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瑜
【摘? ? 要】本文主要闡述通過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打破課本的局限,豐富教學內容,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中職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熱愛之情,促進學生對家鄉(xiāng)文化的探究與傳承。
【關鍵詞】中職語文? 閬中地域文化? 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4?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042
閬中坐落在四川盆地北部,嘉陵江中游,東枕巴山之余脈,西倚劍門之臂腕,自古為“巴蜀要沖”“川北重鎮(zhèn)”,有著2300余年的建縣史。漢唐時期,閬中為我國古天文研究中心;清初,閬中成為四川臨時省會達十余年。今天的閬中已經成為國家級旅游城市,既有秀美的河山,又有悠久的歷史文化,具有較高的教學研究價值。同時,2020年版《中等職業(yè)學校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資源開發(fā)與利用”部分強調,既要利用好紙質資源,又要積極開發(fā)與利用數(shù)字資源、生活資源與地域特色資源。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除了包括語言理解與運用、思維發(fā)展與提升、審美發(fā)現(xiàn)與鑒賞,還強調了學生對于文化的傳承與參與。
然而中職學生對本地域文化知之甚少,在外來文化面前缺乏文化自信,長此以往,必然使本地域文化的繼承發(fā)展面臨危機。而當前部分中職語文教師認為中職學生語文基礎薄弱,因此在進行語文教學時僅將閱讀與欣賞中的部分經典篇目作為教學的重點,口語表達與交流偏重于簡單的寫作,語文綜合性實踐活動幾乎不去涉足,忽略了寶貴的地域文化資源對于學生學習興趣激發(fā)和專業(yè)能力發(fā)展的重要性。為了更好地傳承閬中地域文化,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狀況,筆者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教學,結合毛明文的著作《話說閬中》,整理、篩選了“歷史鉤沉——歷史文化”“俊彥雅士——名人文化”“閬苑勝跡——山水文化”“巴渝遺風——民俗文化”“閬中味道——飲食文化”等五個方面的地域文化資源,嘗試與中職語文教學進行融合,并做了以下具體的教學策略探究。
一、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閱讀與欣賞教學
對于一些在題材上、內容上、主題上能夠產生聯(lián)系的篇目,可引用閬中地域文化中的相關內容作為課文導入;也可以專門設置一學期的課前五分鐘進行閬中地域文化的展示,學生要完成展示,要提前選好主題,查閱資料,準備展示內容,同時思考最佳展示方式。還可以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為解決某一個教學難點,借助閬中本地文化資源開展互文閱讀。例如,在學習“飛向太空的航程”這篇新聞報道時,為了縮短太空探索與學生日常生活之間的距離,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科學探索中不畏艱難的崇高精神、精益求精的鉆研精神和破舊立新的創(chuàng)新精神,可以在閱讀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星耀長河——杰出天文學家落下閎》,并請學生在課堂中介紹閬中籍古天文學家落下閎的生平及其開創(chuàng)《太初歷》定春節(jié)之源、研制渾天儀以觀天象等杰出貢獻。通過這樣的互文閱讀,學生既體會了科學探索的崇高精神,又為閬中籍古天文學家落下閎而自豪,同時通過榜樣的力量激發(fā)創(chuàng)新意識。
二、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表達與交流教學
中職學生寫作內容素材十分狹窄,情感上好無病呻吟,常有少年強說愁之感。經過調查了解,筆者發(fā)現(xiàn)學生的知識經驗十分有限,提筆不知談何物是問題的癥結所在。因此,筆者嘗試將多樣化閬中地域文化資源引入表達與交流中,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生活之美。以寫景狀物的作文教學為例:在學完“荷塘月色”這篇寫景散文后,為了讓學生及時掌握在課堂中學到的比喻、擬人、通感等修辭手法和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教師播放閬中風景名勝的視頻和圖片,啟發(fā)學生多角度觀察,抓住事物特征展開豐富的想象,進行小作文練習:“比一比:誰筆下的閬中更美”。通過這種借助閬中得天獨厚的山水之美進行操作練習,真正掌握在“荷塘月色”中學習經典的景物描寫手法。當然,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還可以開展一些參觀游覽活動,如帶領學生“走進(? )的閬中”,去發(fā)現(xiàn)美、體會美、抒發(fā)美。
還可以引導學生了解家鄉(xiāng)特產、品風俗文化等,拓展他們表達與交流的素材。例如,基礎模塊下冊第一單元表達與交流的口語交際要求學生“介紹產品工藝流程”,以享譽川內的保寧醋為例,教師先向學生介紹產品工藝流程的相關知識:可以走進醋文化博物館進行參觀、網上查閱相關資料,了解聽眾對于保寧醋的關注點和興趣點,對介紹內容、方式進行調整和改進;在進行保寧醋制作工藝介紹時語言要生動形象,可以融入一些閬中本地域的方言俗語,如“來到閬中不買醋,猶如跑了冤枉路”;借助輔助手段,如實物、圖片或多媒體展示保寧醋的制作工藝。在這一活動中,學生不僅學習了本地特色文化產品的制作工藝,鍛煉了自己的口語表達能力,還了解了閬中本地特色產業(yè)產品。同時,對于中職學校不同專業(yè)的學生,還可以結合本專業(yè)實際開展言語活動。以烹飪專業(yè)的學生為例,可以要求學生介紹一道菜的制作過程。如旅游專業(yè)的學生,良好的語言表達能力是他們專業(yè)學習的基本要求,教師可以利用閬中豐富的旅游資源,引導他們開展“介紹古城景點”的活動,指導他們寫作導游解說詞。
三、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語文綜合實踐活動教學
在基礎模塊上冊第六單元綜合實踐活動“誦讀經典古詩 弘揚傳統(tǒng)文化”——中華古詩誦讀比賽這一活動中,為了激發(fā)學生誦讀古典詩歌的積極性,加強古詩與生活的聯(lián)系,引導學生通過古詩了解閬中,了解生活,增加古詩積累,提升文學素養(yǎng),筆者計劃開展一場以“詩人在閬中”為主題的詩詞誦讀比賽。引導學生搜集古詩、制作詩集,收錄比如唐代著名詩人杜甫曾在閬中留下的《閬山歌》《閬水歌》,北宋詩人陸游的《奪錦亭》《游錦屏山謁少陵祠堂》,宋代李獻卿的《南樓》、清代王宇恬的《浮橋》等。接著開展小組活動,在誦讀交流中評選優(yōu)秀者作為代表參加班級比賽,在這個過程中小組開展讀詩會、解詩會等小組活動,加深對詩歌的理解和掌握誦讀的方法。最后班級開展詩歌誦讀比賽,進行經驗交流。
將閬中地域文化融入中職語文課堂,打破了以單一的教材為中心的教學模式,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有策略、有方法地指導學生進行表達與交流活動、綜合實踐活動,學生在課堂中有了展示自我的動力,被動學習的狀況有所改善。通過參加一系列以閬中地域文化為載體的言語實踐活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明顯提升。本地文化資源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浸潤了學生的心靈。學生既發(fā)現(xiàn)了身邊的美,又樹立了文化自信和服務家鄉(xiāng)的意識。