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小玲
【摘? ? 要】作文作為語文學科的重要組成部分一直深受重視,但是因為在教學中教師未對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予以足夠的重視,使得目前的作文教學現(xiàn)狀不容樂觀。教師在初中語文作文教學中應注重對作文技巧的有效傳授和對學生思維的訓練,從而提高初中語文作文教學的有效性。
【關鍵詞】初中語文? 作文教學? 有效性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103
有效作文教學應以人文關懷為主導,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我認為“寫什么”比“怎么寫”更重要。有效的作文教學應該以思維的“序列性”訓練為主線,努力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思維。傳統(tǒng)的作文教學往往遵循這樣一個過程:教師命題——教師指導——學生作文——教師批改——教師評講。從這個訓練過程來看,學生寫作文前被動地接受教師的理論指導,寫作文時受教師的思維所限制,寫作文后又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評改。在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充分注意到學生是作文的主體,缺少對學生的人文關懷,因而束縛了主體的個性創(chuàng)造。于是,在作文寫作上自然就出現(xiàn)了“假”“空”“抄”“俗”等現(xiàn)象。那么,在作文教學中如何實施有效性策略,盡快走出“費時低效”的怪圈,走上一條“綠色作文”之路,就非常值得教師花一番功夫去研究和思考。
一、有效的作文教學必須真正做到“目中有人”
從寫作的角度而言,作文是一種自覺的精神生產(chǎn)活動,其主體駕馭作文的全過程;從材料選擇,到謀篇布局,從立意成篇,到修改潤色,無一不凸顯作文主體的機智與創(chuàng)造,這也正是作文的“本真”所在;就作文教學而言,所謂的“目中有人”是指在作文中極力弘揚人文精神,充分發(fā)揮語文課程的基本特性:工具性和人文性,強調以學生為主體,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但在實際的作文教學中,教師卻常常丟失這種“人文精神”,教師只把學生看成應試的工具,幾乎忽略了學生是有感情、有思想的人,更不用說有意識地去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以及對學生的人文關懷。作文教學實踐證明,只有遵循寫作的規(guī)律,充分體現(xiàn)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原則,激發(fā)學生自覺作文的心理需求,張揚學生作文的個性,才能造就形質兼美的美文。那么,在作文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做到“目中有人”呢?應該以人文關懷為主導,重視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
1.要引導學生關注自己周邊的生活。語文的外延就是生活,一個真正有責任感的中學生,他的目光應該經(jīng)常投注在自己周圍的一些事情上,了解政治、經(jīng)濟、文化、體育等熱點,關乎“人”的思考,潛移默化地增加人文精神的含量。在這種關注中,學生會漸漸地認識到:在自己周邊的生活中,還有一個異常廣闊的世界,那里風起云涌,時刻上演著或喜或悲的“樂曲”。學生在接受這樣的認知后,在作文選材時,就會把觸角有意識地投向這個多元化的“大?!保饤壞切├仙U劦默嵤?。所以,在作文教學中,本人經(jīng)常引入一些大眾話題,如“食品營養(yǎng)與安全”“大學生待業(yè)就業(yè)”“道德信仰危機”等,激發(fā)學生進行人文思考。如此一來,學生就會把這些思考融入自己的作文選材中,從而有效地抑制“假”“空”類作文的誕生。
2.要引導學生審視自我。文如其人,學作文與學做人應該是水乳交融的。引導學生審視自我,就等于是教育學生如何學會做人,如何增強自我意識,讓他們不斷地總結成長中的得與失,調整價值取向,弘揚浩然正氣,讓美好的情感占據(jù)他們的心靈。作為語文教師,本人經(jīng)常引導學生思考一些人生問題:如我是誰?為誰活?活得有意義嗎?如此反復,學生作文的思想性和人文性就有明顯提升,那些“俗”文也就不復存焉。
3.要引導學生進行閱讀。閱讀名著、時文等優(yōu)秀作品,能讓學生在熏陶中受到情感的教育,道德的教化,自我的品位和內涵會不斷得到提升。所以,聰明的教師一定會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和積累。不過,當前的作文教學中還往往存在把學生當成應試工具而對其進行填鴨式灌輸?shù)那闆r。例如,為了讓學生在考場上寫作文有米可炊,很多教師注重強調閱讀和積累。但所閱讀的常常不是經(jīng)典名著、優(yōu)秀作品,而是死記硬背那些按照“名言警句”“課內課外”“觀點聚焦”“美文示范”等主題整理出來的文字資料。這種做法顯然違背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更與“人文關懷”背道而馳,可謂等同于“目中無人”。這種作文教學方式的效果自然可想而知。究其原因,就是還未真正明白“寫什么”與“怎么寫”的問題。
二、有效作文教學要擺正“寫什么”與“怎么寫”
至于“寫什么”與“怎么寫”孰輕孰重,這個問題似乎一直在語文界中有爭議。如今教師的作文教學幾乎全力投入到“怎么寫”的“技術”指導中。一些“作文技巧”類的書籍、雜志,其主要內容都是諸如怎樣擬題,怎樣開頭,怎樣結尾,怎樣安排結構,怎樣打造“亮點”,怎樣吸引閱卷教師的眼球,等等。于是,一些學生拋開對作文“本真”的追求,拋開對自己周邊生活的關注與體會,拋開對自我意識的審視,拋開對優(yōu)秀作品的閱讀,挖空心思在作文形式上“翻新”,以致把作文搞成了“文字游戲”。
其實,寫文章就是反映自己對客觀事物的理解和看法,也是表達自己的態(tài)度和情感。因而,“寫什么”即作文的內容是第一位的,至于“怎么寫”即用怎樣的形式寫,應該放在第二位。內容決定形式。關于這一點,葉圣陶先生早在《作文論》里就指出,教師不能只思考作文的法度、技術等問題,而不去管文字的原料——思想、情感的問題,因為教師的作文,無非想著這原料是合理的,是完好的,才動手去寫的。葉老的話真是一語驚人,突出強調了“寫什么”的重要性,為教師今天實施有效作文的教學明確了目標,指定了方向。
三、有效作文教學要重視學生思維的“序列性”訓練
在強調教“寫什么”的同時,并不是不需要教“怎么寫”,關鍵是怎樣教“怎么寫”。本人認為應加強對學生思維的“序列性”訓練。語言學家、語文教育家呂叔湘先生曾說過,教師培養(yǎng)學生,主要是教會他們動腦筋,這是根本,這是教師給學生的最寶貴的禮物。由此可見,要想發(fā)展學生的寫作能力,首先應該發(fā)展他們的思維能力,離開了思維單獨地發(fā)展語言是不可能的。簡單地說,思維在作文中處于核心的地位,并起著主要作用。不過,目前部分教師在作文教學中并沒有清醒地認識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或者意識到了,也只是籠統(tǒng)地提出需要進行思維訓練,卻不知如何進行有效并有序的訓練。這種無序、隨意的思維訓練狀況直接影響了作文教學的效率,也無形中弱化了作文教學的地位??上攵?,重視學生思維的“序列性”訓練,絕對是實施有效作文教學的前提。
總而言之,作文教學應該注重有效性,不僅讓學生在寫作中知道“寫什么”,還要教授學生“怎么寫”,讓學生把握好兩者之間的關系,寫出更好、更優(yōu)秀的作文。
參考文獻
[1]劉曉鳳.初中語文寫作教學方法研究[J].才智,2012(19):89.
[2]滿榮民.淺談初中語文作文教學方法的創(chuàng)新[J].軟件(教育現(xiàn)代化)(電子版),2016,000(006):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