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嫦娟
教學背景:
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著名作家巴金先生的作品,記敘了他和朋友兩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的所見所聞。具體描寫了傍晚靜態(tài)的大榕樹和早晨群鳥活動的景象。為讀者展示了一派美麗動人的南國風光,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生命力的熱愛和贊美。
二、學情分析:
四年級學生具備一定的自學能力,合作探究的能力和文本鑒賞力,還有一定量的詞匯積累。能夠自主學習字詞,進行有感情的朗讀。并能在討論交流中提出自己的看法。由于學生沒有親臨過鳥的天堂,對大榕樹和群鳥齊飛的景象了解不多,缺乏感性認識。在特點的體會上有一定難度,需采用多媒體實景教學等手段,來調動他們的求知欲和積極性。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大榕樹的奇麗和眾鳥紛飛的壯觀場景。
(2)通過理解前后兩次對“鳥的天堂”的描寫,體會事物的靜態(tài)和動態(tài),以及點面結合的表達方法。
(3)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文章喜歡的部分。
(二)過程與方法:
(1)課題導入:就“天堂”二字展開,引出課題,學生質疑,培養(yǎng)問題意識。
(2)目標學習:以讀為導,查閱相關資,圍繞疑問展開自主學習,培養(yǎng)主體意識。
(3)品味文本:讓學生在朗讀和交流中咀嚼語言文字,品味語言,體會作者的表達方法和思想感情。
(4)拓展訓練:在充分理解課文的基礎上。結合課文讓學生通過介紹“鳥的天堂”不但更深入理解文本,更超越文本回歸生活。
(三)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體會作者對鳥的天堂的由衷贊美,感受人與自然、動物的和諧之美,受到熱愛大自然的教育和美的熏陶。
四、教學重、難點:
(一)引導想象“鳥的天堂”的美麗景象。體會“兩次”的不同感受。
(二)體會描寫大榕樹特點的語句。
五、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鳥的天堂”的資料。
教學過程:
第二課時
一、直入主題:
師:今天我們繼續(xù)學習第3課《鳥的天堂》,請大家一起跟老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為后面給予學生充分的朗讀體驗,節(jié)省時間。
二、整體回顧:
師:通過上節(jié)課的學習,我們知道這篇文章記敘了作者幾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他的所見所聞?生:(齊答)兩次。
師:我們還知道了課文共分幾個自然段,按照游覽的順序可分為幾大部分?
生:課文共有14個自然段,按照游覽的順序共分為四大部分,分別是:(1—4)作者和朋友劃船出游。(5—9)第一次去看鳥的天堂,只見樹,未見鳥。(10—13)第二次經(jīng)過鳥的天堂,看到群鳥歡鬧的景象。作者對鳥的天堂留戀和贊美。(板書:第一次 樹 ? 第二次 鳥)
[設計意圖]:承上啟下,銜接第一課時,果斷展開第二課時,處理清晰。
過渡:回顧的不錯,上節(jié)課的學習使我們整體感知了課文,還理清了文章的脈絡,今天就讓我們進一步走近鳥的天堂,去領悟巴金爺爺是如何用細膩的筆觸描繪景物特點的。
三、課題質疑:
師:讓我們齊讀課題《鳥的天堂》。通過看課題你有哪些疑問呢?
[設計意圖]:培養(yǎng)問題意識,實現(xiàn)問題引領,學導結合。
生:“天堂”是什么?師:好,請同學來幫助他解決疑問,好嗎?
生:“天堂”常用來比喻沒有憂傷和煩惱的幸福的地方。
師:不錯,誰能繼續(xù)質疑?
生:“鳥的天堂”又指什么?為什么要說是鳥的天堂?而不是鳥的別的什么?
生:鳥的天堂指大榕樹,鳥的天堂是想告訴我們,這里大概是鳥而無憂無慮快樂的棲息地。
師:這位同學解釋的很到位,大家想知道這株大榕樹有多大嗎?
出示資料:
這棵大榕樹在廣東新會縣的天馬河上,已經(jīng)有五百年的歷史了,每年都長出許多氣根,從樹枝上倒掛下來,鉆進土里,過些日子又長出新的枝干來。這樣不斷生長,它已長成了榕樹林,占地約16畝,被稱為“鳥的天堂”。
師:孩子們,16畝是什么概念?生:一個國際標準的足球場最大有15畝,那這鳥的天堂,應該比最大的足球場還要再大一些。
師:真了不起,你的課外知識積累可真多!從同學們的驚嘆聲中,老師讀出了你們的好奇與驚訝,那就讓我們趕快去課文中領略一下它的“真面目”吧。
四、學習點面結合
出示兩幅圖片,兩段文字。請學生邊讀邊觀察。
(板書:點面結合)
播放多媒體資料:《鳥的天堂百鳥齊飛的場景》
結合視頻感受,讀鳥兒動態(tài)的句子。
師:如此色彩豐富,形態(tài)各異的鳥兒在自由歡鬧,難怪作者在結尾處感嘆?
生:……那“鳥的天堂”,的確是鳥的天堂啊!
[設計意圖]:通過兩幅圖再配兩段文字的對比出示,使孩子們更明確的感受到點與面的關系,聯(lián)系生活實際理解我們身邊的點與面。
五、總結課堂:
師結合板書總結整堂課。
[設計意圖]:梳理全文,使課堂呈現(xiàn)由整體到部分再到整體的完整結構。揭示巴金作品的經(jīng)典之處以及對我們的影響。
教學反思:
一、突出課改理念,雙線目標明確。
根據(jù)新時代課改的方向,要突出課改新理念,即知識要素與人文主題雙線并行。那么本文的知識要素就是品味文字,學習作者抓景物特點進行描寫的表達方法。特別要學生對于動靜結合與點面結合的寫作方法有一定了解。實現(xiàn)了人文主題與知識要素,“雙線并行”的教學目標。
二、深入鉆研教材,設計構思巧妙。
對照以往的課堂,《鳥的天堂》一課延續(xù)了教學的規(guī)范性,也更增了一分成熟。具體體現(xiàn)在與學生的默契度和對教材的分析把握上。教學設計有較獨特的思考,體現(xiàn)了一定的設計感。例如:散文變詩歌,動靜態(tài)描寫的長短句對比,點面結合的圖文并茂幫助理解。導入部分的優(yōu)點是整體入手,起到那承上啟下的作用,使孩子們明確任務,既節(jié)省了時間,也將第一、第二課時劃分清楚了。教材取舍得當,遵循中段教學的規(guī)律,滲透了邏輯段教學,中年級段教學特點明顯。
三、培養(yǎng)問題意識,點撥引導無痕。
在教學觀念上,以學生為主,從備課入手,從平時的課堂入手,培養(yǎng)了學生的問題意識。教師以學生的問題預設課堂,引導孩子們先會提出問題,再提好的問題。課堂的問題并非總是從老師嘴里產(chǎn)生,能體現(xiàn)學生主動的探究和求知欲,做到不著痕跡的“無痕”教學。
綜上所述,深入研讀文本,才能有所創(chuàng)新,教學實踐中時刻提醒自己“以生為本”落實“問題意識”,才能使我們的課堂更鮮活,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