,進而在討論中不斷提升自身的學習水平、改進自己的問題。
參考文獻:
[1]王順夕. 試議課堂討論教學法在初中物理中的高效運用[J]. 考試周刊, 2016, 10(94):133-133.
[2]馬友燦. 課堂討論法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的實踐運用探討[J]. 文存閱刊, 2017,21(2):578-5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