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真 董艷麗 高倩萍 張倩倩 姜海鷗 柳楊
【摘要】目的:觀察對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實施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后,其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受到的影響效果。方法:在我院2019.11~2020.10期間收治的所有CHF患者中,選取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分別實施常規(guī)護理與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比較兩組的護理效果。結果: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通過對CHF患者展開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除了能夠改善其自我護理行為以外,還可促進其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
【關鍵詞】慢性心力衰竭(CHF);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自我護理
[中圖分類號]R47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249(2020)14-0-02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self-care behavior and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after being followed up by telephone follow-up continuous care. Methods: Among all CHF patients admitted in our hospital from 2019.11 to 2020.10, 86 pati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a control group and an observation group, and they were given routine care and telephone follow-up continuous care. Compare the nursing effects of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self-care behavior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of patient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after nursing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he controlgroup, P<0.05. Conclusion: Through telephone follow-up continuous care for CHF patients, in addition to improving their self-care behavior, it can also promote the improvement of their quality of life.
[Keywords] Chronic Heart Failure(CHF); Telephone Follow-up Continuous Care; Self-care
慢性心力衰竭(CHF)是由各種因素引起的心功能不全的綜合征,也是各種心臟器質(zhì)性病變發(fā)展至終末期的體現(xiàn),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水腫、體液潴留、乏力、呼吸衰竭等,嚴重時還會引起肝腎功能衰竭,對患者生命安全造成了非常不利的影響[1]。目前,針對CHF,臨床治療目標為緩解患者的癥狀,延緩心力衰竭,降低復發(fā)率及病死率的同時,促進患者預后效果及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2-3]。本文以我院86例CHF患者為例,通過對部分病例展開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獲得了理想療效。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在我院2019.11~2020.10期間收治的所有CHF患者中,選取86例隨機分為對照組與觀察組,每組43例。其中,男性與女性患者比例為55:31,年齡最小與最大分別為54歲、82歲,平均為(68.7±4.5)歲。病程為1至12年,平均為(6.1±0.8)年;疾病類型:高血壓心臟病51例,冠心病19例,風濕性心臟病13例,其他3例。所有患者均確診為慢性心力衰竭,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肝腎肺等重要臟器病變、認知障礙等患者。一般資料對比中,兩組差異不大。
1.2護理方法 給予對照組常規(guī)護理,包括在住院期間觀察患者病情,對其展開疾病宣教及用藥指導等。觀察組則在上述基礎上出院前登記患者基本資料和疾病資料,包括姓名、年齡、性別、住址、聯(lián)系電話、運動、飲食、生活習慣、基礎疾病、心功能、本次入院誘因、因心力衰竭住院次數(shù)、體重指數(shù)、6分鐘步行距離、出院帶藥,并制定詳細的隨訪計劃建立健康檔案開展患者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于患者出院1周、1個月、3個月、1年等時間節(jié)點進行電話隨訪,持續(xù)一年,在最初一個月內(nèi),每周電話隨訪一次;第2個月,將電話隨訪的頻率減少至每月一次;第3~12個月,每季度隨訪一次即可,每次隨訪的時間為30min左右,并叮囑患者進行門診復診時間。其中,電話隨訪的內(nèi)容如下:①了解患者的基本情況,包括癥狀及體征,生活習慣,心理狀態(tài)等,督促患者自我監(jiān)測自身心率、血壓及尿量等變化,教會其識別及應對病情惡化的方法。②心理干預。采用Hamilton漢密爾頓焦慮量表(HAMA)、Hamilton漢密爾頓抑郁量表(HAMD)對受訪者進行心理評估,認真傾聽并解答患者院外治療時遇到的問題,做好記錄,并與家屬進行溝通,叮囑其為患者營造輕松、愉悅的家庭氛圍。③用藥指導。告知患者用藥相關知識,明確各種藥物名稱,對其服用劑量、次數(shù)、副作用進行了解。并告知患者嚴格按照醫(yī)囑用藥,重視遵醫(yī)用藥的重要性。④飲食干預。為患者制定合理的飲食方案,叮囑注意營養(yǎng)均衡,多食用蛋白質(zhì)、維生素高的食物,戒煙戒酒,形成良好的飲食習慣。⑤運動練習。叮囑患者適當開展慢跑、廣場舞、太極拳等練習,堅持適度原則,避免勞累。并向患者詳細講解該病的誘發(fā)因素,避免感冒與疲勞。
1.3觀察指標 在護理前后,采用EHFSCB-9(歐洲心力衰竭自我護理行為)量表來評價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共包括12個條目,總分60分,分數(shù)越高,患者自我護理行為越好;用EQ-5D《歐洲五維五級健康問卷》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進行評價,問卷由5個簡單問題組成,包括應答者在移動性、自我照顧、日?;顒印⑻弁椿虿贿m及焦慮或壓抑等5個維度存在問題的程度。每個維度又包含三個水平:沒有任何困難、有些困難、有極度困難。應答者在視覺模擬尺度上標記他們總的健康感覺。一個長20厘米的垂直的視覺刻度尺,頂端為100分,得分越高,患者生活質(zhì)量越好。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21.0統(tǒng)計學軟件來處理數(shù)據(jù),用(平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計量數(shù)據(jù),P<0.05,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觀察組患者護理后的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結論
慢性心力衰竭(CHF)屬于一種進行性病變,發(fā)生在心臟疾病終末階段,會引起患者心功能下降情況,并且還可能出現(xiàn)血栓、呼吸道感染、心源性肝硬化等并發(fā)癥,嚴重危害到了患者的生命安全[4-5]。
延續(xù)性護理指的是患者出院后的護理,通過對患者實施此種護理模式,能夠?qū)ζ淙粘I盍晳T、飲食、運動、用藥等方面加以干預,讓家屬監(jiān)督,或給予回訪,可以提高患者治療依從性,形成良好的自我護理觀念,提高生活質(zhì)量[6-7]。從而降低在住院率。本研究中,通過以電話隨訪的形式對觀察組患者展開延續(xù)性護理,了解其基本情況,督促他們自我監(jiān)測,積極應對病情加重的情況,同時還給予心理、飲食、用藥及運動方面的干預與指導,結果顯示該組患者的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評分均顯著優(yōu)于僅接受常規(guī)住院護理的對照組患者(P<0.05),進一步證實了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在CHF護理中的應用價值。
總之,通過對CHF患者展開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除了能夠改善其自我護理行為以外,還可促進其生活質(zhì)量的提高,值得重視。
參考文獻
[1] 陳卓芳, 蔡瓊蘭, 許光葵, 等. 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J]. 中國實用醫(yī)藥, 2016, 11(09): 238-239.
[2] 張利敏. 出院計劃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療效觀察[J]. 河南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 2017, 29(02): 173-174.
[3] 劉紅梅, 劉曉梅, 王小娟, 等. 延續(xù)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和自我管理能力的影響[J]. 廣西醫(yī)科大學學報, 2016, 33(04): 749-751.
[4] 王萍. 延續(xù)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質(zhì)量及負性情緒的影響[J]. 中國婦幼健康研究, 2016, 18(02): 55-56.
[5] 梅俊榮. 強化健康教育對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依從性和自我護理行為的影響[J]. 齊魯護理雜志, 2016, 22(17): 18-20.
[6] 向麗平, 賈秀清. 以出院護理計劃為指導的連續(xù)護理干預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的影響[J]. 中國民康醫(yī)學, 2016, 28(08): 103-105.
[7] 陳卓芳, 林雪英, 梁菊艷. 電話隨訪式延續(xù)性護理對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自我護理行為及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 臨床護理雜志, 2018, 17(01): 24-2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護理學會威高科研基金科研課題(20205103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