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大濤
【摘 ? ?要】高中階段的音樂,主要是以音樂鑒賞為主,穿插了一部分教唱學唱的內容,但總的來說,主要是引導學生感受音樂的美、培養(yǎng)學生感受音樂美的能力為主要的教學目標。一個老師有意傳遞音樂美的能力和主觀滲透音樂美的認知,就成了一個音樂老師如何安排高中音樂鑒賞教學內容的行動指南,以及能否達到相應教學目標的關鍵所在。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談音樂鑒賞如何讓音樂與心靈進行真實的對話,更好地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審美能力。
【關鍵詞】 高中音樂 鑒賞對話 策略探究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4.202
音樂藝術的美和其他的藝術美是有本質區(qū)別的。比如美術通過顏色、形狀、線條、空間搭配比例,給人一種或賞心悅目,或美輪美奐的造型美和極致延伸的想象美,而音樂卻不能,當然,音樂能的美術也未必能,這里主要不是談論某一類藝術的重要性。很多人通常把我們看得見摸得著的這一類藝術稱為“觸覺藝術”,而把音樂這類我們看不見也摸不著的藝術稱為“感覺藝術”。這就把音樂藝術劃入了一個單獨的藝術領域,也對音樂獨特的藝術形式進行了準確的指向界定。面對音樂這類感覺藝術,作為一個探索音樂美的引導者,怎樣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審美潛能,引導學生去尋找到屬于他自己對音樂美的感知,這就是今天我要和大家闡述的主要內容。讓音樂與心靈進行真實的對話,要做到:
一、著力培養(yǎng)學生主動獲取音樂美的能力
音樂課堂教育中部分老師習慣于把一種屬于自己對音樂的直覺和判斷,或者屬于自己對音樂的體會和理解,直接以灌輸?shù)姆绞綇娦凶⑷雽W生的身上,也還似乎收到了一定的效果,或者說也取得了一些階段性的成就。但最后如果細心你就會發(fā)現(xiàn),學生所感知的音樂,不是音樂的本身自然流露的形象,而是被別人根據(jù)其本人喜好,裝飾過的一件物品。學生主動去探索和鑒賞音樂美的能力,也就由本來的主動獲取變成了不得不被動去接受的思維過程,這恰好與音樂鑒賞的教育目標是背道而馳的。肖邦說:“讓音樂本身去說話,不要把主觀臆想強加給聽眾?!边@也要求我們不能把我們對音樂的感覺強加于聽眾身上,而要讓聽眾自己感受音樂。
一首音樂作品,面對不同的聽眾,可能由于地域文化、生活習慣、自然條件、體能反射等等方面的因素,也會影響一個人對音樂的感受。也就是說,同一個音樂作品,每個人的感受本來就可以是不一樣的。但是不管從哪一個方面來說,他能主觀主動地獲取到了音樂美的感受,那也是我們音樂鑒賞課程目標的具體實現(xiàn)。
二、正確看待和把握音樂的多維度發(fā)展和多面體特性
記得初中的化學課上講過,燃燒的必要條件是:第一,與氧氣充分接觸,第二,溫度達到著火點。然而進入高中以后,同樣是化學,同樣是燃燒,鎂在二氧化碳中燃燒生成碳酸鎂,這時就沒有與氧氣充分接觸。這個事兒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如果事物的發(fā)展存在一個動態(tài)變化和升級的過程,那么某一種條件下的定義,就有一定的局限性。這給我們音樂教育一個提示:對于不同的地域文化或者不同的音樂底蘊的個體或群體,我們對音樂美的概念的闡述,就難免都能做到絕對的全面和或遭到實踐的質疑。
還比如,在音樂課上,我們通常說二度音程是不和諧音程。這種說法,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為在中國樂器蘆笙的演奏里邊,會明顯感覺經(jīng)常聽到的二度音程,并沒有感覺說有因為二度音程不和諧而帶來的刺耳感,相反,還是一種公認很美的、獨特的音響效果。所以二度音程不和諧這個概念,最多應該說成在西方音樂的某些概念上,二度音程是不和諧音程。這也告訴我們一個道理,我們如果把某一種音樂概念用我們慣用的方式,強加于音樂感受中,或者強加于欣賞者的思想中,就會干擾或者破壞,甚至是抑制一個人對音樂美的本能吸收,既剝奪了一個人對音樂主動認知的權利,也對發(fā)掘其音樂審美潛能產生極其不利的影響。
一個人對音樂的鑒賞方式,因為每個人生活習慣的不同,或者說行為習慣不同,切入點也可能不一樣。比如說聲樂作品包含了詞和曲兩個要素。詞屬于文學方面,曲屬于音樂方面。有的聽眾對于聲樂作品的感知審美或者鑒賞,喜歡從詞本身的意境出發(fā),然后去感知旋律與之的補充配合,而有的聽眾喜歡從曲調的聆聽出發(fā),而逐步地去體會歌詞的精妙絕筆;一首器樂作品,有部分聽眾可能喜歡從樂器獨特的音色和表現(xiàn)力產生的想象去加以欣賞,有的聽眾則可能從優(yōu)美的旋律去感受樂器在這種旋律中的獨到表現(xiàn)力。不管怎樣說,也不管你用哪一種方法,目的都是要能夠感受到音樂的美。
三、做詮釋音樂語言的催化劑
音樂是一種超越了語言本身的存在,就像雨果曾經(jīng)也說過:“音樂表達的是我們無法用語言描述,卻又不可能對其保持沉默的東西?!边@句話的含義就是說,音樂表現(xiàn)的是人類無法用語言表現(xiàn)的情感,音樂本身有一部分,本來就是我們沒法用語言能表達出來的。那么我們所謂對音樂的描述,或者叫美化,或者叫詮釋,或者叫引入,都只是音樂本身存在的其中一小部分,而大部分是需要聽眾通過自己的主動行為,去感知音樂本身那些只屬于每個人的存在。
當然,欣賞音樂,也是需要聽眾本身具備一定的音樂積累或者叫音樂素養(yǎng)的。這個時候,就需要音樂教師有目的地去引入和在原則范圍內拓展,為學生更好更快地感受到音樂的美,加上一勺催化劑。所以在高中音樂鑒賞課程中,音樂老師一定要把自己的角色和定位搞準確:教師是引導者,而不是主宰者。再次說明,我們音樂鑒賞課的教學目標,重在發(fā)掘學生欣賞音樂美的能力。只要認清這一點,我們選擇實施鑒賞教學的方向就不會出現(xiàn)偏差,我們的音樂鑒賞教學課程也才會更具有存在和發(fā)展的實際意義。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部.高中音樂新課程標準[M].北京: 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8.
[2]崔允漷主編.有效教學[M].上海: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